文物会说话丨4000年前的“高科技”——龙山文化黑陶薄胎高柄杯

潍坊新闻网 2024-04-19 10:25:51

4000年前的“高科技”——龙山文化黑陶薄胎高柄杯

◎崔斌

△龙山文化黑陶薄胎高柄杯 (资料图片)

  山东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这一类文化遗存首次发现于龙山镇(今属济南市章丘区),故被命名为“龙山文化”。据测算,其年代距今约4600至4000年。在龙山文化的陶器中,黑陶最具代表性。黑陶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一种器表或胎体呈黑色的陶器。杯壁厚度均匀、薄如蛋壳的蛋壳陶以0.2毫米的极致工艺占据了黑陶“小队长”之位。

  安丘人吴金鼎发现了龙山文化。他在章丘城子崖最早发现了蛋壳黑陶,遗憾的是没有一件完整的器物。此后,他在包括潍坊在内的山东多地发现了完整的蛋壳黑陶。吴金鼎发表了《龙山黑陶文化之今天的观察》文章,这是关于龙山文化最早的专业论述。2023年,龙山文化蛋壳黑陶高柄杯获评山东省文物标识实物原型,这可是从全省500多万件可移动文物中突出重围的。

  由此可见,潍坊和龙山文化的渊源不可谓不深,也让人自然关注起潍坊市博物馆里的龙山文化黑陶薄胎高柄杯。

  潍坊市博物馆的高柄杯由杯身和杯柄两部分套接而成。上半部为直壁凹底的筒状杯身,顶部有宽平的盘状杯口。下半部为粗短的杯柄,直径比杯身略粗,呈筒状,末端与喇叭状的圈足相接,杯柄表面饰镂孔与斜线纹等。

  高柄杯,胎体有厚有薄。一般由盘口、杯部、器柄、底座四部分组成,高度15至20厘米,平均厚度0.3至0.5毫米,最薄处仅有0.2毫米。

  极薄的黑陶高柄杯质地细密,造型规整,色泽漆黑光亮,有的高柄上有圆形、三角形、菱形等镂空装饰。因其胎薄如蛋壳,俗称“蛋壳陶高柄杯”。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中已有发现,极盛于龙山文化时期,并成为典型器物之一。

  “黑、亮、薄、轻、硬”,是蛋壳陶的特色。

  何以“黑”?

  小小的黑陶,展现了高质量的生产力。在制作上,黑陶要用到“渗碳”。在窑内制造烟雾,封闭窑炉所有通气孔,使窑炉内缺氧,这样烟雾中的碳颗粒就会逐渐渗入陶胎中,形成黑陶。

  何以“亮”?

  研究表明,制作薄胎高柄杯应是用锋利的刮刀工具,边旋转边刮修坯泥,当器壁达到极薄时,再进行磨光。薄胎陶经过磨光石的长时间打磨,导致胎体中的石英、云母、绢云母等反光物质的颗粒顺着一个方向排列,对光线由漫反射变为平行反射,使得器表熠熠发光。

  何以“薄”?

  在许多蛋壳陶上,可以看见极其细密的同心圆拉坯痕迹,说明制作时使用了快轮拉坯技术。因此有专家认为,制作蛋壳陶的快轮工具是世界上最早、最精密的手工机械。如此薄壁的陶胎在快速旋转中非常容易破碎,小型器皿对快轮轮盘设备的精密性与旋转时的稳定性,要求是苛刻的。现代制陶技术显示,顺利拉出厚度0.2至0.5毫米的陶胎几乎不可能,但是4000多年前的人做到了。由于至今没有发现窑址,4000多年前的动力设备究竟是怎样工作的,我们只能止步于想象。

  何以“轻”?

  黑陶高柄杯重量只有数十克,与材料密不可分。蛋壳陶取材于河湖中沉积的细泥,经反复淘洗不含任何杂质,最质朴却精细的材质保障着器物的细密,虽经拉坯塑形与成形器身依然柔软纯粹,加上窑炉的温度与烧制时间的精确把握,塑造了陶器轻盈却完美的形体。

  何以“硬”?

  成品陶杯虽然胎质极薄,但其质地却极为细腻坚硬。经检测,蛋壳陶中含有相当数量的碳颗粒,而且它的形成方式,与现代碳纤维有相似之处。碳纤维,也是以硬度著称的。

  薄胎黑陶高柄杯仅出土于少数大、中型墓葬之中,高贵不凡,显示身份,应是当时的重要礼器。蛋壳陶制作步骤多、技术精、周期长,需要耐心细致,稍有疏忽,将前功尽弃。可以想见,当时这种高端器物的生产分配或许被特定阶层垄断。

  神秘的黑色带着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不由自主地生发敬畏。耗费人力物力去达到一种极致,究竟为了什么呢?作为礼器才能合理地解释蛋壳陶的存在。用规范化的系统与工艺极致的器物来表现祭祀中虚幻的“礼”,这是权力的诉求。

  “黑如漆,亮如镜,薄如蛋壳,硬如瓷”是考古学家李济在《城子崖报告序》中对蛋壳黑陶的评价,蛋壳黑陶杯也被称作“4000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责任编辑:平小娜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