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乡愁丨梆子声声

潍坊新闻网 2024-04-19 10:40:21

梆子声声

◎孟祥杰

  “梆、梆、梆”,伴随着敲梆子的声音,耳畔传来了一声声的吆喝:“卖豆腐嘞——!”如今,敲梆子的声音已很罕见了,而它却瞬间勾起了我对往昔岁月的回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曾出现过很多手工豆腐坊。人们大多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起早贪黑做豆腐,也大多推着小车或用扁担挑着装豆腐的筐子走街串巷,边走边敲着梆子吆喝,因而手持的梆子也成了卖豆腐人的一个标志,只要朴实厚重的梆子声传来,人们便知道卖豆腐的来了。因为那一担担、一块块洁白滑嫩的豆腐,很多家庭有了些许收入。

  外祖父所在的村落是寿光营里镇西黑冢子村,也是当地四里八乡中豆腐做得最出名的地方,至今还流传着“二百根扁担出西门”的故事。因为自己小时候曾在外祖父家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缘故,所以从小便熟知做豆腐的工序,以及许多与豆腐有关的有趣的人和事。幼时单纯而快乐的记忆里,倘若买豆腐的人得知是西黑冢子的豆腐,许多的男男女女便跟着围上来,不用细看便称上一大块,然后美滋滋地回家烹饪去了。于是,用餐时间一到,附近一些住户的窗户里便飘出炒豆腐、炖豆腐、煎豆腐、凉拌豆腐等特有的香味。

  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虽然现在做豆腐能用上现代化的机器,但在以前却是实打实的手工操作,是真正的“手工作坊”活儿。儿时的我还依稀记得,当半夜里偶尔醒来时,睡眼蒙眬中也会看到舅父等人把早已泡得胖大起来的黄豆围着磨盘上方的磨眼堆着,一圈一圈地推着磨盘,边推边往磨眼里加着清水,真不知他们什么时候就起床磨豆浆了。正因为做豆腐需要三更睡五更起,所以民间也有俗语道:“人生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当白白的、稠稠的豆浆在大锅里煮开后,整个屋子里便氤氲着浓浓的豆香味,那种特有的香气直到今天,仍然深深地萦绕在自己的脑海深处。而那时最盼望得到的美味里,便包括着有时能喝到的一碗熟豆浆,自然也会有滑滑的豆腐脑或嫩嫩的豆腐了。

  那时幼小的我并不懂得豆腐制作中“卤水点豆腐”的原理,长大后才终于明白,做豆腐的过程中“点卤水”是最关键的一步:点少了,豆腐嫩;点多了,豆腐老,也吃着苦。而舅父所在村的乡亲们豆腐做得格外好,除了原料地道、肯下功夫等因素外,或许也与他们“点卤水”的技术掌握到位密不可分吧。

  这些年来,随着更多农民外出打工和收入渠道增多,制作豆腐的手工作坊渐渐稀少了。除了少数年长的人还在坚持着传统的技艺,豆腐制作早已被现代化的机器加工替代了,而手工制作所特有的豆腐香味也或多或少地跟着远去了。如今,和很多早年吃惯了手工豆腐的人一样,自己想起吃豆腐的时候,会格外注重挑选那些据说是手工做成的豆腐,虽然价格会高一些,却往往豆腐味更浓。而这一块块洁白如玉、营养丰富、散发着清香的豆腐,不仅唤起了我几十年前味蕾的美好记忆,也时常让人忆起与豆腐有关的许多故人与故事。

  “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相传西汉刘安偶然发明豆腐以来,两千多载的悠悠岁月里,不管是加石膏的南豆腐还是“点卤水”的北豆腐,煎、炒、蒸、煮、炸的人间烟火的氤氲中,这一食材不知催生了多少道美味,更不知滋养了多少生灵。朴实浑厚的梆子声声里,飘荡着几多的历史、勤劳与智慧啊!

责任编辑:平小娜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