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隧道的齐长城
潍坊新闻网 2024-04-26 14:32:41
穿越时空隧道的齐长城
◎张克奇
△齐长城遗址临朐桲根腿东岭段(资料图片) 巩建国 摄
不到长城非好汉。在中国人心里,大都有一个浓厚的长城情结。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可以有效阻止敌人的车马乘骑。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妇孺皆知。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并非只有一座长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众多诸侯国修筑过长城,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对原先秦长城、赵长城、燕长城三国长城进行了连接和修缮,才开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万里长城多是那时修筑。
那么,中国最早的长城是哪座?专家们在多年深入考证后得出一个权威结论:齐长城是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它比欧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里长的雅典壁垒早200多年,比秦长城早400余年,堪称“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最”。《史记·楚世家》中记载:“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洲,千余里以备楚。”作为我国古代最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之一,两千多载的光阴岁月里,齐长城无疑凝聚了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其实就发生在齐长城身上,而非秦长城。至于她哭倒的到底是齐长城的哪一段,则是众说纷纭。
癸卯盛夏,冒着炎炎烈日,在临朐县东镇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新民先生的引领下,我再次来到穆陵关和桲根腿一带进行实地考察,仔细聆听了他的深入讲解,心情时而激亢时而凝重。历经两千多年的风蚀雨剥,昔日雄伟壮观的齐长城早已没有了当初的巍峨,但它散发出的气息依然浓烈。
跟正在树荫下纳凉的关顶村的一位老大爷交谈,没想到他对齐长城和穆陵关还比较了解。他说早些年种地时经常能刨出一些箭簇,有的村民还捡拾到了剑、戈之类的东西。我们又去看穆陵关碑石,才知道早在1977年齐长城遗址就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此之外,我们还幸运地见到了一幢明嘉靖年间修葺关楼时所立的石碑。关于穆陵关,《临朐县志》记载:“穆陵关:东周时期齐长城关隘,位于临朐、沂水两县交接的大岘山上,是齐国南境的重要门户,鲁东南通往齐国临淄的咽喉。大岘山东连太平山,西接沂山,三山相连,齐长城蜿蜒山脊,穆陵关扼居其中,险峻天成。”
据张新民介绍,穆陵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南北方向居于北京和南京中间,东西方向处在齐长城的中间,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齐长城最重要的关隘,是当时的天下第一雄关。缘何名曰“穆陵关”?民间传说西周第五代国君周穆王姬满巡游天下,一日来到大岘,见山势雄奇,灵气充盈,风景秀美,气候温和,便下令修建行宫驻跸于此。在此期间,其随行爱妃盛姬突患疾病去世,被就地安葬。后人因这里有穆王爱妃盛姬陵墓,遂将此山称之为“穆陵”,关隘也就叫做“穆陵关”。可见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此关。
随着专家们的研究不断拓深,齐长城深厚、久远的历史逐渐浮现,面貌也愈发清晰起来。其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历时170多年,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西起黄河东岸济南长清区孝里镇广里村北,横跨济南、泰安、淄博、临沂、潍坊、日照、青岛7市,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绵延600余公里,最后在青岛市黄岛区于家河村东北入黄海。从地图上看,它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齐鲁大地,昔为齐国与鲁国、莒国的分界线,现处在山东版图的地理中线上。
这么一项规模恢弘的巨大工程,很难想象得出古人是怎样完成的。有资料显示,限于当时的国力,整个齐长城分两次修筑而成。西段从齐桓公开始修筑,至迟在鲁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完成,前后共计一百余年,由西往东修至现今的淄博市博山以西,即当时齐鲁两国交界地段。东段从战国初期齐威王初年开始修筑,到齐宣王时方最后完成,共修了七十余年。西东两段长城,构成了齐国南境一条完整的国防线。它既凝聚着两千多年前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也体现了作为东方泱泱大国的强盛雄风。
齐长城多依山势而筑,就地取材,山岭之地多筑在峰顶处,以石砌成,故齐长城又有“长城岭”之称。在其所经沿线平坦之地,则土筑成墙,也称钜防或防门。齐长城充分利用泰沂山脉天然屏障的地理特点,贯彻了“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的军事思想,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防御功能考虑,齐长城还修筑了防门、关塞、燧、亭、烽火台等配套设施,在一些战略要地除了主线,还修筑了复线,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临朐境内就有一条1997年被专家认定的大关复线。张新民告诉我们,齐长城复线是一种战略纵深防御,军事意义非常重要,主线被突破后,它就是“最强辅助”。历史上曾有几次敌破穆陵关的战事,因为复线发挥了重要作用才最终有惊无险。在齐长城遗址临朐桲根腿段,我们还邂逅了一座烽火台,虽已塌陷,可仍然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鼓角争鸣。
临朐境内的齐长城修建于齐宣王时期,它有两个重要关隘,即穆陵关和铜陵关。穆陵关地处现在的临朐县和沂水县交界的关顶村。临朐另一位文史专家、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宫德杰认为,在修筑齐长城时,齐人在南北交通的咽喉要地,充分借用修建于西周时期的穆陵关这一重要关隘,两边分别连接上长城,所以历来就有“先有穆陵关,后有齐长城”的说法。穆陵关不仅在春秋战国时非常重要,历朝历代都是战略重地,东晋十六国时南燕的控制地带就在这一带。公元409年东晋大将刘裕征战南燕,拿下穆陵关后,南燕随即灭亡。铜陵关位于临朐县和沂源县交界处,清光绪《临朐县志》记载:“铜陵关扼沂山之西,南通沂水县境,额设墩铺一所,守以弓兵,形势雄峻,亚于穆陵。”可见其地位仅次于穆陵关,因此民间才有“铜陵不响穆陵响”之说。
时间最有力量,也最是无情,它能创造一切,也能湮灭一切。在两千多年的时光里,齐长城一点点地矮了下来,最终坍塌一地,成为一条若有若无的遗迹。如果没人提醒或刻意找寻,几乎找不到它的影踪。尽管如此,它仍然是一条人文地理分界线,吸引着一批批有识之士默默寻觅、守护。
为了让已走进历史烟云的齐长城“复活”,打造中国最古老长城文化名片,山东省在几年前就开始探索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齐鲁方案”,提出了“坚持保护优先,注重活化利用”的思想理念,并出台齐长城保护条例。2023年2月份又开启了“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工作,将齐长城纳入“四廊”之一,联动全省文化旅游资源,培育文化展示体验新窗口,并将此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
加强对齐长城的保护工作,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程。为确保成效,山东对齐长城本体全线进行了安全风险等级评估,根据人为干扰程度,科学划定“红段”42处、“黄段”77处、“绿段”141处,并明确提出严管“红段”,紧盯“黄段”,不放松“绿段”,有重点地进行检查监管。目前已在全省设置860个齐长城巡护公益性岗位,确保每1公里齐长城至少有1名巡护员负责巡查,并且创建了齐长城巡查监督App,开发了“齐长城智慧管理系统”,大力推动省市县三级视频监控平台建设,实现了重点段落常态化巡查、一般点段定期巡查和出险点段快速处置。因为这一项项务实举措,古老的齐长城得到了有效保护。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如何让齐长城的底蕴与风采真正“活”起来?沿线市县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始对齐长城加以修缮,进而实现综合开发利用。文旅融合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处处主题公园、景区大放异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其中,感受齐长城的浓厚气息,探寻齐长城的文化内涵。
齐长城临朐段总长将近65公里,约占齐长城总长度的十分之一,共认定22个段落、1处烽燧。对于齐长城的价值和意义,临朐认识得比较早,保护措施也落实得比较到位,早在2011年就编制了《齐长城-沂山桲根腿东岭段抢修保护方案》,聘请专业人员对此段进行了考古勘探,并采用墙体加固、植被保护、冲沟补夯等措施,对其进行了维修保护。2019年,安装设立齐长城保护标志碑23个、保护界桩501个。2022年,为破解齐长城保护人员不足的难题,临朐县在全省率先设置了齐长城保护巡查公益岗,66名齐长城保护巡查员集体宣誓上岗。同时,还综合运用信息化、物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实施远程实时监控和高效智能巡检,实现了“人防”与“技防”的相互补充和促进。
为进一步加强对齐长城的活化利用,近年来临朐积极探索“文物+旅游”新模式,以齐长城为基础,相继推出多条主题旅游线路,其中沂山玉皇顶段长城-桲根腿段长城-桲根腿东岭段长城-沂山国家森林公园-老龙湾风景名胜区-穆陵关段长城(穆陵关支线)入选首批齐长城风景道典型段。在沂山与齐长城脚下,以沂山东大门为基础,将国家5A级景区与齐长城融为一体的齐长城潍坊非遗传承项目内涵非常丰富。该项目占地34亩,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设置了齐长城文化展厅、特色非遗项目展厅、非遗文化体验区、大师工作区以及非遗研学营地等内容,通过展台、数字技术、现场演绎等方式,充分展示了齐长城周边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自然人文和山东长城沿线特色非遗项目,成为宣传、传承齐长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与现代人的日益亲近里,沉睡已久的齐长城已经豁然醒来。
齐长城,既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也是一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带。伴随着它强劲脉搏的日益复苏,依托这份深厚积淀,一条颇具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也日益铺展开来,在新征程上焕发蓬勃的活力,绽放迷人的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