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美风光丨古村井塘

潍坊新闻网 2024-04-26 14:42:46

古村井塘

◎王庆德

  你去过井塘吗?

  井塘是古的,是石头垒成的。

青州市王府街道井塘古村 付生 摄

  岁月染出了她古艳的美,刚硬酿成了她纯朴的风,如一首古典的乐章凝固在玲珑山东麓上。屈指算来,已是五六百年了。

  明初是一个大迁徙的年代。井塘的先人在颠沛流离中,遥遥地看到一座挺拔秀丽的山。山峰七窍玲珑,山下树木葱郁,山坡上有祠,祭祀着逄公。他们就此安顿下来,依山筑屋,沿坡开荒,在东沟的山脚交汇处凿井。有井,就有了生存的根。

  井凿至三丈许,水汩汩而出。穿石做了井口,井侧筑了石塘。水自井入塘,塘溢入河,清清澈澈,昼夜不息。这井和塘连在一起,就成了村的名字——井塘。

  看井塘古村也是要从这里起始的。

  如今的井口不知是第几代,依然一块整石穿凿而成。绳痕如眉,深深地刻在井沿上,又深有几寸了。井旁凿了石槽,水是常满的。经过日晒,水变温了,宜于畜饮。“日至夕矣,牛羊下来。”这里便是羊欢牛叫、鞭声脆响和人们说笑的地方。

  井台对面有关帝庙,庙前是古戏台。传承了多少年的子弟班,每年正月初三开台,锣鼓铿锵,丝竹悠扬,在这里唱上三天大戏,演绎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传奇故事。从古戏台向上望去,石头垒成的房子,一家高起一家,一直摞到山脊。两条光滑的青石街,从井台南北两侧,分别越过仪凤、青龙两座石桥,向村内、也是向山坡蜿蜒上去。这两条长街又分出了许多小街窄巷,左支右出,方折圆转,不见端倪。大街小巷,宽宽窄窄,一律青石铺就,几百年来,人们用鞋底打磨得油光锃亮。

  那青石板的古韵是诱人的,内涵是深沉的,踏在青石板上行走,脚轻轻的,就如寻一个长梦。

  石街深深,寂静而悄然,正遐思渺远的时候,不期然会有一堵石墙挡在前面,似乎此路不通,可转过墙角又豁然开朗,石街继续延伸,望不见尽头。日洒金辉,石街青光耀耀;一阵骤雨,刷去飞尘,那石街就可以照出人的影子来。朗月当空,石街如银,是无物不容的空灵;而我最喜欢的是薄云笼月下的石街,那苍茫有着浓浓的禅意。

  石街两侧是高高低低的石墙,石墙上是大大小小的平台,平台上是一座座四合院。石为巷,石为墙,石为屋。不用泥巴,不用石灰,更没有水泥,干碴到顶,笔直,板平。二三百个四合院,院院都围石头墙,家家都是石头屋。有的整个院子就一两块石板。风雨岁月,石头泛出包浆,茫茫苍苍,圆润可人。院院有树,家家种花。杏花未罢,桃花争开,满院光鲜,间或探出花枝,迎着行人。榆树高过了屋顶,串串榆钱,可观可食,那是春的美味。几株古槐尤惹人注目。根,盘曲如龙;干,半立半枯。那枝叶仍生机盎然,直要长到天上去。

  然而,这茂盛着花木的古街里、石院里,已没有多少人家,人们多已搬出,留下了这院和墙、树和屋。有的房子还完好着,屋前的石阶静静地躺着,圆圆的石磨、方正的石槽蹲在院中;有的只剩屋墙兀立在那里,不知兀立了多少年,经历了多少风雨,依然不倒,不斜。这况味,似乎是一种执着和不舍,抑或是一种永远的思念,扯不断的留恋。

  这里地处东坡,只可观日出,不能看夕阳,背阴得很。隆冬三九,冰天雪地,到山脚下担水,便是一件难事。一旦滑倒,那水桶便从高高的石阶上一直滚到山脚。时代变了,生存条件也跟着变化。人们陆续搬到了向阳的地方,屋顶上的茅草也换成了红瓦。这里就只剩下搬不动的石街、石屋、石墙,还有空旷的院子。

  层层叠叠的石头院子组成了古村,好的古村又是一个偌大的石头院子。

  清末民初,兵荒马乱,土匪蜂起,打家劫舍,无恶不作。这时村民吴光祖站了出来,成立民团,带领乡亲硬是用石墙把整个村子围了起来,小院连成了一个大院。炮楼把住路口,用土炮火枪、大刀长矛,打退了土匪的进犯。如今村南还屹立着一段石围墙。村民们指着石墙,向游人诉说当年的激烈。

  历史上还有让井塘自豪的事情。明朝中叶,井塘出了一个樵夫仪宾——吴琼。

  这一年春天,青州城里的衡王为三郡主招亲,大宴宾客。吴琼卖完柴,凑到衡王府看热闹,也跟着在宴会上吃喝起来。这吴琼家里是穷了点,可也念了几年书,人长得也不俗。他那健壮的体魄、饱满的精神征服了三郡主。衡王拗不过女儿的倔强,樵夫成了衡王的东床。衡王有钱,在井塘盖起了仪宾府,修了东西三条街,又把南北街向北延伸,一直修到了青州城,修进了衡王府。这不是模拟《红鬃烈马》杜撰的故事。你走进井塘,乡亲们会热情地引你去看前街、中街和后街,还有仪宾府的户对和石狮子。他们为有樵夫仪宾而光彩,山村樵夫也让王孙公子艳羡了一回。

  你或许没有想到,井塘还有更让人艳羡的东西。

  古村身后的玲珑山北麓有白驹谷。白驹谷的石崖上刻有北魏大书法家郑道昭的擘窠书——“中岳先生荥阳郑道昭游槃之山谷也。此白驹谷”。十九个径尺大字,用笔方硬凌厉,沉着苍劲。郑道昭的字堪称北碑之祖,在山东留下了几十处摩崖刻石,然,大字无过白驹谷。康有为赞曰:“白驹谷之体,转折点画,皆数笔成一笔。庄严雅重,美于观望。”受了郑道昭刻石的影响,今又遴选二十世纪名家法书近百帧,楷、草、篆、隶四体皆备,刻于石崖之上,成群星拱月之势。这琳琳琅琅的刻石,举目可睹,驻足可赏,正合了当地对白驹谷的俗称——字峪。

  井塘宁静而悠长,需要虔诚地读,仔细地品,才能感受先人的智慧和艰辛,体味那朴拙与悲壮,让心灵在感慨岁月、沉思往昔中得到升华。

责任编辑:平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