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沂浩浩 青峰巍峨——记沂山脚下北周家庄村获首批中共中央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三对夫妇

潍坊新闻网 2024-04-26 17:22:21

  巍巍沂蒙山逶迤绵延,滔滔弥河水奔流不息。沂蒙革命老区是一片红色热土,革命战争年代,曾经有百万人民积极拥军支前。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有许许多多英雄的沂蒙儿女。他们的事迹感人肺腑,值得一代又一代人民久久传唱。

  钟灵毓秀,灵气所钟的东镇沂山,是沂蒙山主脉之一。又名东泰山、小泰山,位于沂水县和临朐县的交界处,海拔1032米。环绕在主峰玉皇顶的周围,屹立着二十九座不同姿态的奇峰,气势雄伟,逶迤百里,风景秀丽。跨踞临朐、沂水、沂源、安丘四县,地势险要,是沂、沭、弥、汶四条河流的发源地。

  峥嵘一生风雨路,光荣在党50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中央首次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全国710多万名老党员获此殊荣。沂蒙山北麓主峰临朐县沂山西侧脚下的北周家庄村,是一个全村只有700多口人的自然村落。然而,就在这个小山村里竟有3对夫妻6名党员获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殊荣。这一重磅消息在临朐县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群众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和震动。这3对老党员夫妻背后都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2024年春节期间,笔者拜访了这三对老党员夫妻,记录下他们半世纪以来的奋斗足迹,传递出他们对党的忠诚“告白”。

  三对党员夫妇党龄均超50年,却有相似履历

  走访中,村党支部书记刘洪忠介绍,三对党员夫妇的成长经历和入党轨迹都有鲜明的共同特点,其中三位男主人公均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入伍的退伍老兵,三位女主人公均曾担任过村妇女主任,是典型的沂蒙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传承的代表。

  对党,他们无限忠诚;对国家,他们爱得深沉;对社会,他们无私奉献。一辈子心怀党恩,尽己所能回报社会,他们处处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们不惧困难、敢闯敢干,是小康路上的“领头雁”,是老百姓的贴心人。他们用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奉献之歌,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深深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位群众,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丰碑。

  故事之一:光荣在党50年,初心如磐跟党走
 

  已78岁高龄的老党员冯兰中和老伴李永美党龄均满55年。他们两位老党员的事迹临朐县南部山区可谓家喻户晓。

  据介绍,冯兰中1968年3月入伍后,在著名的“万岁军”某部股役,入伍由于他出色的表现第二年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3月退伍后,先后在临朐县委宣传部、九山公社、沂山乡党委新闻宣传、社办工业、人大秘书、法律服务岗位上工作。工作中他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时刻保持军人的优良作风,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地为党的事业努力工作着。几十年来,冯兰中先后在《解放军报》《战友报》《大众日报》《山东人口报》《潍坊日报》等媒体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图片新闻若干幅,其中淌水崖水库纪念馆里的一半图片资料是由他无偿提供的。

  1988年临朐县原沂山乡人民政府设立乡法律服务站后冯兰中成为服务站的第一批法律工作者。为提升业务能力更好地服务当地群众,他自费参加了全国律师协会函授中心举办的法律专业三年制大专班并为全乡16个行政村制作普法宣传板刷写普法标语给全乡民兵连长、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举办普法学习培训班在老百姓家门口开展学法、懂法、守法宣传使法律知识进村入户群众法律意识大大提升。

  据了解冯兰中在沂山乡法律服务站工作期间先后为乡办企业挽回经济损失200多万元处理婚姻纠纷、合同纠纷、劳务工伤赔偿、邻里纠纷等300多起。他本人多次被授予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0年乡镇合并沂山乡被撤销。冯兰中也到了退休年龄回到老家北周家庄村。离岗不离责、退休不褪色他继续利用掌握的法律知识为群众义务服务。

  退职回家后冯兰中先后帮助群众代理起草法律文书1000余件从未向当事人索要一分钱。对那些困难当事人他还总是帮着垫付交通费、生活费。先后为群众节省资金近百万元为受害人争取资金达百万元。

  在临朐县南部山区方圆几十公里冯兰中服务乡里万余人他的事迹成为美谈被誉为“百姓的法律代言人”“沂山好人”。

  如今冯兰中但凡有人上门求助他仍一如既往地为群众排忧解难义务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他经常说:“我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退伍老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我的宗旨。”

  冯兰中的老伴李永美,诞生在一户贫穷的农民家庭,在又红又专的年代,她思想上积极进取,18岁就在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先后在临朐县南周家庄村卫生室、妇女主任、支部委员的岗位上工作了30余年,在临朐县沂山一带,她被人尊称为“千婴使者”。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临朐县人民医院经多次研究,决定举办全县农村接生员培训班,解决山区老百姓,特别是妇女的生育难题。当时年仅18岁的李永美经大队推荐、公社医院批准,参加了培训。培训结束时,她的成绩在所有学员中排名第一。

  1967年秋培训结束后,李永美回到南周家庄村大队卫生室工作,主要负责新生儿接生。李永美说,她助产的第一名孕妇名叫张文臻,接生的第一名婴儿叫周来宝,现已57岁。1973年,李永美迎来了她从事乡村医生的第7个年头,当年的农历正月初八,李永美迎来了自己的大喜之日,与从部队退伍的丈夫冯兰中喜结连理。新婚之夜本是夫妻洞房花烛之时,恰巧此时邻村小磨岭村的村民找她去给妻子接生,她毫不犹豫地答应前去。婴儿顺利出生后,她回到家中已是凌晨3时,新婚之夜让丈夫独守了一夜空房。

  30多年岁月,她从事山村接生服务,走遍了方圆30公里内的所有村庄,行程10多万公里。无论是白雪皑皑的冬天,还是风雨交加的夏季,不管是崎岖的山路,还是蒿草丛生的深沟,她毫无怨言,从未叫苦叫累。这期间,李永美到过的山村有60多个,接生的婴儿达2000余人。在临朐县沂山一带,她被人尊称为“千婴使者”。

  在担任妇女主任期间,她在为山村妇女做好接生服务的同时,积极宣传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政策,带领妇女学习政治、文化、技术的相关知识,培养农村妇女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为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反映妇女的意见和要求,带领妇女致富奔小康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而今,这位已经年近古稀、有着55年党龄的老党员历经岁月的洗礼,虽然双腿半月板严重磨损,每天都疼痛难忍,但她却依然乐观坚强,默默无闻地为周边的村民发挥着余热。现在,无论是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学习,还是传达上级精神,李永美都会让老伴用自行车带着她去积极参加学习。入党50多年来,李永美先后被上级党委和组织上推选为四届乡人大代表、四届妇代会代表,并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巾帼标兵、三八红旗手。

  在采访中,冯兰中老人深情地说:“共产党员要牢记初心使命,时刻为人民着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要坚持奉献、坚持信念。”这句简短而又发人深省的话语,仿佛是他们老两口多年奉献的真谛。

  故事之二:无悔革命青春,自豪家园今朝

  今年已85岁高龄的老党员孙丙玉与老伴王运兰已有60年的党龄。孙丙玉曾担任临朐县九山公社南周家庄大队党支部副书记10余年,王运兰曾担任大队里5年的妇女主任。孙丙玉1959年12月光荣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在济南军区山东莱阳某部服役了6年,在服役期间,他勤学苦练,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和肯定。1965年退伍回乡后,被广大党员和群众推选为村两委成员,先后担任了南周家庄村大队治保主任、支部委员、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等职务。谈起他从军入党的初心,孙丙玉介绍,很小时候就听身边的老人们介绍沂蒙红嫂勇救八路军伤员的故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间,村里的许多青壮年都纷纷参军报国,他家中的三哥、五哥年轻时也先后参军入伍。耳濡目染,自然而然使他种下了从军入党的报效国家思想。

  他在村两委期间,正值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时期,他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一道,精心谋划,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带领广大群众圆满完成六个自然村大寨田建设,同期还规划建设了两座中小型水库,修筑了灌溉渠道,为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做出了巨大贡献。其老伴王运兰已80岁,1965年入党,担任妇女主任期间,充分发挥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作用,组织广大妇女在村集体劳动和各项建设中“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在各种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村集体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妇女群众工作“坚强阵地”作用。同时为保障妇女基本权益,包括协调家庭关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她多次被评为“三八红旗手”“巾帼标兵”。

  孙丙玉、王运兰两位老党员夫妇离开村两委工作后,承包了村里的30多亩山林,成为这片大山林的守护员。如今,两位老党员始终保持着一颗健康平常心态,用实际行动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故事之三:不忘初心跟党走,晚霞映照党旗红
 

  现今80岁高龄的老党员王运德和老伴陈孝美的党龄已近60年。王运德曾担任临朐县沂山乡南周家庄大队党支部书记10年。陈孝美也曾担任大队里5年妇女主任。王运德介绍,他于1964年光荣入伍,在济南军区山东长岛某部独立师服役期间光荣入党。1969年退伍后,王运德同志在村两委先后担任过民兵连长、支部委员、大队长、党支部书记等职务。

  王运德介绍,他从部队转业退伍进入村两委工作后,在南周家庄大队老书记葛永福带领下,两委班子成员团结一心,坚决贯彻落实各级党委决策指示和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论是带领村民群众开展农业生产、还是抓副业经济,都注重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群众凝成一股绳、团结拼搏、艰苦奋斗,广大村民群众之间呈现出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友好、守望相助的邻里精神。

  王运德担任该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团结带领支部班子成员和广大党员,继续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通过制订科学发展规划,身先士卒,组织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开展修路架桥、植树造林、水利工程疏浚、落实家庭联产承包政策、山区建设、计划生育以及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同时还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为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做出了较大贡献。他本人多次受到上级党委表扬,南周家庄村党支部多次评为先进党支部、连续多年被评为基层治理先进村。

  老伴陈孝美,1965年入党,既是他贤内助,又是他的得力助手。在担任村妇女主任期间,在他的带领下,她在广大妇女群众中积极宣传、贯彻党和政府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等职责,弘扬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增强农村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开展五好文明家庭等活动,引导妇女以劳动为荣、以奋斗为美,积极引导广大妇女脱贫致富奔小康,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

  如今,王运德、陈孝美这对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党员夫妇,仍坚持辛勤的劳作,每天忙忙碌碌,侍弄着房前屋后的田园菜地。他们虽已高龄,但却始终积极发挥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关心着村里的发展和乡亲们的共同致富。

  “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既是一份荣誉、褒奖,更是一份激励、责任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中共党史专家、山东地方史专家赵守祥先后听说这三对老党员夫妻的故事后,动情地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更是典型的沂蒙精神和红色文化之体现,应大力加强宣扬,让青年一代牢牢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沂蒙精神。

  赵守祥说,一百年征程浩荡,五十载初心如磐,“光荣在党50年”的老一辈共产党员筚路蓝缕、创业维艰,从满头青丝到银发生辉,老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对党的忠诚。老党员与党同行50余载,是党和国家事业的见证者、参与者、建设者,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誓词、诠释了初心使命。他们以“一颗红心永向党”的政治品格、以“以身示范敢为人先”的担当魄力、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精神,激励新时代的年轻党员。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让我们以老党员为榜样,坚定信念,勇担新使命、奋进新征程,把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铭记于心、践之于行。

  老党员为党工作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向他们颁发纪念章,体现了党中央的关怀和褒扬,有利于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归属感、使命感,有利于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拼搏奉献、接续奋斗。

  五十载峥嵘岁月,五十载党龄芳华,五十载红色浪漫,铸成了沉甸甸的纪念章。佩戴上熠熠生辉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老同志们都感到十分光荣和自豪。他们一致感谢党中央对老党员的关怀和厚爱,表示将继续关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努力发挥余热。

  (作者:山东政法学院经贸法学院22级 冯选平)

责任编辑:封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