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美国引发国剧大潮

潍坊晚报 2024-04-29 09:52:54

  

  左起:余上沅、闻一多、顾毓琇、梁实秋、张嘉铸。

  赵太侔在纽约曼哈顿学习戏剧,在这里同余上沅、熊佛西、张嘉铸等留学生一起开启了戏剧理想。他们筹划排演了一场英文版的中国戏《杨贵妃》,赵太侔担任舞美,演出非常轰动,尤为出彩的是赵太侔的舞台布景和灯光设计,令西方观众耳目一新。赵太侔又参与了梁实秋、顾毓琇等在波士顿排演的《琵琶记》的舞美设计,同样大获成功。

  观看演出受到震撼 决定学习戏剧课程

  1919年11月,赵太侔考取了留美官费生,来到美国纽约曼哈顿,开始在美国的留学生涯。在哥伦比亚大学,偶然间他看到了戏剧系的一场演出课程,现场演员真情投入,观众如痴如醉。他被惊到了,看到了戏剧强大的宣传教育功能。

  他完全靠兴趣来选课,马上就决定学习戏剧课程。他师从著名教授马修斯,学习戏剧文学,又跟著名的舞台美术家龚地师学习布景艺术。他的勤奋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他被认为是学生中的佼佼者。熊佛西在1925年写给王统照的信件中评价赵太侔:“他对于戏剧是下过苦功夫的,与一般的普通谈戏剧的人实在不同,他很冷静沉着,不随便开口,但是一开口必定有充分的道理,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赵先生受之无愧。”

  上世纪20年代的纽约,有都市的繁华也有文化的聚集,令人想不到的是,一群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在此开启了自己的戏剧理想。

  其中,赵太侔和余上沅、熊佛西、张嘉铸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戏剧,攻读戏剧文学、剧场艺术、美术批评等专业。而闻一多在纽约艺术学院学美术、舞台布置和服装设计。余上沅的住所成了这群留学生激扬梦想的“国际公寓”,在这里开始了纯粹为艺术而存在的生活。

  纽约排演《杨贵妃》 舞美设计大放异彩

  那时的赵太侔等学生,长发披肩,打着花领结,经常在酒宴中探讨戏剧。学习戏剧,除了学习院校的理论,更多的是实地观摩,而纽约汇集了众多的剧场、剧院。比如百老汇剧场、文波小剧院,让他们可以观摩大量的现代和古典戏剧。剧场里精彩纷呈,然而也花费不菲。经济上捉襟见肘的他们只好去购买低价戏票,到最高层的座位区去看戏,有时候只能站着。虽然艰苦,但可以看到整个西方一流的戏剧舞台表演,还是非常值得。

  住所旁边的中华酒楼成了这群戏痴相聚的地方,他们一边吃馄饨,喝着五加皮,一边谈论着戏剧表演。看得多了,说得多了,免不了想亲自下手操作。这样就有了闻一多和熊佛西编导的独幕剧,又有了赵太侔、余上沅、闻一多等人合作演出的《牛郎织女》,没想到演出非常轰动,给了他们极大的激励。

  踌躇满志之间,一群人筹划着要排演一场英文版的中国戏《杨贵妃》,这场戏取材于中国经典戏曲剧目《长生殿》。

  如何以西方的舞台表演中国的戏曲呢?赵太侔、闻一多、余上沅、张嘉铸这些人费尽了脑筋。余上沅担当改编,他出人意料地选取了京剧极具特色的写意手法,让中国传统戏曲走进了话剧,而后闻一多翻译成英文,赵太侔担任舞美。

  说干就干,1924年中秋节前后,赵太侔这些编创人员开始组织排练,华侨们纷纷慷慨解囊捐助,而国际学社也为他们提供礼堂作为场地。这群人一天到晚聚集在一处,排练、总结、改进,全身心地投入到剧目中了。为了一句台词、一件道具,他们来回修改。两个月不知不觉过去了。学以致用的赵太侔和闻一多,在排练之余就去做舞台布景,还自己制作服装。余上沅说:“这一出《杨贵妃》的戏几乎占据了我们大半的生活,我们有时也为演戏而吵嘴,但是直到大家高呼‘开窗子,天气不错’,方才罢休,然而真的是乐在其中啊。”

  正好纽约在举办一场国际戏剧演出活动。中国留学生们就推出了这场《杨贵妃》,参与了演出。他们的赞助人约翰·洛克菲勒及其家属也前来观看,演出当晚,《杨贵妃》剧里的羽衣华裳、新奇的东方故事、到位的人物塑造、别致的布景设计,让美国人大开眼界。而取自中国传统写意手法的艺术表现形式,美国人也是从未见过。演出结束,观众喝彩、鼓掌。洛克菲勒家族成员和剧组成员见面并给予了好评,当地的报纸在次日刊登了文章。

  虽然只是一次实验性的演出,但来之不易。赵太侔和余上沅全力付出,带领着一群留学生编写剧本,设计舞台,制作服装,设计剧情,有院校学到的理论,也有剧院观摩的体会,更可贵的是加入了自己的创作思想。尤为出彩的是赵太侔的舞台布景和灯光设计,他采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让观众耳目一新。这也是中国舞台艺术的重大进步。

  热血青年畅想国剧 双城演出获得成功

  此后,在美国波士顿,梁实秋、顾毓琇这些中国留学生受到启发,决定排演《琵琶记》。《琵琶记》取自中国传统戏曲,原有24出戏,顾毓琇精心截取编成三部戏剧,把戏曲语言改为白话,然后由梁实秋翻译成英文。因缺乏负责道具和布景的专业人士,在梁实秋的请求下,赵太侔从纽约来到波士顿,仅仅几天的时间,两人就完成了道具和布景的制作设计。演出现场盛况空前,结束后掌声雷动。

  一场中国戏剧的“双城记”在美国成功上演,《杨贵妃》《琵琶记》把中国戏剧独特的表现形式,把中国传统感天动地的故事带到了美国,掀起了一次中国文化的浪潮,让美国人看到了中国“话剧”的样子。

  《杨贵妃》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剧目,能够来到美国演出,且是以英文的形式,开了中国戏剧之先河。虽然演出还非常稚嫩,但也是中国戏曲在美国的首次亮相。1930年,梅兰芳带着中国京剧来到美国,让中国戏曲声名大噪。这两次演出各具意义。

  这次并非专业演员的演出征服了西方人,可能来源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西方戏剧是写实的追求,高度的真实,舞台上的各类道具、建筑严格遵守着真实的原则,也是对于舞台艺术布景的限制和禁锢。而这场演出让他们看到了惊人的一幕,中国戏曲里不仅有舞台的真实,还有更多生活的真实。很多道具和景物可以虚拟存在,而时空可以大胆地穿梭,这样的艺术更加有意境之美,给了他们巨大的视觉冲击。

  演出的胜利让这些中国留学生狂喜,以至于当晚又喝了个半醉,三更时分还在“国际公寓”里畅聊。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