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求学怀一颗报国心
潍坊晚报 2024-04-29 10:06:53
赵太侔
青州府公立中学堂旧址(松林书院)。
国立北京大学校门。
青州人赵太侔出身平民,少年发奋,考入青州府公立中学堂,开阔了视野,在这里加入了同盟会。后因为经济能力有限,只得到烟台教会办的实益学馆学习英文,其间,他经常去旁边的东牟公学听同盟会员宣传革命思想。他参加过山东独立运动,后考入国立北京大学。
名字由来两种说法
好友解读畸人侔天
1906年秋的清晨,青州府松林书院王曾读书台之下,松涛阵阵,一位衣着寻常的少年,蹲坐在一块石头上正读书。他时而朗朗读书,时而默默背诵。
少年名叫赵太侔,1889年生于益都县一个农民家庭,祖居益都东关青龙街。父亲在益都县署做抄报(类似会计工作),微薄的收入仅够维持家人的生活。赵太侔一共有兄妹四个,他排行老二。
虽说赵太侔家境一般,但在青州,尚文尊师之风气历代传承。况且赵太侔自幼天资聪颖,父母也希望他能够成才,光宗耀祖。他6岁时就被送到了私塾,后又到了益都县第一所公立小学东关小学读书。优异的学习成绩让乡人刮目相看。
赵太侔名字的由来有几个说法。其一:起初,父亲给他起名为赵海秋,后来他自己改名为赵畸,字太侔。
这里的“畸”,可释为异人、奇特之人,特立独行、不同流俗的人。侔,是等同、相通、契合。“侔于天”,那就是可以通天道,掌握自然规律、天地玄机。好友梁实秋曾经解读赵太侔的名字,说他名畸、字太侔。“畸人侔天”,指的是为人清高、不流于世俗。
还有个说法,认为赵太侔的名字使用有三个阶段:赵太侔在青少年时期用名赵海秋。1930年至1945年,在担任国立青岛大学教务长、国立山东大学校长、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阶段,均用名赵畸。1946年,二次担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后,用名赵太侔。
至于赵太侔的特立独行,有历史为证。
赵太侔在国立山东大学任职期间,对国民党政界要员从不低三下四。1947年9月开学时,国民党中央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到青岛。有人提议请他到校讲话,赵太侔断然拒绝说:“学校不请政客!”两年间,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陈果夫、教育部长朱家骅、山东省参议员赵华叔、山东省保安副司令张景月、山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张天佐,先后到国立山东大学进行“视察”,赵太侔从不出面接待或作陪,对他们的一举一动嗤之以鼻。
1936年,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为了镇压国立山东大学的爱国学生运动,以停拨协款相威胁,并无理干预学校人事调整,赵太侔愤而辞去校长职务。
中学时期入同盟会 烟台学习投身革命
1906年7月,赵太侔考入青州府公立中学堂(青州第一中学前身),这里是山东第一家官立中学堂。严正的老师、丰富的课程让他开阔了视野,结交了一大批良师和同学。赵太侔非常勤苦,多才多艺,但不善言谈。
清朝末年,政府腐败软弱,国家饱受西方殖民者欺负。如同众多进步青年一样,赵太侔常常心思激荡,为国家和民族的现状痛惜。学校教员齐树棠是一名同盟会员,在他的影响下,赵太侔加入了同盟会,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青州的先发力量。和校内同盟会员一起,赵太侔在学校内暗藏弹药器械练习射击,准备投入斗争,推翻清朝的专制。后来他得知,青州府公立中学堂就是辛亥革命在青州的大本营。
1906年12月,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到无法支持他继续读书,他不得不退学。1907年1月,赵太侔去烟台教会办的实益学馆学习英文。这里教授英语和商业,是烟台的最高学府。赵太侔深知父母艰辛,全力苦读,成绩名列前茅,英文特别突出。这也为他后来出国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日子一长,赵太侔发现,实益学馆就是一个“买办养成所”。这些学生大部分是基督教徒,学习的终极目的是找一份海关、邮局或洋行的工作。赵太侔对这些不感兴趣,他和实益学馆的三名同盟会员常在一起,读书交流、举办演讲会。正好学馆旁边就是东牟公学,这里实际上是烟台同盟会的一个聚集地。只要有时间,赵太侔就会来到这里,听他们宣传革命思想,也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一度认为,只要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起民主制度的共和国,就可以让政治面貌一新,国家可以富强,人民会过上幸福的日子。
此后,他到济南做绘图员,亲眼目睹政府内部的腐败,坚定了投身革命的决心。
他觉得习武可以救国,就报考了清政府的陆军小学堂。学堂里课程丰富,除了文理科还教授一些军事基本知识。
北大求学名师教诲 一生学养奠定基础
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席卷全国。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响应。赵太侔和同学也积极参加了山东独立运动,运动遭到袁世凯等反动势力镇压,最终失败。赵太侔和同学逃到青岛后转到上海。后来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开始对革命派进行反扑。
后来赵太侔回忆这一段历史说:“清帝退位才又回到益都,随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这使大家都觉得革命已经成功,天下太平,以后只需要议会政治来推行党的政纲就可以了,我当时也很以为然。”
1912年8月,赵太侔在临淄小学任教员,以此身份为掩护继续做革命工作,12月他辞职报考了国民党在北京开办的国民大学。赵太侔于1913年1月在济南申请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并任国民党青州区党部干事。
1914年8月他又考入国立北京大学英文系。在学校,赵太侔同何思源、杨振声、袁振英成为挚友,他系统地学习了历史和语言、中外文学知识,英语更加成熟。1914年的北京大学正是蔡元培任校长,北大汇集了大量学者,鼓励学术研究,北大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地。胡适、刘半农、周作人、陶孟和等名士都曾为赵太侔授课,他一生的学养在北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1917年7月,赵太侔毕业,在山东省立第一中学任英文教员,同时兼职教授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英文课。
1919年1月,此时一战结束不久,赵太侔到加拿大,又到了美国,出版《劳动潮》周刊,提出了自己的救国主张。虽然他在思想上还有局限性,但也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