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风华润古城

潍坊新闻网 2024-05-10 11:03:12

状元风华润古城

◎高文

   4月30日,潍坊市自北宋至清朝的“十大状元”现身潍城区十笏园文化街区,拉开第二届潍坊市状元文化节的彩幕。古街老巷间千年流芳,古风今韵中文事缤纷:状元献礼润染潍水儒教之风,小状元启智孕育江山代有才人,状元文物一展历代文韵风貌,状元文化体验演绎翰墨丹青新国潮。

   明状元赵秉忠殿试卷局部 (资料图)

   纵览历史长卷,潍坊古来书院教风昌明,诗书继世流芳,海岱之间栋梁辈出。早有先秦淳于髡及七婿学人,乡居昌乐淳于村落流芳稷下遗风;后有清代阎循观与同为山左大儒的韩梦周,共襄潍县麓台书院学养;而潍坊历史上“十大状元”勤学、报国的励志传奇,如同穿越千年风云、写满古城风华的“状元长卷”,凸显着这座千年“状元城”的风范卓异、气宇轩昂。

   新巷子“飞”出双状元

   清光绪年间,潍县西南关新巷子(位于今潍坊市潍城区南关街道)27年间出了曹鸿勋和王寿彭两名状元,成为中国唯一“状元胡同”,是潍坊历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

   曹鸿勋(1846年—1910年),出身贫寒,苦读自律,孜孜不辍。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贡,朝考一等一名。光绪二年(1876年)中状元,成为清第一百零二名状元,也是有科举以来潍县第一位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任陕西巡抚期间,打出了“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堪称“中国石油第一人”。

   王寿彭(1875年—1930年),自幼家境贫寒,无缘私塾,时常在磨坊内挑灯苦读。后受教于潍阳、泺源书院名师,博采众长,才学日增。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乡试中举,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第37名贡士,同年光绪癸卯恩正并科殿试,高中状元。清末任翰林院修撰至提学使兼署布政使,1925年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

   曹鸿勋与王寿彭凭着勤奋苦读,成就人生梦想,在坊间留下不少励志佳话、勤勉政名、翰墨芬芳。

   二人为官后办学堂,育英才,为中国近代教育作出了突出贡献。曹鸿勋倾心扶持贫困学生、扩建山西大学堂(西北大学前身)。王寿彭曾参与创办省立山东大学并担任校长,建成中国京外第一所官办大学堂,也是第一所按章程办学的大学。

   两人书法尽显大家之风,墨迹在京城和家乡多处可见。曹鸿勋书法字学欧体,并工汉隶,在清廷首屈一指。王寿彭以“得楷字之神韵,兼欧体之规矩”而闻名于世。

   “状元胡同”不长,却镶嵌着老潍县文化的璀璨珠玑;“状元胡同”不奢华,却线装着一部状元文化厚书。

   新巷子穿过以潍城区五道庙博物馆为中心的状元文化片区,连接馆内状元阁、状元广场,与周边状元胡同和状元牌坊两处古迹构成历史与现代的呼应,意在传承不辍。

  

   4月30日,在十笏园文化街区,“状元文化文物展”吸引了市民前来参观。

   “十大状元”穿越潍上

   在以状元命名的节日里,潍坊市“十大状元”穿越历史云烟,聚首老潍县街坊,集锦潍坊各地散落的状元文化元素,构筑一道潍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别样风景。

   中国科举史上有名姓可考的文状元约有600名,武状元约有170名,其中属于山东籍的文科状元有36人,武状元15人,而在这些状元中,属于今天潍坊域内的文武状元各有8人和2人。

   潍坊市十大状元中,青州6名,昌邑1名,临朐1名,潍城2名。除了潍县一条新巷子走出两状元外,青州6名状元的人文荣耀以及出过2名状元的“状元村”,也让青州这座古城灿若星汉。

   北宋时期,青州人苏德祥自幼发奋读书,于建隆四年(963年),一举夺得宋朝开国后第四位状元桂冠,是潍坊历史上最早的状元。

   乡试、会试、殿试连中三元的名家王曾(978年—1038年),今青州市郑母镇人,于咸平五年(1002年)殿试夺魁,拜相辅佐过两代帝王。与其同村,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还出了状元赵秉忠(1573年—1626年),郑母村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状元村”。赵秉忠的殿试卷现存于青州博物馆。

   青州还有张唐卿,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参加殿试,被宋仁宗钦点为状元;巴布哈在元至正五年(1345年)考中状元;丁殿祥在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夺得武状元头衔。他们皆为廉洁清正、智勇兼备,礼贤下士、勤政爱民的国之重臣。

   临朐人马愉(1395年—1447年),明宣德二年(1427年)经会试、殿试夺魁,成为翰林院修撰,是明朝状元为数不多的入内阁者。《明史》称其正义宽厚,仁慈为怀,不媚权贵,谦恭自守。

   昌邑人宋占魁(1845年—1906年),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赴京应武科考试夺得头筹,后出任太原总兵。

   潍坊历史上的状元,都是矢志报国的忠义栋梁,各时代的楷模表率。潍坊因此形成博大精深的状元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托潍城区五道庙博物馆成立的潍坊市状元文化研究会,在文旅部门的支持下,已连续举办两届状元文化节,渐成这个城市的文化品牌,对“东亚文化之都”“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富内涵作着有价值的彰显。

  

   在第二届潍坊市状元文化节上,“十大状元”亮相。

   金石文润“状元长卷”

   说到老潍县状元文化,不能不提到清代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陈介祺(1813年—1884年),新巷子两状元都直接或间接受到陈介祺学养的润泽。

   陈介祺幼承庭训,苦读于京师,33岁中进士后任翰林院编修。咸丰四年借母丧丁忧,致仕归里,潜心金石收藏、研究,因藏有“陶文齐鲁四千种,印篆周秦一万方”而名其潍县故居为万印楼。

   陈介祺在学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郭沫若、商承祚语)。他集藏古、鉴古、释古、传古于一身,成一代金石学大师,对古文字研究有开创之功。其考证释文现存有《十钟山房印举》等30多部,为近代印学经典。鲁迅说:“论收藏,莫过于潍县的陈介祺。”《清史稿》称其“所藏钟鼎、彝器、金石为近代之冠”。印学界称誉“南有西泠印社,北有万印楼”。

   陈介祺治学严谨,扶掖后学。见少年曹鸿勋才华过人,陈介祺尤为喜爱和赏识,将他从贫寒之家接到陈氏家馆读书,资助授业,助其成才。王寿彭后又受教于曹鸿勋,得潍县学养真传。陈介祺为潍县两状元的产生深扎下了学养根脉,为一座古城的文化传承发展推波助澜,涵养了一代教风学风。

   一城状元卷,漫纸金石气,便是状元文化的气宇轩昂,奏响“金石之都”的玉振弦歌。

   潍县古城随处可见状元文化印记。当我们沿着深厚文脉穿越历史尘烟,走过增福堂街、芙蓉街、布政司街、太平街,会发现,应声敞开的是一扇扇“状元门”。

   状元文化不止状元,还有由此衍生的世家文化。

   潍坊世家才俊治学为政,培养、输送了大批国之栋梁,为潍坊这片土地留下了崇文尚德、治学重教的优秀文化传统。其中潍县丁、陈、郭、张四大科举世家,成就尤为卓异,还有潍县田氏、刘氏家族,诸城刘氏、王氏家族,临朐冯氏家族,安丘曹氏家族等,人才济济,大有作为,均具明德力行、成己达人的格局风范。

   潍县刘应节是明嘉靖年间进士,在朝30多年,回乡后重建浮烟山麓台书院,广聘名人学士,并亲任主讲。在书院的影响下,清代潍县走出举人298名、进士78名。

   回望历史的星空,那些秉烛夜读的身影、挥毫奋笔的气概、心怀社稷的抱负、为国为民的担当、驰骋沙场的骁将……他们虽是千年科举制度下产生的精英,但历数潍坊状元、英贤才俊的励志佳话,可以感受到这一方水土对于他们的滋养,见出一代代潍坊俊彦的家国情怀。

   山海不远,气有浩然。潍坊市深耕状元文化,予以挖掘与弘扬,传承与创新,这座闻名全国的教育名城,持续书写全新的“状元长卷”。

   劳动奉献、勤俭节约、刻苦奋斗、廉洁秉公是潍坊状元文化留给现代城市的一笔精神财富。

   古城文脉弦歌长,状元风华今犹在。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前路开阔,条条人生大道皆精彩。认真作答人生“状元卷”,何处不状元;不负人生、积极进取,便会遇到最成功的那个自己;人人尽展其才,便是拥有最公平、美好的人世间。

   时光深处,美好可见,清代潍县县令郑燮正在《清供图》上挥毫,“寄与东君诸子弟,好将文事夺天葩”,一幅鼓励古城子弟读书上进、奋发有为、报效国家之作,落笔间已是世代流芳、齐鲁回响。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高文/文张驰 刘燕/图

 

责任编辑:陈晓芳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