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报造舆论支持革命
潍坊晚报 2024-05-12 08:13:23
近代民主革命家刘冠三。
《山东白话报》
1911年创刊《齐鲁公报》。
王讷由举人蜕变为反清斗士,是基于对清廷崩溃的认识,从而积极参与编辑报纸和主办报纸、以及创办私校鼓吹革命,传播革命思想,以期推翻封建统治。《齐鲁公报》支持学生爱国行动,经常发表一些激励人心的文章,批评军阀政府的镇压活动。
能写会画协助办报 协同创办山左公学
《山东白话报》是山东大学堂师范馆学生、高密康家庄人刘冠三与泰安籍同学丁耕农创办的。1905年刘冠三加入同盟会后,受次年2月23日《同盟会宣言》和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影响,合伙在济南趵突泉附近的白雪楼创办了这张报纸,这是山东省首张通俗文体报纸,也是山东最早宣传反帝反清的报纸。主要内容为“论政首斥贪污,论学首崇新知,引而归之革命”。时为高等师范学堂学生的王讷,凭借能写会画,被刘冠三聘为业余编辑。
《山东白话报》8开油印,日出一期。印量初为百余份,后增至四五百份。王讷又撰稿又插图兼搞编务,经常彻夜工作。由于言论激进,被当局视为眼中钉,出刊仅年余,就被查封。刘冠三以“鼓动邪说、图谋不轨”罪名被开除学籍。这令全校哗然,引发了学潮。师生罢课,到街头演讲,向政府请愿,迫使省抚又恢复了刘冠三学籍。
时光绪末年,清政府奖励私校,地方人也盛行赞助,各地一时称盛。刘冠三想籍此机会办私校藏身,于是与潍县刘金第创办了私立山左公学(济南一中前身)。初创安丘刘子丰捐银一千两。王讷也从《山东白话报》转而协同刘冠三创办山左公学。在刘冠三、王讷影响下,公学的师生大都致力于革命事,渐成全省革命党人的通讯联络处。
学校最初选在趵突泉附近的民舍,人数骤增到四五千人,容纳不了,便迁往大明湖北的杨家庄张家花园。
山东巡抚杨士骧闻报山左公学蓬勃发展,大惊。立即命令提学使方燕年暗中监视,寻找借口予以惩办,直至关闭。刘冠三为保全学校,将校务委托给同盟会会员、安丘籍举人周树标,自己于1907年冬悄然离校。但刘冠三的离去也无法解除清政府对山左公学的恐惧,不久山左公学仍被清廷勒令解散。
办报引导舆论方向 旗帜鲜明欲推翻清廷
王讷深知,要想推翻清朝统治,舆论有多重要。山东独立前夕,秘密加入同盟会的王讷与同盟会会员一起酝酿办报,但由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突然爆发,争取山东独立为首要,办报暂时放到一边。当山东各界联合会取代咨议局、召开独立大会后,《齐鲁公报》作为山东省各界联合会的机关报,应运而生。报社设在司家码头(鹊华桥东路北)望远楼。王讷担任总经理,赵新儒任总编辑,李子元为编辑,蔡春谭为外勤记者,李洗陈为庶务会计。
独立大会当晚出的创刊号如实报道了济南各界群众奔走相告,锣鼓齐鸣,热烈欢呼山东独立的场面。此后一天一张,连篇累牍,从各个角度加大宣传。如针对省城社会秩序日趋稳定,《齐鲁公报》不失时机撰文:“自鄂军起事,电至东邦,官银号即受恐慌,几乎倒闭,月余来取钱者拥挤。自宣告独立,而换钱者寥寥矣。当未宣告独立之前,绅民纷纷有迁居于南山者,有迁居于租界者;自宣告独立,而省垣无有迁居者矣。学堂在先亦大有散学之势,今则皆照常上课矣。”报纸加评论,可见独立乃人心所愿,山东斯举可谓顺乎天而应乎人。
王讷非常注重利用报纸宣传民主共和,进行革命思想教育,呼应反清革命怒潮,巩固革命成果。尤其关注武昌起义后的社会与时局的变化,报道各地反清起义和督抚表现,评析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态度等等,表现出很强的革命性。如报纸设置了“山东独立纪事”栏目,如实报道山东独立大会的召开、巡抚孙宝琦的演说、官绅军民宣告独立誓书和入会人员的演说等。突出反映了辛亥革命对山东造成的民主潮流,推动了山东的辛亥革命运动。
11月27日,山东巡抚孙宝琦变卦复辟,全国震惊,革命党人无比义愤。《齐鲁公报》连续刊文抨击孙宝琦两面派的行径,揭露他出尔反尔,不识时务,面北称臣、甘为奴仆的丑恶嘴脸。
针对复辟后禁止开会,遍设侦探,搜拿剪发之人的情况,《齐鲁公报》指出:“当时有无辫者过宜春轩亦被捕拿,一时无辫者大为恐慌,而假发辫几等于洛阳之纸。”因学生在山东独立中起了重要作用,当局加紧了对学生的控制。12月1日的《齐鲁公报》载文:“刻下各警区详察各学堂学生之寄宿舍,尚存学生若干登册详记后,教促各学生作速归家,不得逗留省垣。并嘱各寄宿舍寓主,嗣后不得将房舍赁与学生,其已赁者,令其作速搬出。”该报接着评论:“据此其对于学生既如此之措施,而学生之威力可见一斑。然此后省城之大,盈尺之地,学生亦难侧身矣。”既赞扬了学生对革命的贡献,同时表明了对山东当局容不下学生的不满。
袁世凯派亲信张广建、吴炳湘抵任山东,纠集反独立势力,镇压革命运动,《齐鲁公报》对张、吴二人大肆抨击。总经理王讷亲自挥笔上阵,在报上发表了一系列声讨文章。他还画了一幅漫画《哀多喜少》登于公报,配自撰联曰:“吴(指吴炳湘)添一口只知哭,袁(指袁世凯)去上头便是哀。”还把那“袁”字上部的“十”中之竖下部着色分离开来,形成醒目的“哀”,可谓匠心独运。
张广建、吴炳湘大怒,将报馆查封,将记者蔡春潭捕去。并于1912年1月23日,出动警察,封杀《齐鲁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