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嫡脉
潍坊新闻网 2024-05-17 10:27:04
寻根嫡脉
◎高宏宇
整个中华大家庭有56个民族,百家姓记载了中国几百个姓氏。中华民族孕育发展的历史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字记载,将文字记载解构开来,是我们世世代代流淌在血液里的乡土情怀。
由于我们是历史的构成,于是,我决心沿着嫡脉这根线寻根溯源,弄清自己的祖先和族群的发展脉络,在寻根过程中不断找寻自己。
翻阅史籍,高氏最早出现在上古黄帝时期,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世本》载:“黄帝臣高元作宫室。”春秋时期,齐太公吕尚(姜子牙)的八世孙齐文公吕赤有个后代即以先人封邑为高姓。
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百家姓》(含复姓共472字)录入的450多个姓氏中排第153位,在中国姓氏人数排行榜上名列第十九位。高氏主流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但在春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分布居多。
来自九华山下 落户临朐北关
有高氏记载的几千年,我们这支与祖先繁衍脉络的文字衔接断层于元末。我的寻根问祖也只能追溯到元末这断代(1320年)至今七百余年的历史。
元末,我的先祖高循哲(临朐高氏的始祖,一世)从家乡安徽省池州府青阳县十里庙子村从军,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一路打仗一路北行。明洪武元年(1368年),他所在的部队到达山东。在青州府战役中,先祖不幸负伤,滞留地方养病。明洪武二年(1369年),被安置在临朐县城北关。
高循哲在当地娶妻生子繁衍香火,族人逐渐扩大。经过了二世高士文(庠生)、三世高志(氾水典史)、四世高弼(庠生)、五世高宣后,北关形成了一条很像样子的高家胡同。从此,临朐县城地图便多了一条高家巷。高循哲也因此成为临朐高氏的始祖。
原本得知先祖高循哲的老家是十里庙子村,可以沿此线索继续上溯。但是后来寻根续撰族志的有关人士了解到,很久以前,十里庙子村已没有高氏族人居住。至于先祖高循哲离开家乡后,其他人士迁徙何处已无考。于是,我们这支高姓只能确认前溯止于元代末期(自高循哲上溯一代,1320年左右)。
兴盛城南朱封 嘉靖钦赐“德化”
临朐高氏的兴旺源自于明嘉靖皇帝朱厚熜钦赐九世祖高尚綗“德化”牌坊。
因为临朐县城北关高家巷日益拥挤,六世祖高松便举家迁到了风水宝地城南朱封村。朱封历史悠久,近年出土文物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地灵人杰,高家的兴盛也始于此村。
高松略懂文墨,虽从事农耕却教育子孙好学向上。其长子(七世)高杰成为由吏部铨选、皇帝任命的县令佐杂官——典史(县尉),虽“未入流”,却是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此后,高氏朱封一支发愤图强、农文并重、好善乐施,成为当地的佼佼者。高松次子高伦(七世)之子高员(八世)更将所生长子尚綗(九世祖)培养成贡生,将次子尚樸、三子尚讷培养成庠生,高家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
史考,明嘉靖皇帝朱厚熜于1536年赐“德化坊”予居朱封村的高尚綗。
尚綗,字朴千,又字伯纯,贡生。生五子。綗的长子高标(十世祖)及其四个弟弟栻、格、槐、榜皆学业优异,同为庠生。标之子十一世祖高珅亦为庠生。其生三子,长子文铨,岁进士司训(县学教谕);次子文锳(十二世祖),岁贡;三子文铧,庠生。
尚綗居家未仕,重农桑而兼办物流商社,收益颇丰,家境富庶。他践行德化善待芳邻,教育子孙好学上进。“本县田赋不能自完者悉代完之,至破产而不忍索。邑宰嘉之,报其事于朝,皇帝旌以‘德化’二字立牌坊于邑之北门内,于是有目共睹有耳共闻,时人咸荣之,谓德化世家,所以为德化坊高氏也。”此皇帝钦赐尚綗是谓提倡和弘扬以德治世的理念而为。
皇恩浩荡,县署即在县城北关立“德化坊”木牌坊一座,继又借力发力,把德化牌坊所在行政街区直接命名为德化坊。
德化坊,在当时直属县衙。《嘉靖临朐县志》载:“德化坊,自儒林坊至北门外社稷坛巷。”据临朐文史专家王新生考证,德化坊位于当时的临朐县城羊肠街北段,即现在的民主路百货公司以北。辖区为旧县城北半部,即南到今新华路,北至三元街,东至旧县城东墙,西到文化路的这一片街区。
“德化”二字由皇帝表彰高氏尚綗而为牌坊名称,再为行政区划名称,于史罕见,成为临朐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为高氏世代引以为豪。高氏族谱记载,清代,高尚綗被列为临朐有史以来42名乡贤之一,入乡贤祠。
这里,有一件必须提及的事:有人借高尚綗被皇帝恩赐而无端地编造出其与明朝状元马愉的交集故事,可谓弥天大谎。作为临朐高氏九世的尚綗,生于1502年左右。而马愉生于1395年,卒于1447年(明朝第六位皇帝朱祁镇任上,马愉是朱祁镇的老师)。也就是说,马愉和高尚綗出生时间相差百岁之多。马愉在明朝第六位皇帝任上已经去世,怎能为第十一位皇帝钦赐荣誉的高尚綗唱赞歌呢?
受命长沟建村 困苦彷徨十代
书归正传。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顶着祖宗的光环,多少有点功名的十二世祖高文锳响应朝廷号召,毅然放弃在朱封村优渥的生活环境,将大儿志学(十三世)派去杨家河的张家庄发展,自己则率领他的二儿高科和三儿高第从朱封村迁居长沟,在荒无人烟的沟崖旁建立长沟新村。
十二世祖高文锳迁至长沟后,建桥修路,带领家人在乱石遍布、荆棘丛生的山丘埋头农桑,积德扬善,建设家园。可由于沟壑纵横、交通不便、土地瘠薄、自然环境恶劣等种种原因,致使常年食不果腹,遭遇了长达十代人二百余年的困苦不堪。这期间我祖上自十三至二十二世均无功名,但家族德化精神不朽,传承脉络仍旧清晰。谨录如下:十四世,高居让;十五世,高治;十六世,高宛;十七世,高世吉;十八世,高凤;十九世,高魁选;二十世,高汉成;二十一世,高传禄;二十二世,高学友。
1942年,战火加灾荒使临朐民不聊生。高祖父高传禄无奈之下,变卖家产欲带领全家大小九口人“闯关东”。因高祖奶奶不肯走,高祖父便留下其四子即曾祖父高学友陪高祖奶奶留守家中。此后,曾祖父与日伪军和土匪几次冤家相逢,遭遇血光之灾。当时可谓“布衾多年冷似铁”,更莫说读书识字了。
一声春雷震响 赓续历史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长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高氏也与时俱进,弘扬祖训,传承德化精神,铸就族人的兴盛和辉煌。
重大转折从我的祖父开始。祖父高立基(二十三世)凭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被省直机关海选为记者。他在省市两级主流媒体耕耘了一辈子,出版专著14部,并获中共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使高氏重新回归书香门第。祖父的奋斗精神与德化传承不断激励并影响着我们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