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享书香丨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

潍坊新闻网 2024-05-17 10:41:05

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

◎薛静

  花甲之年,可以干什么?含饴弄孙还是出游寻访?60岁的杨本芬,在似乎只需顺应天命的年纪,以厨房为书房,以矮凳为书桌,在一叠方格稿纸上开始动笔书写一家人的故事。

  这一写,就是二十余年。在《秋园》里,杨本芬一字一句地写母亲——这位普通的中国妇女一生的故事,写一家人如何像湍急水流中的浮木一样随波逐流、挣扎求生,也写了中国广阔内陆中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记忆就像扯不断的线,一旦找到了某一个线头,本以为已经忘却的人和事就接连不断地蹦出来。杨本芬自己都感到奇怪,她说:“只要提起笔,过去那些日子就涌到笔尖,抢着要被诉说出来。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于是《秋园》之后,又有了《我本芬芳》《浮木》和《豆子芝麻茶》。在这套巴掌大的书籍中,杨本芬写尽了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很多时候,人就像草芥,风一吹,就四散开来,不知流落何方。有的幸运些,遇到雨露,再度生根发芽。有些很不幸,就此被碾落成泥,再无生机。秋园是杨本芬的母亲,也是她用情至深的人物,她倾注了所有的情感,想把过去那些岁月一点一滴地复原。

  秋园的故事从1919年开始。她出身于洛阳的一个行医人家,家世良好衣食不愁,每日忧虑的不过是家里硬要她“缠小脚”——这件事最终也半途而废。年少无知的时光总是短暂,随着两位嫂嫂不幸溺水身亡,父亲也随之病逝,家里一天天地衰败下来。面对现实,秋园同意了以婚姻换取继续求学的机会。看似盲婚哑嫁,但秋园是幸运的,遇到了可以信赖终身的另一半。日子仿佛又变得平静,一直到1937年侵华战争全面爆发。那年,秋园23岁。从这一年起,秋园进入了颠沛流离的人生漩涡里,从一个乡村到另一个乡村,从三餐不饱到饥寒交迫。孩子们接连出生,又陆续死去,乡野摇曳的风光埋葬了孩子们,也埋葬了秋园曾经的那份天真。

  庆幸的是,秋园没有因此倒下,也没有失去人性的善良。她用尽全身力气,拨开覆盖在身上厚重且黑暗的命运之网,努力从缝隙中寻求生存的机会。她自己去争取当小学老师,从湖南跑到湖北求生,变卖家底给家人凑一点粮食,就算山穷水尽时也想着给上门的客人泡一碗豆子芝麻茶。秋园用坚韧养活了剩下的孩子们,教他们成长为正直的人。66岁,秋园结束了背井离乡的日子,回到了湖南乡下的老家,一直到89岁走到人生终点。

  秋园这一生,遇到过很多人,既有仁受、福婶、春桃、小泉这样的好人,也有满娭毑、满宝生这样的恶邻,更多的是文秀、二宝、定坤叔、兵桃这样的普通人,大家一同维系着为人的底线,沉默地被命运推着往前走。她对自己的人生大概是不满意的,否则不会写下“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可是在我看来,相比那些被病痛、被生活折磨到只能悲惨求死的人们,秋园又是多么幸运!历经战争炮火和动荡年代,最后在孩子们的环绕下安然离去。她固然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却有人满怀深情,将她的过往写了出来,从此被无数人诵读怀念,所有读者,都成为了她人生的见证者。

  《秋园》是年迈的女儿写给故去母亲的一封信,又何尝不是普通人写给历史长河的一封信。我们的家园啊,有千千万万个秋园的故事。他们是那么普通,普通到离开人世间,除了亲人的悲痛,不会再有人记住。等到亲人们也离去,他们在这世界的痕迹就变得更淡了。如果没有人记得他们,他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就更不算什么了。他们不该被忘却,也不能忘却。因为他们也是我们,他们就是我们。

责任编辑:平小娜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