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评谈丨在博物馆唤醒 古今情感共鸣
潍坊新闻网 2024-05-24 09:50:01
在博物馆唤醒 古今情感共鸣
◎薛静
“博物馆热”还在继续。伴随着一拨又一拨人群涌向博物馆,那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也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出:“为什么去博物馆?”
给兵马俑拍摄了20多年照片的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摄影师赵震,在《国家宝藏》节目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某次给兵马俑拍照的时候,他猛然发现兵马俑的嘴唇边上竟然有一枚指纹。“那是2200年前,制作兵马俑工匠的指纹。当时我就傻在那儿了。仿佛时间已经消失了,他刚刚离去,而我就踩在他还有温度的脚印上。”说到这里,赵震已经哽咽。
与赵震怀有同样感情的,还有无数穿梭在各地博物馆的参观者们。人们与这些文物对视,看到的仅仅是器具、纸磨、布匹吗?以一尊小小的陶豆为例,人们站在这尊陶豆面前,想象着3000年前,是否也有这样一个人,将食物仔细地放进陶豆中,或许捧到家人面前,与家人共享这宁静的进餐时间;或许捧到祭祀台上,向天地、祖先供奉后人的崇敬。人们漫无边际的想象,却是他们真实存在的生活。隔着漫长的历史长河,人们与使用这尊陶豆的先人相顾无声,却胜过万语千言。
去博物馆有很多理由。父母带着孩子,在寓教于乐中收获知识;年轻人三三两两,在光影中寻找心灵解压的方式;更多的参观者们,怀着一颗求知的心,希望得到不一样的感悟。在博物馆里,时空就像被折叠了,一瞬就是百年,一天就是千万年。通过文物,抽象模糊的历史从此变得具体生动。人们被文物背后的故事所触动,进而获得了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知来处,明去处。”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热衷于逛博物馆,折射的是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人们对祖先们的生活方式、生活场景、精神世界产生了浓厚兴趣,对中华文明的起源、衍生、传承怀有旺盛的求知欲。所有这些,都促使人们走进博物馆,自觉地去了解中华民族曾经拥有的、如今依然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就是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不因时间流逝而减弱,不因朝代更迭而消失。因为人们都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脚踏在同一片土地上。就像陕西历史博物馆在结语里说的那样:“斗转星移,万物乾坤。中华文明,玉振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