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经济活力“潍”面孔 | “90后”高密小伙让传统泥塑“活起来”
潍坊新闻网 2024-06-08 15:43:22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发源于高密市姜庄镇聂家庄西村的聂家庄泥塑是已有几百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造型憨朴、着色浓艳,动静结合、形声具备,深受人们喜爱。在潍坊,34岁的高密小伙儿聂鹏用手中的泥土,续写着聂家庄泥塑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崭新篇章。作为该项目第22代传承人,他不仅是传统技艺的守护者,更是创新发展的实践者。
泥叫虎
因为热爱
他义无反顾地走上泥塑制作之路
5月31日,记者在位于高密市姜庄镇的红高粱艺博园非遗体验基地内见到了正在为泥叫虎上色的聂鹏。聂鹏介绍,自己就是聂家庄西村人,泥叫虎是家乡泥塑的经典形象之一,腰部断开,用牛皮相连,拉送首尾,能发出“呜呜”的声音。
聂臣希是聂家庄泥塑项目的第21代传承人,他的手艺精湛,作品广受好评。聂鹏自幼跟随父亲聂臣希学习泥塑制作技艺,与泥塑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回忆,小时候,父亲制作泥塑时,自己总是围在身边,看着那一团团泥土在父亲手中变幻出各种形态,心中便充满了对这门艺术的向往。
聂鹏在为泥塑上色。
2010年,聂鹏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专职从事聂家庄泥塑制作工作。“这是一门不能失传的手艺,我也十分喜欢,所以想要传承下去。”聂鹏说,之所以认为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是因为在当时从事传统泥塑制作获得的年收入还不如镇上外出打工的青年赚得多。聂臣希虽然是非遗传承人,但他深知泥塑行业的艰辛,担心儿子无法承受这份压力。聂鹏却坚定地走上了这条道路,他要用自己的双手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以及泥塑的价值。
在一间不到36平方米的出租房里,聂鹏成立了自己的泥塑作坊。创业初期,聂鹏也确实面临着不少挑战。由于技艺尚不精湛,他的收入并不高,每月只有700元左右。气馁之时,他一次次复盘,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更加努力地向父亲学习技艺,提高自己的水平。经过一年半的艰苦努力,他的技艺逐渐精湛,作坊产量也逐渐增加,收入终于能够满足温饱。
聂家庄泥塑文创产品
他让传统泥塑焕发出新的活力
据聂鹏介绍,聂家庄泥塑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在清朝嘉庆年间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以前农闲时几乎每家都捏制各类泥玩意儿到周边村售卖,后来由于制作泥塑辛苦,利润也不多,村里坚守老手艺的人越来越少。
近年来,聂鹏逐渐意识到,要想改变聂家庄泥塑的发展困境,首先是要为其注入新的元素。于是,他开始尝试将美术颜料替换过去的化工颜料,解决褪色问题;他一改过去简陋的包装,设计出精美的包装盒;同时,他也引入了更多的历史人物形象,扩展了泥塑的造型和种类。另外,聂鹏通过与高校团队合作,研发出了有聂家庄泥塑元素的马克杯、鼠标垫、存钱罐、拼图等文创产品。
聂家庄泥塑文创产品
一系列的创新举措,不仅提高了聂家庄泥塑的知名度,也让聂鹏的泥塑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收益可观。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聂鹏还与同村手艺人达成合作,让他们实现家门口就业,每年人均增收3万元。2021年,聂鹏从村中购置了600平方米的场地用来当展厅,集中展示聂家庄泥塑的形象。
随着生意越做越好,聂鹏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扩大聂家庄泥塑的影响力。2023年,聂鹏将升级改造的红高粱艺博园非遗体验基地对外开放,积极发展民俗非遗旅游,对接旅游公司、研学群体等,开展非遗体验活动,不少人前来沉浸式体验泥塑的制作过程。
展望未来,聂鹏有着更加宏伟的蓝图。他计划开发更多研学项目,推动非遗与旅游相结合;同时,他将继续更新泥塑文创产品,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聂家庄泥塑这一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宇琪/文图 吴江伟/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