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2024年汛期气候趋势预测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2024-06-12 20:18:00
6月12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潍坊市2024年汛期气候趋势预测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王令军 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新闻发言人
马劲松 市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前期天气气候特点
今年以来,我市降水量较常年偏少,时空分布不均,气温偏高。春季发生强对流天气次数较少,仅在5月19日发生过一次明显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具体情况如下:
今年气温情况今年气温整体较常年偏高,1月1日至6月11日全市平均气温10.4℃,较常年(9.1℃)偏高1.3℃。与常年同期相比,1月、3月、4月、5月气温偏高,2月气温偏低。其中,1月偏高1.0℃,2月偏低0.8℃,3月偏高1.8℃,4月偏高2.8℃,5月偏高1.3℃,6月份以来偏高2.3℃。今年降水情况今年以来降水较常年偏少,1月1日至6月11日,全市平均降水量106.6毫米,较常年同期(132.1毫米)偏少25.5毫米(偏少19.3%),较去年同期(94.0毫米)偏多12.6毫米(偏多13.4%)。潍坊诸城降水量最多,为124.7毫米,潍坊安丘降水量最少,为87.7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1月、2月全市平均降水量偏多,3月以来月降水量都偏少。其中,1月偏多6.3%,2月偏多104.8%,3月偏少2.9%;4月偏少11.6%;5月偏少48.2%,6月1日以来,无明显有效降水。
2024年汛期气候趋势预测
从全球大气环流来看,厄尔尼诺事件已于5月结束。在厄尔尼诺结束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会持续偏强,易造成我市汛期降水量及极端强降水事件偏多。综合分析目前的大气环流条件,预计今年夏季(6~8月份)全市平均降水量430~470毫米,较常年(394.2毫米)偏多1~2成;平均气温26.5~27.5℃,较常年(25.5℃)偏高。由于前期降水量偏少,6月中旬仍将维持高温少雨的天气形势,汛期我市可能会出现旱涝并发情况。预计雨季开始时间为7月初,可能有1~2个台风或台风外围影响我市及邻近海域,发生极端强降水的概率大。具体预测如下:
6月全市平均降水量为60~80毫米,接近常年(75.4毫米)略偏少。全市平均气温为26.5~27.5℃,较常年(24.2℃)偏高。7月全市平均降水量为170~185毫米,较常年(141.5毫米)偏多2~3成。全市平均气温为27.0~28.0℃,较常年(26.6℃)略偏高。8月全市平均降水量为190~205毫米,较常年(177.2毫米)偏多1~2成。全市平均气温为26.0~27.0℃,较常年(25.6℃)略偏高。
我市气象部门汛期工作
准备情况压实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局领导和业务人员值班带班、应急值班制度,市、县局业务骨干全部安排在汛期业务第一线,完善气象服务业务流程,确保关键性、突发性灾害天气预报预警及“叫应”服务准确及时。夯实业务基础完成汛前观测设备核查,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以及214个区域站准备就绪,储备396件观测备件,数量充足。通信网络、观测系统、预报预警业务平台运行良好。开展了2次全市汛前灾害性天气应急演练、通信网络汛前演练。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标准化改造,作业装备实现自动化操控,作业场所安全达标,作业水平科学合理,实现各业务链条“咬合式”协同推进。
提升预报预警精准度加强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和短临预警业务,强化卫星、雷达、数值预报和大数据在灾害性天气中的应用,制作并发布重要天气预报,及时发布预警和精细到镇街的预警信号,对高影响天气开展递进式气象服务,预报时效延长至9天,24小时预报空间分辨率达到1km×1km。加强部门联动完善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天气联防制度,与市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应急管理等部门,加强灾害性天气应急联动。落实重大天气过程直通式报告制度,对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高级别预警开展“叫应”服务,防范应对极端天气风险。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大家非常关注厄尔尼诺事件,请问厄尔尼诺目前处于什么状态?它对我市今年汛期气候有何影响?
马劲松答:厄尔尼诺事件的定义是,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的现象,它的前提条件是要持续至少6个月,才能够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当前状况是,2023年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时间已持续12个月。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其峰值出现在2023年12月,强度达历史第5。目前厄尔尼诺已于5月结束,预计夏季后期可能进入拉尼娜状态。虽然厄尔尼诺事件已结束,但其影响有滞后性,不会立即消失。统计显示,在厄尔尼诺结束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会持续偏强,有利于引导水汽向我国东部地区输送,易造成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偏多。根据我市近30年厄尔尼诺演变特征相似年份统计分析,历史上与本次厄尔尼诺事件相似的年份有1998年、2010年、2016年和2020年,上述年份我市夏季的降水量和暴雨日数都较常年偏多。因此在这样的气候背景下,预计今年夏季(6月至8月),我市的降水较常年同期将偏多,发生极端强降水过程的概率增加,台风北上可能造成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加大。
齐鲁晚报记者:刚刚介绍中提到,5月19日我市发生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请问什么是强对流天气?会造成哪些影响?
马劲松答:强对流天气是指发生突然、强度剧烈,常伴有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冰雹、龙卷等现象的灾害天气。强对流天气空间尺度不大,在气象上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一般水平范围大约在十几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有的水平范围只有几十米至十几公里。其生命史短暂并带有明显的突发性,约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较短的仅有几分钟至一小时,但能在短时间内释放强大力量,产生极强的破坏力。我市强对流天气多发生在春末至夏季,造成的灾害主要为风害、涝害、雹害。强对流天气发生时,往往几种灾害同时出现,对生产生活影响较大。因为这种天气历时短、发生剧烈、破坏性强,世界气象组织把它列为仅次于热带气旋、地震、洪涝之后第四位具有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强对流天气来临时,经常伴随着电闪雷鸣、风大雨急等恶劣天气,致使房屋倒毁,庄稼树木受到摧残,电力、通信和交通受损,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等。由于强对流天气突发性强,成灾种类多,破坏力大,常造成严重灾害和损失,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的策略。建议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在强对流天气期间,尽量减少外出,不要在广告牌、临时搭建物、大树附近停留,避免到空旷的野外或高处活动,确保自身安全。
山东商报记者:请问有哪些灾害性天气可能影响麦收?气象部门有哪些举措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王令军答:预计今年麦收期间,大部时段天气条件较好,维持高温少雨的天气形势,不会出现连阴雨天气,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小麦收获晾晒。但期间会出现雷阵雨天气,局地短时强降水对小麦收晒不利,需重点关注。从5月20日开始,全市气象部门多举措做好“三夏”农业生产气象服务。精准预报预警。密切监视天气变化,提高预报准确性和时效性,特别是针对麦收期间可能出现的干热风和冰雹大风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提供精细化逐日滚动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加强部门协作联动。加强与农业农村、应急管理等部门合作,确保灾害性天气来临时快速响应,共享农情、农机调度和天气预报预警信息,科学合理调度农机,形成联合服务体系。广泛发布气象信息。制作“麦收”“三夏”气象专报,利用短信、电视、广播、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面向农业种植大户、合作社、农机手等,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强化人工防雹作业。6月份是我市冰雹天气多发期,适逢小麦成熟收获,一旦有灾害性天气,及时组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减轻冰雹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