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矮松园和青州州学的辉煌

潍坊新闻网 2024-06-14 10:15:16

北宋矮松园和青州州学的辉煌

◎王岩 文/图

  青州,号曰“东夏都会”“海岱名都”“两京通衢”“三齐重镇”。矮松园位于宋代青州城西南,是松林书院的前身,著名的“三元”宰相王曾青少年就读于此,后官至宰相,矮松园名声大振。1031年,罢相知青州的王曾在家乡大办州学,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办学十分兴盛。

△松林书院,宋代称矮松园。 (资料图片)

  “三元”宰相年少就读于矮松园

  松林书院的前身名曰矮松园,其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宋初,宋太祖以武力夺得天下后,希望偃武兴文,巩固统治,因而大大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然而,在宋初八十年间,除国子监和太学外,作为养士之所的官学却基本处于废弛状态,士无所养,这就为书院的兴盛提供了契机。书院成为解决官学不兴与士有所学矛盾的关键。南宋著名的理学大家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中说:“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先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师多至数十百人。”明代李南素在《重修莲溪书院记》中说:“书院即家塾也,古无是名,至宋始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民间的书院特别是满足私人教育需求的家塾式书院应运而生,矮松园便是这样一所书院。

  矮松园位于宋代青州城的西南隅,园因奇诡二松而得名,有着宽广的馆舍,是一处著名的书塾。王曾晚年来此少年时读书处故地重游,感慨万千,所作《矮松赋并序》开头说:

  “齐城西南隅矮松园,自昔之闲馆,此邦之胜概。二松对植,卑枝四出,高不倍寻,周且百尺,轮囷偃亚,观者骇目,盖莫知其年祀,亦靡记夫本源,真造化奇诡之绝品也。”

  矮松园究竟建于何年,因史料缺乏无具体考证。但有记载的是,王曾青少年时就读于此,他于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参加了青州州试,夺得“解元”;咸平五年(1002年)春,参加了礼部主持的省试,成为“会元”;是年三月,参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一举夺得“状元”。王曾连中“三元”,官至宰相,清正廉洁,政绩卓著,封沂国公,时人遂于园中筑“王沂公读书台”以志纪念。今人用公元1002年作为矮松园办学之始,是为纪念王曾中状元这一颇富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其实矮松园作为书塾存在的时间当在王曾中举前若干年。

  王曾创办青州州学

  王曾39岁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为副宰相;45岁加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集贤相,为宰相;48岁拜昭文相,为首相,朝廷倚以为重。天圣七年(1029年),52岁的王曾因主管的玉清昭应宫失火得罪太后而罢相知青州。王曾清明治政,敦励教化,尤重倾力兴学;他捐薪助学,把家中大量藏书捐献给母校。据《厚德录》引王子融《沂公言行录》载:“凡四镇所至,悉兴学校,辍奉钱以助其费。青州仍出家藏书篇卷甚广,以助习读。”任职青州期间,他最大的功绩莫过于创办青州州学。

  王曾去世后,泰山书院的创建者、宋理学先驱石介作《青州州学公田记》一文。此文是庆历元年(1041年)石介受青州知州赵概之托,为青州州学扩建成功而作的一篇纪念性文章。文章叙述王曾当初创办青州州学成功,十年后赵概在青州南阳城选取空地扩建州学,推择青州推官蔡亶监督,最终“不烦于府,不扰于民,和悦而以成”。州学公田经费充足,办学兴盛,育人之道备受赞誉。文章赞扬王曾建州学是立本之大事,并对州学办学理念、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等多有阐述。

  石介曾创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先声,号称徂徕先生,“泰山学派”创始人。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二程”、朱熹等影响甚大。和孙复、胡瑗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宋初三先生”。著有《徂徕集》二十卷。

  《青州州学公田记》记录了青州州学的几点很重要的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第一,青州州学办学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宋代的青州为京东路(后为京东东路)中心所在,而青州州学具备了省级最高学府的规模。王曾建成州学,天子亲赐学名“青州州学”,建房120间。十年后房舍达265间,这些房舍除去学习、生活场所,还有出租之用,其办学规模之大,非明清时期青州府学和县学等所能比。

  第二,朝廷赐学田并形成制度。州学规模大,办学经费自然巨大,朝廷划拨土地三十顷作为公田,即学田,这些学田一般用出租给佃户以收取地租的方法维持学计,当然也出租一些房舍收取租金,这些都是学校的主要经济支柱,对州学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学田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直接影响了书院及官学学田制度的建立。

  第三,王曾把教育当成根本的大事来抓。纵观历史,凡是政绩突出的官员没有不重教育的。不仅在青州,王曾每到一处做地方长官,便在那里兴办州学,并拿出薪俸捐资助学。明道二年(1033年),王曾任河南府通判时,在河南建起了府学,深受当地民众称赞。景祐二年(1035年),朝廷敕西京重修河南“太室书院”并赐额改称“嵩阳书院”,“王曾奏置院长,给田一顷供膳食”。景祐四年(1037年),王曾到郓州,建起郓州州学,即使病中,也不忘学校建设。石介在《题郓州学壁》中写道:“沂公之贤,人不可及。初罢相,知青州,为青立学。移魏(指河南府),为魏立学。再罢相知郓州,为郓立学。而罢相为三郡建三学。沂公之贤,人不可及!”

  第四,教化有方,理念先进。青州知州赵概善用《易经》教导学生:“大畜”卦教人蓄德养贤;“颐”卦教人颐养正气;“需”卦指导弟子饮食修养,不陷入饮食的诱惑;“兑”卦象征喜悦,是说君子应当乐于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一道研讨学业,讲习道义,这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要舒展张扬人的个性,而不能压抑个性陷入困境;要做“善教者”,方能“优游而至道”,而“不善教者”性情急躁强人所难,其要领贵在“劳逸之节”;教育师生“一弛一张,文武之道”。石介强调“张而不急,弛而不废”,“岁有田,日有饩,劳有休,怠有养”,适度的休闲和休憩,才是“一张一弛之道”,等等,这些都很好的体现了青州州学先进的教育理念。

  第五,学习内容文道兼修,学习方法强调勤奋。青州州学学习内容是广博的,既要修习儒家“六艺经传千万言”,又要修习儒家“仁义礼智、忠信孝悌”的伦常之道,还要探求“天地阴阳、星辰灾变之动”,这与后来松林书院教育的核心精神“崇儒重道”一脉相承。学习方法上强调勤奋:要按时诵读,才能有大的功效;按时探求,学业才能广博。要“蚤(早)起夜诵,寒暑不废,衣冠不解”,“勤苦而后能成”。这些至今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另据光绪《益都县图志》记载,青州和兖州最先创办州学,天圣九年(1031年),应知州王曾的请求,皇帝颁赐青州州学“九经”,自此,凡州郡立学者帝赐“九经”遂成制度。仁宗下诏,全国各州要以青州为榜样,大力兴办州学。“濂洛关闽”分别指宋代理学的四个学派——濂溪先生周敦颐、家居洛阳的程颐程颢兄弟、家居关中的横渠先生张载和讲学于福建的朱熹。从记载看,皇帝颁赐“九经”,青州州学用《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来教化诸生,成为宋代理学的滥觞,对于理学的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

  从矮松园到青州州学,教育趋于规模化、官学化,极大促进了青州地区乃至整个山东教育的发展。其实,几乎在同时期,全国不少书院改办州学。如景祐二年,著名的应天府书院改为应天府学,赐田十顷,又于庆历三年(1043年)改为南京国子监,地位更高于一般官学;同矮松园大致同时期创办的湖南衡州石鼓书院,于景祐三年(1036年)改为衡州州学。书院研究者邓洪波认为,当时“州学和书院的称呼不是很严,抑或二者混用”。因此南宋乾道年间范成大游石鼓书院时称“谒石鼓书院,实州学也”。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王朝开展了三次兴办官学的运动,诏令各州县皆立学,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学校教育系统。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及庆历中,诏诸路、州、郡皆立学,设官教授,则所谓书院者尝合而为一。”据此推测,王曾少年读书时的矮松园,在后来官学运动历史大潮的裹挟之下,很可能被其晚年创办的青州州学合而为一了,只是称呼不同罢了。

  黄庶的感慨和赵抃的劝学

  皇祐五年(1053年),著名书法家、诗人黄庭坚的父亲黄庶始任青州通判,他在携妻子和年幼的黄庭坚游览矮松园后写诗《携家游矮松园》,感慨道:

  矮松名载四海耳,百怪老笔不可传。

  左妻右儿醉树下,安得白首巢其巅。

  可见矮松园在王曾中状元50多年后仍然名闻天下,令人流连向往。

  熙宁四年(1071年),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著名的“十三贤”之一的赵抃出任青州知州,视察王曾母校,写《青州劝学》一诗,鼓励学子们勤奋攻读:

  学欲精勤志欲专,鲁门高第美渊骞。

  文章行业初由己,富贵荣华只自天。

  一篑为山先圣戒,寸阴轻璧古人贤。

  沂公庠序亲模范,今日诸生为勉旃。

  “渊”指颜回字子渊,“骞”指闵子字子骞,两人都是孔子弟子。“沂公”即王曾晚年封号沂国公,“庠序”指古代学校,“沂公庠序”既可理解为王曾的母校矮松园,也可理解为后来由王曾亲自创办的青州州学。诗歌勉励年轻人要追随孔门圣贤,精勤志专,珍惜光阴,以王曾为榜样,勤于积累,淡泊富贵,刻苦攻读,修身养性,努力完成学业;也能从侧面看出,当年的青州州学,办学兴盛不衰。

责任编辑:平小娜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