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政策解读及动态监管工作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2024-06-18 20:10:00

  6月18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潍坊市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政策解读及动态监管工作开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于宝生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

  袁秋阁  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

  柳伟平  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执法二大队大队长
 

  近年来,我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决策部署,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持严格监管执法与主动服务并重,全面落实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

  一、正面清单落实情况

  2021年中央、省印发了《关于加强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推动差异化执法监管的指导意见》及相关通知,从总体要求、加强正面清单管理、推动差异化执法监管、落实企业守法责任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规定,并对正面清单制度的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市生态环境局在综合考虑全市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履职要求和企业标杆示范作用等因素基础上,坚持“合理控制纳入数量、逐步扩大纳入范围”的原则,将部分优秀企业经县市区分局筛查推荐、市局重点核查,依法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并实行动态管理。截至目前,全市共将196家环保管理水平先进、吸纳就业能力强、污染治理先进的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做到有需要服务、有困难帮扶、有问题预警,审慎采取查封扣押和限产停产措施,通过实行分类监管和差异化监管,对正面清单企业“无事不扰”,科学合理配置执法资源,减少现场检查频次,充分发挥对生态环境守法企业的正面激励和示范效应。

  二、具体工作措施

  (一)严格标准程序,坚持动态调整严格按照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推动差异化执法监管的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把控正面清单纳入条件,规范纳入程序,真正将符合条件的守法企业纳入清单,并逐步扩大纳入范围、有序增加纳入正面清单企业数量。对因受行政处罚等不再符合纳入条件的企业,及时移出正面清单。2023年共将存在环境违法行为被立案查处以及停业关闭等不再符合纳入情形的8家企业移出正面清单。今年以来,有4家企业按程序被移出正面清单。同时,为强化正面清单的正向激励作用,我市拟对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再扩容,已有90余家企业进入候选名单,目前正在开展核查工作,待纳入程序结束后,将通过市生态环境局官方网站向社会公布。
  (二)推动差异监管,提升执法效能对正面清单企业实行差异化监管措施,原则上不主动进行现场检查,通过各类生态环境管理数据、自行监测数据等开展非现场监管。购置VOCs气体泄漏红外检测仪、手持式红外拉曼光谱分析仪等高科技非现场执法装备,运用自动监控、智慧用电、排污许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信息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开展远程数据分析,应用走航车、无人机、红外摄像机等设备进行不入厂检查。2024年以来,全市共开展非现场执法1140家次,完成企业整改线上审核699条,非现场执法比例达到55.58%。
  (三)轻微首违不罚,凸显执法温情对正面清单企业因非主观过错导致的违法行为,主动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污染,或者对发现的环境风险隐患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置,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可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正面清单企业初次环境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依法不予行政处罚。在保持生态环境执法“严”的主基调不动摇的基础上,我局制定发布了《潍坊市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行为从轻减轻、不予处罚的实施意见(试行)》,明确了二十项首次违法不予处罚情形以及三种适用从轻、减轻处罚情形,为全市生态环境执法建立更加包容审慎的工作机制提供明确依据。
  (四)主动帮扶服务,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开展“企业服务日”和“企业家座谈日”活动,邀请正面清单企业交流座谈,及时听取企业诉求,梳理相关行业企业违法风险点,明确执法监管要求。结合企业需求,加强帮扶指导,及时提醒预警,帮助企业提升环境风险管理能力。既当好企业守法的“监督员”,又当好法律法规的“宣传员”。印发《“送法入企”活动服务手册》,制作《环境违法犯罪典型案例》警示片,通过培训会、座谈会、现场普法、线上群组等方式,积极为企业开展环保体检、答疑解惑,提供问题整改思路,帮助企业解决环境管理、污染治理方面的实际问题,化解生态环境违法风险。2023年,已覆盖企业1.8万家次,企业环境守法状况持续向好。

  三、下步打算

  下步,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优化完善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不断创新执法方式,强化执法帮扶,全面提升监管执法效能,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执法保障。


 

  齐鲁晚报记者:请问纳入正面清单企业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所有类型企业都可以申请纳入吗?

  袁秋阁答:依据《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转发<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推动差异化执法监管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纳入正面清单管理的企业需要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1、污染治理及环保管理水平先进,环保手续齐全,污染防治设施齐备且正常稳定运行。2、守法状况良好,近两年未受到生态环境行政处罚,环境信用评价连续2年以上为绿标。3、具备在线(用能、用电)监控等非现场执法条件且纳入之前1年内自动监测数据小时均值达标率99%以上的行业标杆企业。同时根据上级文件精神,鼓励将省市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资源要素产出高的企业,与民生保障密切相关的企业(畜禽养殖类除外),污染物排放量小、环境风险低、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小微企业纳入正面清单。涉危、涉爆、危险废物经营等特殊行业企业,中、高风险企业,5年内发生过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企业,原则上不得纳入正面清单。

  大众网记者:请问对正面清单企业的正向激励机制有哪些?

  柳伟平答: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工作坚持引导企业自觉守法与加强监管执法并重的原则,将一部分符合条件的守法模范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对其充分信任和支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大正向激励力度,让自觉守法企业受益。一是实行差异化监管,减少现场检查次数。对正面清单企业原则上不主动进行现场执法检查,正面清单企业被列入本级生态环境部门组织的各类环保检查范围的,通过非现场方式开展执法检查。2023年以来,全市共对正面清单企业减少现场检查825家次,真正让正面清单企业感受到“无事不扰”,以更大精力投入到正常生产运营。二是推行包容审慎执法监管。我局对正面清单企业因非主观过错导致的违法行为,若企业主动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环境隐患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可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正面清单企业初次环境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依法不予行政处罚。通过对轻微违法行为建立“容错”机制,引导行政相对人不断提高环保主体责任意识,强化自我管理,主动消除环境风险隐患。

  潍坊日报记者:刚刚提到,针对正面清单企业,采取“无事不扰”的差异监管,这是否意味着对其放松环境监管?

  袁秋阁答:实施正面清单制度,不等同于“不管不问”“降低要求”,而是通过实行分类监管、差异化监管和非现场监管,科学合理配置执法资源,不断优化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

  一是在执法监管上充分发挥非现场执法体系功能。综合运用在线监控、智慧用电和排污许可管理系统,配合无人机、走航车、卫星遥感等手段,通过非现场方式开展检查;另外对于群众举报投诉、媒体曝光、上级交办的涉及正面清单企业的问题线索,确需赴现场调查核实的,可按程序经执法机构主要负责人同意后开展现场检查。二是对正面清单企业实施动态管理。因受到行政处罚等不再符合纳入条件的企业,我局将及时移出正面清单且原则上3年内不得再次纳入。对于存在因管理不善导致超标排放且未主动报告,或存在恶意偷排、篡改台账记录、逃避监管等恶意环境违法行为的,永远不得再次纳入,同时列为“双随机、一公开”特殊监管对象并向社会公开。2023年,我局共将存在环境违法行为被立案查处以及停业关闭等不再符合纳入情形的8家企业移出正面清单,今年以来,有4家企业被按程序移出正面清单。三是开展现场帮扶。市局及各分局每年至少组织1次对正面清单企业“体检式”现场帮扶,压实企业环保主体责任,加强普法宣传,帮助其梳理违法风险点,明确监管执法要求,督促企业不断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山东商报记者:针对优化我市营商环境,市生态环境局在生态环境执法领域,还做了哪些重点工作?

  于宝生答:一是为进一步规范执行从轻减轻和不予行政处罚有关要求,建设高质量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我局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潍坊市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行为从轻减轻、不予处罚的实施意见(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于4月21日起施行。《实施意见》共十条,包括制定依据、适用范围、原则、适用具体情形及程序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有关规定,坚持依法依规、罚教结合、过罚相当、公平公正的原则,重点聚焦生态环境执法领域高频易发、危害后果轻微、易及时改正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明确了二十项首次违法不予处罚情形以及三种适用从轻、减轻处罚情形,为全市生态环境执法建立更加包容审慎的工作机制提供明确依据。

  二是开展“企业服务日”和“企业家座谈日”活动。“企业服务日”以企业邀约、服务上门的方式,结合业务监管需要、行业发展需求开展,为主动邀约上门帮扶的企业问诊把脉,制订“体检套餐”。帮扶中发现的无明显主观故意的问题不纳入执法程序,需要整改提升的问题形成环保帮扶问题清单,协助企业量身定制整改方案,制定整改措施,当好企业“环保管家”。“企业家座谈日”旨在送政策、宣法律、解难题,视参与企业需求邀请市局业务科室、行业专家参与,以保障企业生产运行和改善企业环境管理为出发点,及时准确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难点问题;了解企业关心和诉求,更精准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变环境执法“事后查处”为“全过程服务”,引导企业家从“要我环保”向“我要环保”意识转变。

责任编辑:李娜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