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同学录 见证潍坊崇文重教历史

潍坊新闻网 2024-06-24 14:32:44

百年同学录

见证潍坊崇文重教历史

□赵岳

  近日,《昌邑日阁庄单级养成分所同学录》被发现,成为潍坊崇文重教的又一历史见证。据了解,1912年,王云升从省城单级教员养成总所毕业后回到家乡昌邑,被派任日阁庄单级教员养成分所所长。1913年,第一批学员毕业后,王云升为该同学录郑重作序。

  据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著的《中国教育大辞典》介绍,单级教员养成所是清末培养单级(即今复式)学校或班级教师的机构。1911年,学部拟定简章,决定设立,“以养成单级教授教员及二部教授教员”,均以教育学、教授法和教育实习为主课。分为甲乙两种,甲种招收已获各项教员凭照或现任小学教员免受检定者,学习一学期;乙种招收初级师范简易科及师范传习所毕业生、现任初等小学教员或改良私塾老师,学习两学期。

  昌邑日阁庄单级教员养成分所,从现在来看,其实就是一所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百余年前,在潍坊昌邑南部(现峡山区)的一个村庄,131名师生在这里完成了半年的学业。124名学员中,最小的19岁,最大的63岁,结业之后,郑重其事印发了一本同学录,留下了所有人员的姓名、字号、年龄、所在村庄和通信地址。在这份同学录上,饮马、北孟、丈岭、山阳、金台、郑公、太保庄、甘棠等这些现如今昌邑市、峡山区很多人熟知的地名均在列。这些地名仿佛是一种传承的密码,延续着一百多年前的教育情怀。

  1904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在全国推行西方学制式教育。这年是农历癸卯年,因而该颁行学制史称癸卯学制,同年潍县设立简易师范传习所,是省内唯一响应山东巡抚相关要求的县;1906年,新学管理机构潍县劝学所成立。学制教育、师资培训和教育管理都是西方文化教育构架的组成部分,当时在我国都是新生事物,其推行和运转为潍县兴新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时,潍县单级教员养成分所在今天的潍坊市潍城区东风西街老槐树一带成立,小学教员讲习所、南区师范讲习所也已经成立。在这样的背景下,昌邑日阁庄单级教员养成分所的成立,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震动。王云升在序言中写道:“开学之日,群士乡风美尽东南,极一时品学之选,古人三乐,何幸福而得此!”对于养成分所将要发挥的作用,他也寄予厚望:“既喜群英聚会,更望教育进行,将来养正吾昌国民前途,开文明导线,必赖此群策群力之师资助哉!”

  养成分所的选址也颇值得玩味。日阁庄,后称日戈庄,文化积淀深厚、人文荟萃,历史上属于昌邑县,因历史上村庄西北角的凤凰山(埠)上玉皇阁庙宇规模宏大、亭台林立、古木参天,取“日出初光先照阁”之嘉言,故名。

  历史上青州府潍县至胶州的官道从村中集街上贯穿。这里也是第四批潍坊市级非遗“活财神赵八缸”传说故事的发源地,明万历《莱州府志》载,日阁庄集是昌邑的二十八乡集之一,与昌南的北孟集、饮马集齐名,清代日阁庄南、北当铺的出现更加证明当时的经济贸易往来繁荣景象。步礼堂、太史第、宝善堂、和德堂等名门望族大户多,文化、经济、区位优势让日阁庄成为办学的绝佳之选。

  日阁庄自古重视教育,清代私塾教育的场所“举子屋”至今依然保存完好。清末废除科举后,日阁庄设有新学堂“超新学校”,由赵鸿飏(字彰舟)负责。

  在《昌邑日阁庄单级养成分所同学录》中也可以看到,赵北超(1874年—1958年,名敬之,号肃卿)出任总经理兼教员书牍,会计、庶务都是日阁庄的赵姓人士,赵家为当地望族,为养成分所提供了场所、资金等办学的重要支持。赵家祖上赵瓒与赵昌祖孙两人,先后出席乾隆帝的“千叟宴”,传为佳话,赵昌“性好施济,京都菜市口有义井数处”,寄望在外的家乡学子饮水思源,传承自强自立精神。又据《昌邑教育志》介绍,1916年,昌邑县师范讲习所分所(单级师范)在日阁庄成立,负责人为日阁庄的赵伟文(1883年-1938年,族谱记为赵蔚文,字苇臣,太学生赵天瑞之子)。1919年,民国《教育年报》记载,至本年度,共毕业190人。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百多年前,昌邑南部的小村庄培养的百余名教师,不知又培养和启迪了多少学生走出故乡,走向全国。当时知识分子对教育的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对知识的传承,不因地处偏僻的小小日阁庄而有丝毫怠慢。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同学录是潍坊崇文重教的历史见证。

  百年之后,不负初心。王云升在序言中写道:“夫子企予望之援笔志喜,非敢云序也,聊记一时盛事,亦以毕业伊尔借叙离悰并留做他日教育发达之纪念云。”今天,这本同学录终于可以成为“他日教育发达之纪念”!

责任编辑:平小娜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