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经济活力“潍”面孔 | 郭银哲:“针”功夫缝出好日子
潍坊新闻网 2024-06-29 16:02:05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在奎文区北海路街道圣疃巷,43岁的郭银哲经营着一家不足40平方米的“纯手工家纺”店。这样纯手工加工被套做棉被的老店,现今已经为数不多。19年来,郭银哲坚守匠心,用一针一线缝制出一床床棉被,暖身又暖心。
郭银哲在整理新到的布料。
耳濡目染传承传统老手艺
6月29日,记者走进郭银哲的“纯手工家纺”店,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挂着的各种花色的布料,对面是郭银哲加工用的缝纫机,地上堆满了白花花的棉絮,旁边几床崭新的棉被套着透明袋子,整齐地摆放在桌上。店内,郭银哲正在为顾客缝制一床新的棉花被。
从学徒成为颇有名气的棉被手艺人,郭银哲用了近20年的时间。“我父亲就是弹棉匠,从小看着他弹棉花做棉被,时间久了也就会了。”郭银哲说,他2005年开始从事棉被加工,2016年将新店开在人流密集的圣疃巷。“在我看来,老一辈的手艺需要有人传承。”郭银哲说。
父亲对郭银哲要求很严格,棉被稍有差池就要重新做。做手艺活,受伤更是家常便饭。郭银哲指着手上的伤痕回忆:“这个印子是当年学徒时留下的。现在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这门技艺要学得精,才能干得精。”
“加工棉被套是一项耗时费力、枯燥乏味的工作,同练武一样,讲究身稳、腰稳、手稳。”郭银哲介绍,加工一床被套,需敲弹几千下,利用弹弦的震动使棉花纤维打开,再将整床被套作为整体进行敲弹。而后,用无数根纱线固定背面,经过打磨和缝制,需要2个多小时才能完成。
郭银哲秉持匠心,坚守着加工被套做棉被这门传统技艺。“棉花被有个缺点,就是不能洗,盖久了,棉花被压实,会发黄变硬结块,盖在身上厚重且不舒服。这时,就要将棉被重新加工一遍,整旧如新。”郭银哲说,“被”与“辈”同音,新婚夫妻一起盖的被子叫作“合欢被”,寓意一辈子幸福美满。所以,“男娶女嫁”,都要做几床新被。
郭银哲在为新被封边。
技艺精湛 让每一床棉被都有温度
加工被套做棉被是手艺活,只有手艺好、诚信经营,才能在市场上立足。
“现在市场上有各式各样的被子,但传统棉被没有退出人们的生活。经常有一些顾客拿着旧被来翻新,觉得厚实的老棉被盖起来更加舒服暖和。”郭银哲说,现在是夏季,店内做夏凉被的比较多,而春、秋、冬三季则是做棉花被的旺季。
随着时代发展,加工被套做棉被已经发展成为半手工半机械化,但在郭银哲看来,手工缝制的棉花被,一针一线中饱含着更多的温情。
传承老手艺,最美是匠心。“被套加工得好不好,关键要看弹出的棉花内胆是否均匀、四边是否平直。而棉花被要想盖着舒服,中间区域一定要厚一些,两边要薄一些,这个坡度是否平缓是被套加工得好坏的关键所在。”郭银哲说,这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每一道工序都关系到棉花被是否紧实、暖和。正是因为这份严谨,每天到他店里来翻新棉花被、打棉花被的新老顾客特别多。
一针一线缝出暖心被。
求精求真 用心服务顾客
量尺、剪裁、缝纫、加工被套……郭银哲从早忙到晚,日复一日,一年能做2000多床棉被。
“布料要选好的,棉花分量要足,来的很多都是回头客,咱可不能骗人。”郭银哲说,为了跟上时代发展和人们审美的变化,他还走出去参加各类展会,布料的材质、花色都精心挑选。
郭银哲向顾客介绍布料。
与时俱进,才能不被淘汰。如今,郭银哲的店里不仅承接婚庆用品和喜被,日常的床上用品、窗帘等也一应俱全。为了给顾客带去更便捷的服务,他还推出上门服务的新业务,只要拨打电话,他就会上门测量尺寸,给顾客提供最大的便利和周到的服务。
一床棉花被,一颗匠人心。“我希望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用精湛的技术缝制出最好的棉花被,也希望有更多人了解我们这门老手艺。”在郭银哲的世界里,早已抛弃喧嚣,慢慢打磨技艺,在一针一线里坚守“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杰/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