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清水泊抗日根据地
潍坊晚报 2024-06-30 08:53:00
岳拙园
清河区抗日根据地行政区划略图。
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坚定不移地坚持清河平原游击战争,开辟清河平原抗日根据地。其间,岳拙园随军北上,进至清水泊。三支队进一步控制了小清河以北、黄河以南的平原地区。岳拙园担任山东纵队第三旅九团政委,与团长赵寄舟亲密协作、取长补短,发展垦区,建立清河平原根据地稳固的后方基础。
利用寿光清水泊有利条件
开创清河平原抗战新局面
清水泊抗日根据地是清河抗日根据地的发源地。清水泊位于寿光西北部,即今羊口镇域,以及营里镇西南角、台头镇北部的一小部分,东至大家洼,西到小清河一线,南与巨淀湖相通。面积约100多平方公里,区内有牛头镇、郑家埝、南北台头、南北洋头、寇家坞、李家坞等大小几十个村庄。史载,淄河故道及跃龙、王钦诸水先入巨淀湖,淤尽泥沙后,再流入此泊,故名清水泊。
1938年3月,整编后的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按照鲁东工委的指示,从傅家庄整队出发,东进昌潍,踏上了开创鲁东地区抗日游击战争新局面的征程。1938年10月,中共寿光中心县委成立。
1939年2月,寿光独立营成立,战斗数月后,总人数700余人。5月,经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1938年12月由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改编而来,以下简称“第三支队”)批准,寿光独立营扩编为寿光独立团,团长为赵寄舟,主要在清水泊地区活动,先后在牛头镇、半截河、王高与南河之间、口子村南河坝、袁家桥、阳河等地多次与日伪军作战,成为根据地内党和群众的主要依靠力量。
全面抗战以来,第三支队在清河地区的斗争取得了一定胜利,但主要活动范围仍局限于胶济铁路以北、小清河以南狭长地带,处在敌伪夹击的被动地位。
1939年10月下旬,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政委朱瑞向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杨国夫明确指示:第三支队应坚持发展平原游击战争,由小清河向北发展,到黄河入海口两岸广大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并打通与冀鲁边区的联系。遵照这一指示,1939年11月中旬,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杨国夫、政委徐斌洲、副司令员李人凤等率领所部,清河地委、清河区军政委员会书记景晓村带领清河地委机关,抵达清水泊地区的郑家埝、牛头镇、央上、邢家茅坨、南台头、北台头、寇家坞、李家坞等村庄。清水泊地区党和群众工作都很有基础,该地东北面靠近小清河,地广人稀,敌人不便控制。在这里既可就地开展游击战,又可以此为基地,北渡小清河,开辟广饶、博兴、垦利地区,从沿海打通与冀鲁边区的联系,扩大与巩固清河平原抗日根据地。
在郑家埝村,清河地委、第三支队与寿光县委、寿光独立团联合召开了万人誓师大会,提出“进一步扩大清水泊地区革命根据地,发展平原抗日游击战争”的响亮口号。
第三支队进至清水泊地区后,积极动员群众,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热烈拥护。寿光独立团配合第三支队出兵讨伐当地土顽张景月和李青山部队,狠狠打击了其嚣张气焰。至1940年春,第三支队在清东的清水泊地区和清西的邹平、长山、高苑一带,基本站住了脚,初步开创了清河平原抗战的新局面。其间,岳拙园随军北上,进至清水泊。
1940年2月,第三支队经过与日伪军及鲁北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进一步控制了小清河以北、黄河以南的平原地区,并与小清河南的地区连成一片。
岳拙园任九团政委 与赵寄舟亲密协作
1940年2月,寿光独立团升级归第三支队领导,岳拙园任寿光独立团政委。这是他与赵寄舟共事的开始。此后四五年间,他们同甘共苦、亲密协作、取长补短、至诚相待。
1940年9月,清河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改编为山东纵队第三旅。下辖七、八、九三个团和一个特务营,全旅共5000余人。其中九团由寿光独立团组成,赵寄舟任团长,岳拙园任政委。在清东广饶、寿光一带活动。
九团作为清河区八路军主力部队,在赵寄舟和岳拙园的指挥下,转战在清河平原上,机智勇敢地抗击日伪军,一次次打击了其器张气焰,鼓舞了清东军民的士气。9月8日,九团三营于寿光王家庄将张僧疃80余名进犯之敌击退,毙伤敌伪10余人。随即,又击退了“剿共联军”对尚家庄等地的进犯。10月9日,九团四连于张家屯伏击去邢姚、南楼据点开会的日军20余人,毙敌8名,伤敌6名,残敌逃进邢姚据点。11月2日,九团在王高击退寿光城来犯的100余名敌人的进攻,毙敌12名,伤敌15名。
11月,中共清河区清东地委、清东军政领导小组建立。韩克辛任清东军政领导小组书记,岳拙园、马巨涛任委员。中共清河区党委和三旅,总结根据地建设的经验教训,抓住有利时机一边打仗,一边大力建设清河平原抗日根据地。为加强群众工作、统战工作和政权工作,1940年,中共清河地委领导成立清河妇救会、青救会、职工会和国民参政会,建立了清河区行政专员公署,作为清河区最高政权机关。随后又成立农救总会、文化救亡协会。各县、区也建立群众组织。
至1940年底,清河区建立了10余个县级民主政府,其中清东有临淄、广饶、益寿边区等县;不仅有主力部队机动作战,还有了地方部队的支持、配合;不仅有小清河南根据地,还开辟了以博兴、广(饶)北地区为中心的小清河北根据地,以及广大游击区。
挺进八大组创建垦区 打通与冀鲁边区的联系
根据当时斗争形势,三旅命令九团挺进八大组(今东营市垦利县永安镇),创建垦区。任务传达后,九团少数干部不理解。部分干部认为小清河南岸是粮棉之乡,是金饭碗。开辟八大组,是丢了金饭碗,去捡沙饭碗。岳拙园和赵寄舟等团领导深入连队进行动员,使干部战士明确:建立垦区抗日根据地将会带动整个清河区抗战形势的发展。经过领导动员和学习讨论,全体指战员认识到建立垦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性,决心向八大组进军,向黄河以北发展。
1941年1月8日,九团两个营在团长赵寄舟、政委岳拙园的带领下奉命由广(饶)北马家楼子出发,进军垦区。部队急行军40公里,直插垦区重镇八大组,包围了当地联庄会民团武装。在我强敌弱、兵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九团采取了迫降战术,争取不战而胜。九团进一步缩小了对民团的包围圈,加大了军事压力。同时展开政治攻势,提出与联庄会民团武装进行谈判,保证其人身安全。在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的双重作用下,民团武装终于同意缴械投降,九团顺利进入了八大组。接着,在广边四大队和军区两个连的配合下,很快解放了以八大组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九团还对当地土匪、海盗进行坚决打击,土匪、海盗闻风而逃,当地群众无不拍手称快。此次进军八大组,为后续开辟垦区抗日根据地,建立清河平原根据地稳固的后方基地打下了基础。
1941年6月,国民党鲁北行署主任何思源组织了7000余人的“剿共联军”,南北两路夹击,妄图将我军聚歼于广北地区,破坏广北、蒲台、博兴、垦区抗日根据地。6月4日,南路之敌进入广饶城东的东西水磨一带,九团英勇反击,激战终日,一举击溃进犯之敌。22日,九团配合七团在广饶北部地区史口、成寨、刘家、周家、姜家、东西营一带击败了北路来犯之敌,随即我军乘胜追击,将顽军赶至黄河以北。此战击毙伤俘敌650余人,缴获长短枪259支,确保了广饶、博兴、蒲台根据地,为巩固垦区、进军黄河以北,打通和冀鲁边区的联系,创造了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