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经济活力“潍”面孔 | 孟祥祥:玩转指尖上的艺术,让面塑技艺持续发光

潍坊新闻网 2024-07-12 15:07:47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7月10日,在国家级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十笏园非遗空间的面塑坊内,潍坊孟氏面塑第五代传承人孟祥祥正在制作一个来自美国的人物面塑作品订单。在他的手中,面团几经捏、揉、搓、压,再由透明塑料工具点、切、刻、划,片刻工夫,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面塑人物便跃然眼前。

  孟祥祥在制作来自美国的面塑人物订单。

 

小小面塑

尽显细腻之美

 

  面塑,也叫捏泥人儿,是用面粉、糯米粉等原料制作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的传统民俗艺术,起源发展于民间花样面点。对于36岁的孟祥祥而言,制作面塑不仅仅是捏人物那么简单,更是注入自己感情、赋予面团灵魂的过程。

  “捏面塑,是个仔细活,必须得静下心,扑下身子。”孟祥祥说,小的时候一到过年,家里老人就会捏面塑,自己想跟着一起捏,可是条件不允许。父母不让自己“糟蹋”面,自己便偷偷地藏一块面躲到角落里学着捏。2005年退伍回到家乡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孟祥祥跟面点大师李云宝学习花样面点。学习的过程中,孟祥祥跟着仔细揣摩,晚上会带着一块面回宿舍捏。经过一番努力后,孟祥祥捏得越来越好,也为后来自己捏面塑打下了基础。

孟祥祥面塑作品

  “一开始,身边很多朋友找我帮着捏面塑。他们拿出去一展示,慢慢地也帮我打响了名气。”孟祥祥说,2016年,他被潍城区向阳路小学聘任为校园面塑老师,为孩子们开设面塑课,和孩子们一起创作四大名著里的人物。也就是从那时起,孟祥祥看到了面塑这一技艺的未来,坚定了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2019年,孟祥祥来到十笏园非遗空间,成立工作室,专注于捏面塑和传承面塑文化。“现在,每天都有来研学的。大家都惊叹于我们的面塑技艺,很多感兴趣的小朋友都来学习。”孟祥祥说,现在全国各地的订单都会有,还有来自美国、意大利的国际订单,多的时候一个月可以接60多单。

孟祥祥的面塑工作室内摆放着不同的面塑作品。

 

一搓一揉

蕴藏匠人之魂

 

  “捏面塑,就像一束光,照亮生活。”孟祥祥坚持不懈地制作面塑,从未间断,练就了熟练过硬的面塑制作技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20年,孟祥祥受潍坊市民俗博物馆的邀请,创作一组可以体现潍坊传统文化与历史的作品。“给我的是‘命题作文’,题材广泛。但是如何找准主题,怎么样去构思,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孟祥祥说,经过漫长的构思后,他决定以老家四合院为背景,以春节为时间点进行创作。面塑作品中的人物有的在贴春联,有的在放鞭炮,还有的在包水饺。同时结合非遗赶大集的场景,把自己也捏进作品当中,取名《那些年》。

孟祥祥面塑作品《那些年》中贴春联的场景

孟祥祥面塑作品《那些年》中吃团圆饭的场景

孟祥祥面塑作品《那些年》按比例还原了自己的老家四合院。

  作品创作期间,孟祥祥的父亲也在一直提供支持和帮助。因为他要将老家的房子以及布局按比例还原到作品当中,无论捏到哪一部分,父亲都及时给他测量出精准数据,方便更好地创作。

  感悟生活,匠心制作,给面塑作品以生命。孟祥祥说,想让面塑作品有血有肉有故事,就要走进生活,感悟生活。

孟祥祥针对客户需求制作的面塑作品《福寿安康》。

  前段时间,有一个年轻人来到孟祥祥的工作室,惊讶于他精湛的手艺,想让他为自己的姥姥、姥爷捏面塑人物像。“这个年轻人告诉我,自己从小是姥姥、姥爷看大的,感情特别深,想通过面塑作品将美好的时光定格。”孟祥祥说,两人通过交流沟通,感受他与姥姥姥爷之间的情感,最后创作出了作品《福寿安康》。

孟祥祥在指导小学员捏面塑。

坚守初心

传承面塑文化

  作为一名面塑“匠人”,孟祥祥认为,传统手工艺并不是老掉牙的东西,老题材也能有新表达,将自己的思想融入作品,要在传承的同时不断寻求创新。

  近年来,孟祥祥通过认真学习、培训、参观和交流,在继承老一辈面塑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反复实践,集百家之长,形成独特的技艺风格。他的作品融历史性和现代性为一体,色彩鲜明,手法细腻,逼真传神,造型生动,感染力强,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作品既有传统古韵,又有现代的新趣,为传统艺术赋予了现代的生命力。

  从小时候对面塑的蠢蠢欲动到现在成为面塑传承人,从当初只是喜欢制作美好事物到现在赋予面团灵魂,孟祥祥用了近20年的时间,把自己和面塑紧紧粘在一起。“现在,自己的儿女也很喜欢面塑,一有时间就在旁边跟着一起捏。”孟祥祥说,如果儿女选择这条路,自己会无条件支持他们走下去。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杰/文图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