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启未来 以“劳”健心促成长——潍坊锦阳小学构建“1+N”知行合一劳动教育新模式
潍坊日报 2024-07-18 11:26:32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近年来,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结合学校实际及周边课程资源,潍坊锦阳小学精心打造劳动教育课程,并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了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引导学生发掘大自然的“秘密”和“魔力”,让学生感受农耕文化、体验劳动快乐,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1课+N课:
一节特色劳动课例
映射项目化课程体系
“这是我们种植的油菜、韭菜、芸豆、大蒜等,通过自己的劳动去管理它们,看着它们一点一点长大、成熟,感觉特别有意义。”在学校“东篱南山”种植区,四年级学生王靖然高兴地说。
结合学校实际及新纳入的课程资源,潍坊锦阳小学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四层次”“五类型”,以“崇尚劳动、乐于实践,勤俭奋斗、创新奉献,挖掘家乡劳动文化,形成良好劳动习惯”为目标的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
学校利用“东篱南山”种植区及“田园有声”植物园开设以种植、养殖为主的诗意田园劳动实践课程,一景一物皆育人,寓教于美、寓学于美,在校内观察、种植、收获、研究;校外依托“番茄大世界”研学基地,借助乡土资源开发传统文化劳动课程——《风筝文化课程》《泥塑文化课程》《国风秀阁编织课程》,学生不仅能学到传统手工艺技能,还在领略家乡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多形式、多层级的特色劳动实践,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开创了学校的特色办学形式。
1科+N科:
劳动学科素养提升
融合多学科协同育人
“不仅仅是在整理书包中,孩子们在动手整理书橱和床铺、扫地、拖地,还有择菜、切水果等劳动中,也收获了成长与感恩之心。”学校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将劳动教育从校内延伸到家庭,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在劳动中收获快乐,在劳动中积累知识。
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学生心中。学校不断强化学科融合,结合学科目标,融入劳动教育理念,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进行渗透、融合。
1校+N方:
家校社协同齐发力
推进劳动课程育人
家庭是落实劳动课的辅助地。作为劳动课的“第二课堂”责任人,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劳动家校共建节日、劳动主题活动、劳动成果展示以及家校共建劳动互帮互助等活动,协助学校引导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获得劳动成就感和劳动幸福感。同时,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意识地制定不同类型的家庭劳动清单,定期在家庭中开展家庭成员集体劳动,营造良好的家庭劳动氛围,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家庭劳动的意识。
学校通过家校合作,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让家长监督帮助完成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劳动,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通过合理调用社区的支持,学校系统谋划、统筹组织,家长积极参与、密切配合,社会大力支持、协同推进,实现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家庭劳动教育常态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构建协同育人格局。
1币+N评:
多样评价劳动素养
“一币”打通劳动评价
劳动主题的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强、开放度大、成果形态多等特点,评价内容的确立贵在有据有序、可感可知。学校强化全过程评价、全员评价、表现性评价等,使学生看得见、用得上、做得到。学校通过一枚“番茄币”打通了学生的校内外全时空过程性发展情状。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多元参与、过程结果统统“可视”、技能素养定位新标,全部可以用“番茄币”贯通,便捷高效,学期末进行“番茄币”兑换,学生的劳动成长表现通过“番茄币”得到量化。
“劳动让老教师忙活起来,将经验传给年轻教师,将知识传给孩子。”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在学期末采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评先树优。教师评价采用团队的捆绑评价、增值评价、多要素集结的多元评价、分类评价。班级管理团队、年级组、备课组的评价都是团队力量的集结,谁都不能掉队。良好的团队进取文化在评价激励中建立起来。
潍坊锦阳小学求真务实地推进劳动教育工作落地,开创劳动教育新局面,一系列联结乡村新产业与传统特色的劳动课程在锦阳展开,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成立,一个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诞生,一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路子正初现雏形。
通讯员 : 马小茜 张志伟 马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