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求学萌生家国情怀

潍坊晚报 2024-07-22 15:16:06

  

  刘增(前排右二)与省立一师要好的同学合影,前排左一为曹星海。

  刘增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受到爱国启蒙教育。1924年夏至1926年秋,刘增在此学习生活两年多,思想与行动靠近学校进步组织,他参加反帝废约和声援胶济铁路罢工的游行,心中充满革命热情。

  生于名村芝畔 学习成绩优异

  1904年,刘增出生于安丘县临浯乡(曾属诸城)芝畔村。该村很有名,源自明朝万历年间的名吃“芝畔烧肉”风靡至今。

  刘增弟兄仨,他排行老二,老大刘紫宸,老三刘鸿泉。上世纪初,在芝畔街开油坊铺的父亲将刘增送去念私塾,同去读的还有刘增的两个堂兄弟。三人吃住都在油坊铺,不太回家。堂兄弟曾说,刘增比他俩聪明、用功,记性好,是学习的料。此后遇灾荒年,刘父病逝,堂兄弟放弃读书,闯关东去了。临走时,他们嘱咐刘紫宸:“你二弟可是个好苗子,一定想法送到外地求学,别埋没在咱家。”

  刘增十五六岁时,刘紫宸节衣缩食,送他到诸城县城的高小读书。这时刘紫宸已担任二区(时归诸城县)联庄会会长,长住芝畔,辖周围的伏留、油坊等近十个村庄,负责清剿土匪,对抗黑恶势力,维持一方治安。1923年,老三刘鸿泉也来到景芝镇开了一家酿酒烧锅,兄弟俩供刘增上学不成问题。

  接受包办婚姻 婚后继续求学

  刘鸿泉到景芝街后结交了一个朋友,他听说刘增学习出众,非要当一次媒人,把景芝街西南前疃村李家的闺女秀说给刘增。女方父母一听门当户对,男方有才,认为是桩好姻缘,担心夜长梦多,提议马上就办。

  刘增母亲得知后喜出望外,当即定下可在腊月里刘增放年假时成婚。于是捎信给在诸城读书的刘增,告知年底尽量提前几天回来,结婚、过年两全其美。家里定在农历腊月廿六去车站接他。没想到,捎去信后第二天,1923年农历腊月廿三,全家人正忙着做豆腐,刘增进了家门。

  家人看到刘增真是提前回来了,更加兴奋,纷纷开他的玩笑,说他真想娶媳妇了。刘增脸红了,对母亲说:“娘,这个事怎么这么急呢?就不能等我回来再定吗?现在又要忙年又得办这事,不是忙上加忙嘛!”

  母亲回答:“村里比你小三四岁的都娶媳妇了,有的都有孩子了,给你办了还得给你弟弟办,你还等啥样的?这个多好,景芝大户的闺女,咱能攀上人家就上天了!”刘增却生气地说:“那你们就办你们的吧!谁办来的谁要!”

  母亲和大伙忙劝:“这可是你弟弟牵线,你大哥和人家女方的爹订下的。没有你爹了,得听你哥的。”刘鸿泉劝:“人家听说你还要上学,已经同意男方婚后可继续到外地读书。”母亲又说:“家里早就准备齐全,彩礼全送过,亲友也请了,不办还耽搁你弟的婚事。他的事比你定下的都早,是你爹在世时看中的。”

  刘增一时低头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抬起头对刘紫宸说:“大哥,我们学校告诉我,过年后要我报考济南的师范学校,可不能耽误!”刘紫宸说:“耽误不了,我亲自送你去车站。”

  于是,刘增按照村俗结婚了。那个叫秀的姑娘确实漂亮,而且温柔,只是不识字。数日后,刘增去岳父家拜年回来,又住了两夜,才带着大包小包的花生、糖果、栗子等返回了学校。

  考取省立一师

  参加进步活动

  1924年夏,刘增以优异成绩考取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省立一师),学校位于济南历城县西门大街县衙西南,校舍宽敞整齐,讲堂、宅舍、器具齐全。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推行新政,废科举,兴学堂。该校藏书丰富,各种费用全免,还供给学生纸笔等用具。因此报考者较多,考上不易。

  与刘增同时考入的安丘人还有一个,是城关镇曹家楼的曹星海。同学中还有臧克家,诸城吕标乡臧家庄人,比刘增小一岁。刘增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臧克家则严重偏科,他曾这样描述在班里的境况:“每次被数学老师叫到黑板前去做演算题,都感到如同上刑场一样度时如年。”但臧克家的国文成绩却是拔尖的,1930年报考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1931年改为国立山东大学)时,数学零分,仅凭作文好而被闻一多录取,后来成为著名诗人。

  省立一师在20世纪20年代成为山东学生运动的中心,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1918年春考上该校,在校期间走上革命道路,所以该校有“山东革命孵化器”之称。王尽美自1924年10月患肺结核,不到一年病逝,但他在省立一师开创的革命事业被代代传承。

  省立一师地下党支部在校内高年级学生中创办了“书报介绍社”,经销北京北新书局、未名社、上海创造社出版的各种新书。刘增很快成为社员,每周三次课外去服务两小时,这使得他有机会对南北各地所出新书恣意浏览。他时常购买或借阅《向导周报》《中国青年》《语丝》等。

  在这里,刘增受到真正的爱国启蒙教育。特别是通过“书报介绍社”接触进步刊物,他决心做一个在家能尽孝、为国能尽忠之人。刘增参加过学校为反帝废约和声援胶济铁路罢工举行的游行示威,还到省议会听过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演讲。他时常与同学好友聚集在教室、宿舍,谈论时事,有时谈到黎明。他也曾经约同学登顶千佛山,高歌狂吟。

  刘增心中充满了革命热情,他对光明有多向往,对黑暗就有多憎恨。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