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蒙尘烈士荣归故里

潍坊晚报 2024-07-22 15:31:03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的作者朱道南。

  刘增戎装像。

  刘之栋通过出版社拜见书籍作者——广州起义的亲历者朱道南,终于得知刘增的情况。作家为其写下证明,并在叶剑英元帅批示下,刘增作为革命烈士进入了安丘烈士陵园,他的遗像安放在纪念堂正中,家人也享受到烈士待遇。

  先去上海又赴枣庄

  找到作者终得真相

  刘之栋立即从青岛登上轮渡前往上海,找到永嘉路25弄3号的上海文艺出版社,打听到《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作者朱道南的情况。

  朱道南本名朱本邵,居山东枣庄,是刘增省立一师的同学,参加过广州起义,是牺牲的“刘亦增”战友。刘之栋马不停蹄坐火车到枣庄拜见。没想到朱道南对刘增的情况太清楚了,他说:“刘亦增就是刘增!”

  原来,朱道南了解刘增来到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后,就不用在省立一师的名字了,改名刘亦增。确定之后,刘之栋当场热泪盈眶:“二叔终于有下落了,他是广州起义的革命烈士!”

  这是个迟到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消息,虽然人不在了,也总算给家人带来些许安慰。刘之栋回到芝畔告知这一消息后,已经出嫁到景芝公社永贞大队的刘淑德早早赶来,悲喜交集,想到这些年受到的种种冤屈,涕泪滂沱。

  接下来就是官方认定了。刘之栋、刘淑德来到安丘县民政局。民政局指点:再去找刘增战友提供证明材料。

  被敌冲散脱离原部队

  朱道南回乡继续抗日

  朱道南比刘增大两岁,是枣庄市薛城区张范乡北于村人。1924年考入省立一师。

  广州起义失败后,朱道南与幸存同学撤出广州,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朱道南任第十团排长。1928年初,国民党出动两个军在海陆丰“围剿”他们,力量悬殊之下,红四师奋勇拼杀,最后被打散,化整为零,分散打游击。朱道南所在连队116人只剩他一个,弹尽粮绝,他又身患疟疾,被搜山的敌军冲散,在山林里过了半年多野人生活。挨到秋天,朱道南被民团抓住,关进监狱。因没有暴露身份,最后被释放。由于找不到党组织,1932年夏,贫病交加的朱道南回到家乡峄县。

  回乡后,朱道南在齐村当了乡村教师。1932年秋调到峄县教育局任教育委员。1937年,他组织成立了“抗日联庄会”,建起枣庄地区第一支人民武装。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来到后改编了地方部队,朱道南调任峄县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主任。1940年1月1日,一一五师运河支队成立。朱道南被委任运河支队政委。不久又成立了峄县抗日民主政权,他接任第二任县长。1948年6月,朱道南任鲁中南行政公署秘书长。

  1950年5月,鲁中南行政公署撤销,朱道南调到山东省人民政府,先后任省府办公厅行政处长、省干校党委书记、省府办公厅副厅长等职。后调上海,在华东军政委员会任职。

  朱道南撰写回忆录 两度写证明慰英灵

  朱道南历经革命的低潮和高潮,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开始撰写回忆录。对广州起义的情形,他是这样记述的:

  地上到处都是死尸,其中有敌人、有贫民和工人,也有我们的同志……离十字街口15米左右,有一些用木板砖头等堆起来的简单工事,工事里躺着教导团一些女同学的尸体。有几个是被手榴弹炸死的,有的是和敌人拼刺刀拼死的,也有的是被敌人糟蹋后用刺刀戳死的。我们在一个弄口,突然看到了小妮儿刘辉(与朱道南一道由济南来广州的同学)的尸体。她的身上有十几处伤口,在小手指上套着一个带线的小铜环,在她的四周躺着五六个已死的敌人。显然,她是在要被敌人俘虏时,拉响了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死了,刘辉死了!我颤动的双手,在上衣袋里掏了半天,摸出她交给我(寄给她妈妈)的信:“当革命开出鲜艳的花朵后,你们可以骄傲地说:‘我的小辉儿也用鲜血灌溉了这株鲜花’……”

  得知刘之栋再来索取证明材料,朱道南写了1700多字,如实反映了他所知道的刘增以及他在广州牺牲的情况。

  1975年12月3日,朱道南又写了一份3000多字的补充材料,以进一步帮助有关组织弄清具体情况,同时将谈话作了录音。朱道南说:“广州起义时,我和刘增在一起。他牺牲我是亲眼看到的,是千真万确的,他死在马路上。地上被打下的树叶很厚,附近的楼房都烧起来,掉下来的火,把刘增的衣服烧着、烧光了。以后烧到什么程度我就不知道了。当时战斗很激烈,无法对死难负伤的同志进行抢救。那时我们俩虽然不在一个连队,但这时建制已经打乱。刘增当时是班长……”

  有了证明材料和录音,刘鸿泉长子刘之森三上北京,材料终于递到了叶剑英元帅手中。叶剑英很快批示,刘增为革命烈士。刘增唯一后代、女儿刘淑德不久获得“因战因公牺牲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纪念证由当时的山东省革命委员会颁发,时间为1977年4月23日,内容如下:

  刘增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他的英勇事迹永垂不朽,望家属继承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除给予抚恤和优待以外,特发给此证,以资纪念。

  自此,烈士英灵得到慰藉,女儿享受到烈属待遇,外孙继承祖志,参了军。子侄们扬眉吐气,积郁了50年的结,终于解开了。

  此后,刘增烈士被搬进了安丘烈士陵园,他的遗像安放在纪念堂正中。

  2005年,刘增的戎装像又被请进了广州起义黄花岗烈士纪念馆。

  2017年12月,刘增亲友在芝畔村的大同公园立广州起义刘增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两侧镌刻着黑底黄字的醒目对联:

  神秘舍亲披荆斩棘黄埔韶华悲日月;

  为国捐躯忠肝义胆广州血色壮山河。

  本期图片由张漱耳提供

  本期参考文献:《刘增同志传略》《回忆广州起义》《追记我村革命烈士刘增》。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