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组团赏非遗 触摸历史品文化

潍坊新闻网 2024-07-25 14:17:19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7月24日下午,潍坊十笏园文化街区迎来一个特殊的“旅游团”,其成员全部由附近居民和孩子组成。这个暑假,潍城区城关街道充分利用辖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定期组织辖区居民和孩子逛十笏园文化街区,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在行走中触摸历史,在互动中探索文化,在快乐中汲取知识。

  在十笏园非遗空间,孩子们学习了解葫芦烙画。

  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

  孩子们连连赞叹神奇

  7月24日下午,孩子们在潍城区城关街办工作人员带领下,走进十笏园文化街区。孩子们步入这里,犹如穿越时光隧道,进入到一幅明清画卷中,这里的青砖灰瓦、老屋古巷,无不透着岁月积淀的沉稳与古朴,让孩子们流连忘返。

   潍坊蛋雕、潍坊核雕、烙画、老猫花灯、剪纸、木版年画……在十笏园非遗空间,众多优秀的非遗项目云集一堂,一件件精彩绝伦的非遗文创产品令孩子们目不暇接。

  孩子们了解传统花灯技艺。

   在老猫花灯展区,孩子们被五彩斑斓的花灯吸引,好奇地问个不停。讲解员丛文介绍,花灯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潍县的老猫花灯始于明代,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灯节习俗深受京城影响,灯笼花样繁多,有花篮灯、荷花灯、兔子灯、老猫灯等。其中,“老猫花灯”是老潍县花灯与众不同的一个特色,并有“正月里照老猫,照照老猫不害眼”的民谣一直流传至今。

   在现场,多位非遗传承人在制作非遗产品,烙画、蛋雕、核雕等非遗技艺令孩子们大开眼界,真切感受到了潍坊非遗文化的魅力。

   8岁的孔梓瑞说,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核雕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构思巧妙、精雕细琢,很难想象是怎样在一枚小小的桃核上雕出那么多人物和花样的,感觉特别神奇。

  游郑板桥纪念馆

  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逛十笏园文化街区,当然不能错过郑板桥纪念馆。前段时间,郑板桥纪念馆刚刚进行了升级改造,面貌焕然一新。

  孩子们参观郑板桥纪念馆。

   孩子们步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郑板桥的全身雕像。丛文介绍,这尊雕像是按照郑板桥真实身高比例雕刻的,能看出郑板桥面目清癯,但双目炯炯有神。孩子们纷纷在雕像前合影留念。

   展馆内对郑板桥的生平进行了详细介绍,丛文一一为孩子们讲解,大家都听得很认真。当天下午气温非常高,但孩子们兴致不减,特别是丛文讲到郑板桥的一些判案小故事时,他们听得津津有味。丛文为孩子们讲述了郑板桥在知潍县时发生的《凿衙明志》《智退说情人》《惩恶为民》《智断僧尼案》《巧断父子案》等故事,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让孩子们听得相当入迷。

   丛文特意给孩子们讲了朝天锅的故事,在当时的潍县大集上,有人支上一口大锅,锅里放进猪下货,慢慢煮烂,并熬成一大锅汤。有钱的人就围着锅台喝汤,吃饼卷肉。没钱的人可以免费用肉汤泡自己带的干粮吃,大冷天吃这么一顿饭,既有油水,又热乎乎的,很受百姓欢迎。郑板桥发现这事以后,很受感动,他注意到原来的吃法由于在野外,比较脏乱,于是要求把老汤锅挪进棚子里,并给它起了个名叫“朝天锅”。孩子们这才知道,原来潍坊著名的特色小吃朝天锅,居然是郑板桥命名的。

  潍坊风筝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

  了解潍坊历史文化

  孩子们为家乡感到自豪

  今年10岁的李依诺说,沉浸式体验潍坊的非遗技艺,让她深切感受到了潍坊历史和文化的魅力。通过下午的参观学习,不但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培养了动手能力,收获颇丰。

   同样10岁的代士博说,虽然他们家就在附近,以前也曾到这里玩过,但跟着讲解员在这里逛一圈,感受更深刻。无论是丰富多彩的非遗技艺,还是好玩、有趣又能学到知识的郑板桥纪念馆,都让他流连忘返、意犹未尽。这次十笏园文化街区之行,让他收获满满。

   7岁的陈靖姝说,她背过郑板桥的诗,当时妈妈告诉了她一些关于郑板桥的故事。下午的参观,让她知道了更多关于郑板桥的故事,回家会讲给妈妈听。

   潍城区城关街办相关负责人张启运表示,一方十笏园,半部潍县史。在十笏园文化街区,既可以寻得郑板桥如竹般的气节和傲骨,也可以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印记,这里是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集地,更是潍坊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他们利用暑假持续开展研学活动,组织辖区的孩子们逛十笏园文化街区,并请讲解员为孩子们进行深入讲解,让孩子们用心探寻家乡历史传统文化的根源,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春晖/文 张驰/图

责任编辑:陈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