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高颜值”淬炼发展“好气质”——峡山区精心打造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
潍坊日报 2024-08-22 09:27:34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潍坊城区东南部,有一处生态要地:在483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144平方公里的水库面积、5万多亩生态湿地,绿化覆盖率达47%以上,享有“天然氧吧”“半岛绿肺”的美誉……置身其中,清风拂面,芳香馥郁,深吸一口这里高负氧离子的空气,清爽入肺,清凉入脑,犹如掬一捧小溪流水洗面,心旌摇曳,舒心怡人。
这里是峡山。一步一风景,一景一重天,点点滴滴都能让人感受到它的美丽蜕变。
近年来,峡山区以改革创新为引擎,围绕保水护水、富民安民、兴业强业目标任务,不断擦亮生态保护底色、绿色发展成色,精心打造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为加快建设更好潍坊贡献峡山力量。
生态河湖,百鸟云集。
立足生态保护
坚持绿色发展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峡山风景如画,美景尽收眼底。
峡山区拥有山东省最大的水库——峡山水库,是胶东地区战略水源地。近年来,峡山区成功创建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峡山生态风景区成为全国首个“全域零碳景区”。
近年来,峡山区作为山东省首个以生态经济命名的省级开发区,主动谋划响应国家“双碳”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扛牢省级战略水源地守护重任,全力保护峡山水库生态环境。创新打造智慧河湖平台、水上生态警务中心和环资法庭,在全省率先实现水库禁渔与生态捕捞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成功办结全市打击违法捕捞第一案,科学开展增殖放流,营造鱼水互养平衡生态,先后实施了峡山水库增容、胶东半岛战略水源地、水质提升保护等一系列工程,结束了上游中水直接入库历史,彻底解决了潍坊及胶东地区战略水源安全问题。通过强力治污减污,空气质量稳居全市前列,域内常见鸟类达150余种,各种鱼类达30余种。在山东省首个开展国家级全域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双试点”,创新推进国家级整县分布式光伏试点,在国内首创农村道路、广场、沟渠等光伏模式,光伏村、光伏户年均分别增收20万元、2000元以上,岞山村打造为“全国农村新型光伏第一村”,率先申报国家级全域水安全保障导向(WOD)试点,探索绿色循环发展新路径,为生态资源赋能增值,持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优良生态资源的加持下,峡山区紧紧扭住“城水共生”这一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坚持生态与文旅深度融合、城市与乡村深度融合,全力构建“两廊一谷”研文旅、医康养融合发展新格局。“两廊”就是整合黄公、盖公等人文资源,依托环湖漫道、拾光驿站、生态科普馆等项目,打造潍水左岸研文旅长廊;整合郑玄、獬豸、《庖厨图》等人文资源,依托郑公祠、康成书院、“如你所院”环湖文化园等项目,打造潍水右岸书蕴果香长廊。“一谷”就是叫响负氧离子、富锶温泉、潍艾艾灸、有机食品养生“四宝”,盘活峡山养心岛潍河沿岸雕塑园、艾福堂、四季花海、华安温泉康养度假村等项目,打造“潍水养生谷”,全力建设辐射山东半岛的“一站式”医康养胜地。
峡山水库
“跨村联建”聚合力
乡村振兴加速跑
“我们村最近几年变化特别大,以前村里只有一条主干道,并且还没有硬化。如今,不仅户户都通了路,曾经‘灰大泥多’的景象也不存在了,这日子越过越幸福。”8月15日上午,峡山区太保庄街道魏家屯村村民魏局松看着村里发生的变化,连连赞叹。
记者走进魏家屯村,放眼望去,一条条宽阔平整的村道通组到户,一栋栋白墙红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村里环境干净整洁。随着持续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魏家屯村面貌焕然一新。在峡山湖畔东岸的西山甫村,这里同样白墙红瓦、屋舍俨然,村道平整宽广而整洁,美丽别致的农家小院与村西头鳞次栉比的现代农业大棚交相辉映,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鲜亮灵动的美丽画卷之中。
而这正是峡山区以“跨村联建”为抓手,驱动乡村振兴加速跑的缩影。峡山区共有移民村229个,占比达83%。峡山区从村庄规模小、生产要素散、发展不均衡等现实问题出发,积极探索“组织联建、产业联育、社会联治”的融合发展模式,跨村组建21个联合党组织,带动74个落后村提标育强,选育529名能人充实后备人才库,划分16个共富片区“抱团发展”,初步构建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共赢的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格局。
“跨村联建”的深入推进,让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峡山区积极开展旱涝调平衡、零散调规模、作物调结构“三调”攻坚行动,真正让老百姓富脑子、鼓“钱袋子”、挺直腰杆子,蹚出一条库区乡村振兴新路子。为破解近二分之一耕地属于红板岩,旱不能浇、涝不能排的难题,科学规划、聚力实施了水系联通综合整治工程,推动“短板”土地焕发新活力。面对耕地零碎分散、低效经营问题,全域统筹、聚力流转土地40%、成立“强村公司”96家,推动农业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相结合的新型经营体系转变。针对种植结构单一、亩均效益偏低问题,培育推广大樱桃、蓝莓、葡萄等10多个设施农业品牌,其中蓝莓亩均收益达10万元、大樱桃达5万元,推动农业高产高效、向“新”提“质”。
郑玄文化宣传推介活动举办。
以文润城,赋能发展
“我们要在郑玄文化研究上提高层次,进一步把郑玄文化发扬光大,让郑玄文化走进百姓身边,在潍坊扎下根,成为潍坊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在8月14日至15日举行的“东亚文化之都”潍坊活动年郑玄文化宣传推介活动上,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尼山圣源书院副理事长孙宝山表示。这次活动,是对郑玄学术成就的一次全面总结,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重要传承与弘扬。活动期间,与会嘉宾赴峡山区拜谒了郑公祠,参观了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及郑玄文化交流展,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郑玄文化学术研究进行了交流发言。现场还举行了《郑玄全集》新书首发仪式,该书囊括《毛诗郑注》《周礼郑注》《仪礼郑注》《礼记郑注》等30余种文献,呈现了“郑学”的全貌。
1800多年前,在峡山区诞生了一代“经神”——郑玄。他一生潜修经学,整百家不齐,述先圣元意,使古今文经学进入了“统一时代”。创立天下所宗的“郑学”,为儒学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对“三礼”用力最深,成就了中国“礼仪之邦”的美誉。峡山区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玉皇大帝峡山登基、刘伯温不离峡山、瑶池锦鲤下凡潍河等神话传说远近闻名,大禹曾来治水,韩信在此打赢潍水之战,黄公、盖公在此隐居讲学,苏轼知密州时专程来此凭吊,东汉墓葬群等古迹众多,出土了铜獬豸、《庖厨图》等一批国家一级文物,为峡山这座生态新城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气息,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座。
近年来,峡山区始终坚守郑玄文化这一历史传承和精神源泉,先后举办了海峡两岸郑玄学术研讨会、郑玄经学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郑玄诞辰1895周年文化交流会等学术活动,对郑玄所注、撰写的典籍整理归档,建成康成书院,举办大学新生传统冠笄礼、入学儿童入泮礼等文化活动,探索以“郑玄礼仪文化”为内核的“双礼”基层治理体系,推动郑玄文化发扬光大。同时,峡山区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心铸魂、涵养民风、化导人心,通过守正创新、赓续文脉,让这部厚重的历史文化经典一代代传承弘扬。
如今的峡山区,正在打造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健全常态化调度机制,成立农业、工业专班,实行单周农业、双周工业和每周党建、改革、底线任务调度机制,一事一策催动农业“三调”等重点工作和17个重点工业项目落地见效。健全小分队攻坚机制,针对建区以来69个历史遗留项目,成立11个攻坚小分队,清淤点、通堵点,全面唤醒沉睡资产资源。健全互惠性合作机制,面向全市开展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寻找现代农业技术经理人”活动,组织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42个课题团队与32个农村社区构建利益共同体,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提供农事技术,社区提供实验田、农技助理,合力推进12项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一幅鱼翔浅底、水清岸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峡山”亮丽画卷已舒展开来。在绿色打底的画卷上,峡山区将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努力走出一条生态景区、生活社区、生产园区“三区”同建的生态发展之路。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孔嘉/文
图片均为资料图
通讯员 : 王光超 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