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调查 | 先进制造业链群攀高逐新——看高新区科技创新激活产业“最大增量”

潍坊新闻网 2024-08-24 09:36:41

  处暑时节,行走在高新区,处处可见产业生态朝气蓬勃。

  车间里,生产设备联云上网,人机协同作业;实验室内,一组组数据分析聚沙成塔,向着科技前沿和市场需求进发;龙头企业聚集示范效应显现,新型工业化活力持续迸发,一批关键技术加快研发。作为全市先进制造业的核心区,潍坊高新区科技创新资源迅速聚集,科技企业快速成长,重大创新成果持续落地转化,逐步构建产业协同发展和拉升本地产业配套率的新体系,锻造出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龙头”。

  新,意味着广阔机遇,昭示着无限潜力,同样也是企业抢占先机、制胜未来的突破口。高新区聚焦动力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元宇宙等产业集群,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向着迈向“千亿级”一流国家高新区进发,为“制造当家”的潍坊提供坚实支撑,注入创新活力。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一角

 

01

科创铸就硬核实力

 

  山东潍坊力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内,高端科创产品云集。形似“滚筒”的航空涡喷发动机、状若“圆盘”的径向磁轴承、肖似“蜗牛”的电动压气机、如同“火箭”的真空磁悬浮飞轮储能本体……这些“高精尖”技术成果,助推“潍坊造”的大国重器进入航天、海洋等产业领域。

  山东潍坊力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新一代智能拖拉机

  力创将科研端与生产端完美融合,更多科技成果在这里“落地生根”。走进山东潍坊力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A1生产车间,100台“五轴加工中心”正开足马力,加工发动机核心零部件。在智能电控总成技术体系中,力创打通了电控、机械、液压、软件各个环节。

  山东潍坊力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瞄准国际顶尖水平,不模仿,超越它。力创始终专注于先进内燃机和新能源领域核心零部件研发,力求实现国产化替代,目前企业自主研发的先进发动机智能电控总成系统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短短十数年,力创完成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逆袭,“黑马”一跃变身“独角兽”。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离不开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新区的诸多企业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在科创浪潮中奔涌向前。其中不乏底蕴雄厚者,已然登上世界技术之巅。

  在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展厅,戴上VR一体机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各种场景。

  戴上VR一体机,秒变飞行员,驾驶舰载战斗机在空中翱翔;戴上智能眼镜,畅听悠扬音乐,肆意享受智能交互功能……走进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展厅,开启一场新奇的视听盛宴。

  在这里,领衔全球的字眼俯拾皆是:全球首款弧形结构扬声器、VR光学领域全球首款量产折叠光路模组、全球首款支持双向北斗卫星消息的大众智能手表、全球首款集成蓝牙耳机功能的智能手环……几乎每款新产品的问世,都代表着一项新技术的革新。屡次问鼎世界之巅,绝非偶然,这背后依凭的是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近五年,歌尔研发投入累计已逾200亿元,至今已累计申请专利32000余项。

  科创潮涌,千军万马气势磅礴。数月前,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在2024世界内燃机大会上发布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突破53%柴油机,这也标志着潍柴连续四次刷新世界纪录。50.23%、51.09%、52.28%、53.09%……每一步都是质的飞跃。

  潍柴动力工业园区

  于群山之巅起舞盘旋,作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潍坊动力装备产业集群的龙头,潍柴相继建成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商用汽车动力系统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字号”平台,拿出“真金白银”死磕技术和创新。近十年,潍柴发动机研发投入超过300亿元,试验检测装备投资100亿元。

  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唱主角”,新增长点汇聚成势。高新区先后突破高热效率发动机技术、燃料电池发动机高可靠性与耐久性开发技术、燃料电池发动机低温冷启动技术、新能源商用车高效动力系统与电控安全关键技术、柴油机高效后处理系统关键技术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用“硬实力”亮出科创成绩单。

 

02

新兴产业乘势而上

  走进液流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电堆自动化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在不透明的机械“壳子”里,机械手自动抓取原材料、粘连钛板后,将其与电极、质子膜等原材料依次堆叠,最后完成插入螺管、拧紧螺母等工序后,一个完整的电堆就组装好了。

  “液流储能电池是解决大规模长时储能的最优方案,可以通过化学能与电能的高效转换,有效解决锂电储能寿命短、燃爆风险高、环保性差等难题,可广泛用于电网调峰、风能发电、光伏发电以及应急电源系统等领域。”液流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副总经理郝伟东表示。

  储能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液流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抓住时代风口,展翅高飞,迅速成长为一匹当之无愧的“黑马”。郝伟东说:“我们正在研发100千瓦液流储能电池,研发成功后,企业竞争力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新兴产业赛道,蕴藏着无数新机遇、新动能。高新区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强新型工业化的动力活力。产业倍增、乘势跃升,这种态势出现在诸多企业中。

  走进山东奥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展厅,观看其3.0T四肢关节磁共振成像效果。透过屏幕,患者的骨骼、骨皮质、神经纤维束清晰可见。与常规3.0T磁共振相比,磁场均匀性、梯度场强度、梯度切换率等关键参数都有了质的飞跃,具备高清、快速、静音、舒适、无幽闭感、占地空间小等特点,在关节疾病领域达到了国家发展规划所期望的精准诊疗的目标。

  山东奥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里,工程师们正在组装核磁共振仪器的核心部件。

  奥新医疗生产车间内,专业技术人才正在对超导磁体进行精细加工和过程检测,其要求指标之高、精细度之细超乎想象,真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奥新医疗团队在实现超导磁共振产业化方面将精细化生产做到了极致。以一流的科研团队和强大的技能工匠为支撑,让奥新医疗具备了向国内外空白技术领域发起挑战的实力,这也是企业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的关键。

  液流储能和奥新医疗的崛起之路,有一个共同点——找准新兴产业崛起机遇、依凭强大科研实力乘势而上。这种崛起模式,在高新区不少企业均有富有成效地探寻。“我们作为一家在金属3D打印增材制造领域深耕多年的智能制造企业,主要面向航空、航天、航海、核电等高端制造领域进行布局,公司激光选区熔化、激光沉积制造等工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潍坊鑫精合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宁表示。

  向“高”而立,向“新”而进。基于这种发展态势,高新区全盘布局,聚焦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元宇宙、航空航天、储能、磁技术等产业年均保持30%以上增长,发展活力强劲迸发。

 

03

产业协同群峰耸立

  制造业是潍坊的当家产业、优势产业,为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强大的“朋友圈”与人才支撑。在高新区,以产业链为核心、营造产业生态、推进链式发展,是这里产业协同的鲜明特征。

  以动力装备产业链为例,高新区汇聚了包括潍柴动力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在内的几十余家不同级别的“冠军”企业,形成了配件、整机、整车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本地配套率已超45%。

  龙头带动,“链”上发力,上、中、下游协同联动,带来的是产业竞争力的几何倍增,高新区经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侯鹏介绍:“链条上的企业在新产品取得技术突破后,往往在本地就能找到市场,于是企业就敢于下大力气搞研发,创新研发又继续塑强竞争力,这是一个正向循环。”高新区着力构建起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紧密配套、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一大批中小企业在这里快速成长,形成的是高峰巍峨、群山环绕的产业发展壮丽图谱。

  一个好企业,或许意味着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批好企业,则代表了当下的优势产业布局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采访团在液流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了解企业工艺和生产流程。

  在新型储能领域,液流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同时掌握全钒和铁铬两大液流电池关键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两年时间便跻身国内前沿,不仅迅速在行业站稳脚跟,还带动区域产业攀高逐新。液流储能依托十余年新能源行业经验,深耕新型储能行业,致力于引领行业打通产业链和搭建生态圈,已构建起集电堆、电解液和系统集成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布局。目前液流储能95%以上的产品配套“足不出省”即可完成,该企业分别与山东海化、亚星化学成立合资公司,从事电解液、管路集成的生产、研发,打造了一条完备的新兴产业链条,实现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轨发展、协同共赢。

  作为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产业园区试点”之一,高新区引导企业大胆布局新领域,抢滩新赛道。今年,潍坊高新区实施总投资额1561亿元的201个重点项目,第一季度新开工磁悬浮智能制造产业园、福田汽车KD工厂等32个项目,凯信制氢装备、歌尔丹拿音响等13个项目投产达效……这些新上马项目,都是潍坊高新区焕新产业布局,尤其是聚焦新兴产业不断延链补链强链而来。

  动力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元宇宙等产业集群整装起航,不同赛道、各怀“绝技”的企业各显身手,“拼”成协同发力、竞逐强劲的潍坊高新区产业版图,驱动以新质生产力为内核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动能澎湃。

 

 

        调研手记>>>        

“链主”企业“内功”何以致远

□ 潍坊日报社调研采访组

  潍坊以制造业起家、当家,高新区更是全市产业高地,形成了动力装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涌现出了潍柴、歌尔等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链产业、带集群,这些“链主”企业“内功”何以深厚且发力致远?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方面要立足现有优势,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则要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为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产业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高新区创新探索从龙头骨干企业“单点突破”到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数字化转型,构建起了涵盖“智能工厂+数字车间+优秀场景+智能供应商”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选树重点骨干企业、样板项目示范带动。目前,潍柴数字化发动机生产基地产线自动化率达到95%以上,歌尔集团智能制造达到全球一流水平,特钢集团5G车间项目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福田、天瑞、力创等10家企业入选省数字经济“晨星工厂”。

  数字化转型需要企业既懂行业需求又懂信息技术应用,精准改造的要求较高,这也是技改的重要内容。高新区这些经验,为企业“找谁转、怎么转”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但也要看到的现实是,龙头企业主动拥抱数字化、智能化,而众多上下游企业缺乏转型改造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改造内生动力和意愿不足。这就需要“链主企业”牵头带动供应链协同改造,通过商业订单驱动、搭建协同平台等方式,助推上下游企业增收增利和降本增效。数据显示,仅潍柴就有600多家国内供应商,歌尔也有超过百家产业链相关企业,紧抓当前国家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机遇,不仅可以赋能更多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也有望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高新方案”“潍坊方案”。

  无论是创新还是数字化转型,都离不开人才支撑。“人才”既包括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高端人才,也包括深谙制造、销售、安全等各环节的高技能人才。高新区拥有科研人才2.2万人,技术技能人才4.7万人,获评国家、省、市级技师工作站16个。人才力量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澎湃有力的支撑,如潍坊首家“独角兽”企业力创科技,牵头制定国家行业标准7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577项,研发人员占比50%以上。力创科技的强势发展证明,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为了吸引更多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高新区着眼从人才工作“最重要的小事”做起,树牢“人才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理念,拿出最大诚意,全力构建“吾心安处是高新”的创业无忧“生态圈”。立足提升城市人才承载力,高新区在浞河风景区打造了占地6.39万平方米的潍坊首个人才公园,试点建设3处“浞创湾”高品质人才社区,将人才交流、人才服务、文化休闲、品质居住等功能有机融合,营造出公园生态体系与城市基础设施共生共荣的氛围。

  为人才提供适宜的空间,灵感便能“破壁”而出,集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磁场”。对人才的尊重与关爱,也助推了一项项科研成果在高新区落地生根,成为产业发展的强劲驱动力。这些正是契合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的创新之举。

 
 
潍坊日报社调研采访组成员:高文 尹莉莉 薛静 石莹 方文婷/文 巩建国/图
见习记者:李淑蒙

责任编辑:陈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