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 志愿红接力革命红 爱与奉献传承不息

潍坊新闻网 2024-08-26 08:38:03

志愿者听老革命讲述自己的故事。

  爱心档案

  为320位老革命记录光辉岁月

  近日,第五届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上,潍坊昌邑市义工联合会的志愿服务项目“听老革命讲那过去的事情”在大赛中获铜奖。

志愿者为老革命送上“红色精神传承导师”聘书。

  “听老革命讲那过去的事情”志愿服务项目开展至今已八年。2016年,为传递社会正能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昌邑市义工联合会启动该项目,志愿者通过探望、帮扶昌邑市老党员、老战士,多渠道、多角度挖掘其背后的红色故事,为其免费拍摄纪录片、编印刊物,同时也为其补拍婚纱照和全家福。截至目前,志愿者用40余万字、2000余小时影像资料、近3000张图片,为320位昌邑老革命记录下了一段段峥嵘岁月。

志愿者为老战友拍下重逢照片。

  暖心故事

  多次上门倾听,还会帮做家务

  今年95岁的李先生是昌邑市卜庄镇人,曾在枪林弹雨中英勇奋战,参加过潍县战役。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那双眼睛依旧闪烁着光芒。随着年岁的增长,李先生经历的烽火岁月似乎渐渐被时间尘封。昌邑市义工联合会的小林是一位充满热情的年轻志愿者,去年他通过“听老革命讲那过去的事情”志愿服务项目走进了李先生的生活。

  初次见面时,小林手捧一束鲜花,敲响了李先生家的门。李先生看着眼前这个陌生的年轻人,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小林微笑着作自我介绍并表达了想要记录李先生过往故事的想法。李先生听后,眼中泛起泪光,是久违的被理解和被尊重的感动。

  此后,小林成了李先生家的常客。每次到访,他不仅会帮助老人做家务,还会耐心听李先生讲述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一边认真记录,一边用相机捕捉每一个珍贵的瞬间。看到属于自己的纪录片完成,李先生仿佛看到了那个年轻英勇的自己。他紧紧握住小林的手,哽咽着说:“谢谢你,让这些故事得以传承,让后人知道我们曾经的付出。”

志愿者为老革命及其配偶补拍婚纱照。

  帮老革命拍婚纱照弥补遗憾

  今年95岁的赵先生家住昌邑市北孟镇,曾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赵先生和老伴李女士相濡以沫几十年,却没有一张婚纱照,这成了他们心中一个小小的遗憾。赵先生曾对老伴说:“我无愧于党和国家,唯独对你心怀愧疚,你陪我吃了很多苦,我却一直未能给你一张婚纱照。”

  昌邑市义工联合会的志愿者王女士在一次探访中得知了这个细节,决定为两位老人弥补这个遗憾。

   为了完成这次拍摄活动,王女士提前半个月开始策划。她联系摄影师,挑选合适的婚纱和礼服,希望能帮两位老人重温年轻时的浪漫。当王女士将这个计划告诉赵先生和李女士时,两位老人先是惊讶,后是激动。

  拍摄当天,赵先生穿上了笔挺的西装,胸前挂着勋章,仿佛又变回了那个英勇的青年;李女士则换上了洁白的婚纱,脸上洋溢着少女般的羞涩与幸福。在摄影师的指导下,两位老人或相视微笑,或轻轻依偎,每一个动作都透露着岁月沉淀下来的深情与默契。拍摄间隙,赵先生紧紧握住老伴的手,深情地说:“这辈子能和你一起走过是我最大的幸运。虽然我们年轻时没拍婚纱照,但现在有了,我觉得很圆满。”

  后来,王女士将照片精心装裱,作为礼物送给两位老人。王女士在志愿日记中这样写道:“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纯真而坚定的爱情以及老一辈革命家的奉献,永远值得我们珍惜与传承,爱与温暖永远会流淌不息。”

志愿者探望老党员,为老人过生日。

  城市温度

志愿服务助力“红色文化”挖掘

□潍坊融媒评论员 孙瑞荣

  潍坊是一片有着光辉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昌邑市义工联合会的志愿者通过为老党员、老战士免费拍纪录片、出书籍,带领人们在笔墨、光影中重温峥嵘岁月。

  革命红与志愿红一脉相承。随着“为烈士寻家”“为无名烈士墓碑描红”“我替烈士孝爹娘”等多个“红色+”志愿服务项目陆续开展,广大志愿者身上迸发出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社会中蔓延,照亮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吸引带动更多人参与其中,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文明风尚,赋予城市生生不息的力量。

  用微小力量诠释不凡“大爱”,以点滴善举传递城市温情。在潍坊,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志愿者的身影。他们把“小我”融入“大我”,把责任扛在肩上,用行动诠释什么是大爱无疆,用奉献引领城市文明,展现了潍坊这座城市的文明之美。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宇琪/文

  昌邑市义工联合会供图

责任编辑:平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