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改革”巡礼 | 15分钟“圈”出百姓品质文化生活

潍坊新闻网 2024-08-27 09:19:20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仲夏之夜,华灯初上,寒亭区寒亭街道泰祥社区的文体广场上响起一阵阵悠扬舒缓的乐曲,晚饭后的居民呼朋唤友,纷至沓来,在轻歌曼舞中共享“文化晚宴”。离开文体广场,不远处便是社区“超然书房”,社区居民可享受自助借阅、续借、还书等一站式服务。“我家就住在附近的小区里,每天步行过来只需要5分钟,很方便。”12岁的徐菲菲说,“这里很安静,学习氛围好,我喜欢来书房写作业,父母知道我在书房里也放心”。

  近年来,市文化和旅游局坚持以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为抓手,构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服务高效、特色鲜明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群众文化、文体生活得到极大便利。

安丘市辉渠镇群众社团开展文艺演出。

  “三化建设”夯实服务阵地

  昌乐县五图街道九龙湖花园小区,是11个村877户3200名拆迁群众的集中安置区。近年来,五图街道充分发挥人文资源优势,以九龙湖社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为抓手,集中力量打造街道综合文化站、文体广场、花海公园、滨水公园、方山书院宝石洞遗址、方山果园等公共文化场馆空间,服务涵盖九龙湖小区及附近6个村庄7300多名群众。

  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如何做到精确定位、精准供给?全市文旅系统提出“三化建设”,夯实服务阵地。

  ——场馆建设标准化。按照“满足需求、规模适当、适度超前”标准开展新一轮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市级累计投入6000万元,撬动各级资金4亿元;实施镇村文化设施达标提升。全市国家一级文化馆12个、图书馆11个,镇街全部建成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综合文化站,平均藏书2万余册的镇级图书馆62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130个。

  ——运行管理示范化。创新性开展“公共文化建设示范镇村”创建活动,市级投入资金1500万元,撬动各级配套资金6000多万元,建成示范镇(街道)50个、示范村(社区)112个。1个镇、2个村获评首批山东省乡村文化建设样板镇村。

  ——空间拓展新型化。建成16个文化驿站、53个城乡书房、128个“嵌入型”阅读书吧,产品质量上乘、服务优质高效,成为广大群众享受普惠性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和“网红打卡地”。高密莫言文学馆荣获全国最美乡村文化空间,青州南湖书院、寿光市民大书房、诸城望山书吧获评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青州市邵庄镇聘请专业人员向群众传授文艺知识。

  “三项供给”提升服务水平

  群众文化需求,就是工作方向。如何做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侧和供给侧的无缝对接,是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关键。

  青州市邵庄镇在打造王辇新村“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过程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实行群众“点单”,文化服务“精准配送”。目前,已邀请专业老师到村内开展各类培训,逐步满足广大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另外,在文化空间开展文化顾问座谈会、齐文化艺术座谈会等,实现和美乡村的共建共治共享。

  事实证明,传统“我演你看”的活动方式已不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只有让群众“进圈”才能提高参与性,只有活动“出圈”才能实现基层文化繁荣。为此,我市从三个方面加大文化供给。

  ——加大文艺精品供给。深入挖掘地方戏曲资源,先后创作推出200余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其中,茂腔《失却的银婚》、吕剧《板桥县令》晋京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失却的银婚》应邀为文旅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办专场演出;周姑戏《特别约会》基层巡演2000余场次,深受群众喜爱。

  ——丰富品牌活动供给。积极建设书香潍坊,连续4年蝉联中宣部“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活动全国第一。创新举办市民文化节,每年开展主题活动1000余项,打造“四季村晚”等50多个文化活动品牌。年均放映农村公益电影7万余场,“一村一年一场戏”年均演出7000余场次。新青年音乐节塑造了年轻时尚的活力之城形象。

  ——提升智能服务供给。在全省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云”“潍美文化圈”数字服务平台,实现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消费智能化服务。建立数字阅读体系,“一卡通”借阅模式在全省推广。市图书馆“信易阅”智慧阅读获评2023年度山东省大数据创新应用典型案例。

寿光市洛城街道屯西村组织群众文化演出。

  “三个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奎文区广文街道位于中心城区,积极探索“文化+”发展模式,嵌入图书阅读、文化沙龙、红色研学等主题元素,建成“超然书房”瑞联博阅图书馆。为了迎合年轻群体的文化需求,他们将京广漫悦美咖啡馆、西虞里美食特色街、文化路友邻烘焙坊、爱优动青少年体适能馆等新型休闲消费业态融进“文化圈”。

  “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不仅要集中人力物力“建圈”,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群众“进圈”,还要有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让基层公共文化“出圈”。

  ——完善县级文化场馆“总分馆”体系。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总馆,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立分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立流动服务点,通过活动联办、展览联动、品牌共建、驻点培训等形式,均衡供给文化产品。

  ——规范基层文化设施运行管理体系。明确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对辖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建设、运行、管理主体责任。探索多种运行模式,鼓励小区物业、文体团队、文化带头人和文化志愿者等全过程参与基层文化设施的管理运行和服务。探索建立文化议事会、文化合作社,实现群众自主管理、自我服务。

  ——建立服务效能考评体系。制定“两馆一站”服务效能考评细则,定期对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服务效能进行考评通报。结合省群众文体生活满意度测评,开展优胜单位、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试点推广星级评定经验做法,推动基层文化场所改进服务,丰富内容,拓展渠道,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潘来奎/文图

责任编辑:聂臻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