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提“颜值” 幸福增“底色”——市城管局全力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
潍坊日报 2024-08-27 09:39:29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村头巷尾整洁有序,户户门前干净美观,槐树杨树郁郁葱葱,树枝间婉转着动听的鸟鸣……穿行于潍坊乡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清爽,让人赏心悦目。
乐享美好乡村人居环境,市城管局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在提升乡村颜值的同时,为群众生活增添了一抹幸福感。
聚焦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我市从2008年先行试点到2011年全面推广,再到2015年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不断擦亮群众幸福生活“底色”。2016年,在全省率先构建“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统管统运模式,推动全市生活垃圾集中收运覆盖率达100%、焚烧处置率达100%,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质的飞跃。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自2019年纳入山东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以来,潍坊市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
临朐县五井镇隐士村
顶层设计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近日,走进昌乐县五图街道,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曾经杂物堆积的房前屋后变得干净整洁,曾经满是柴草垛的道路两旁如今绿树摇曳,主干道卫生保持得非常好,有环卫工人专门负责清理打扫。
村庄环境如此整洁,源于我市始终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上做足“功课”,健全治理体系、强化治理保障、提升治理效能,不断刷新乡村“颜值”。
高位谋划部署。成立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级抓总、部门协同、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的治理体系,压实“市、县、镇街、村居、企业、个人”六级主体责任。定期召开调度推进会议,持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清洁攻坚行动,将保洁区域向村边、路边、田边,河底、湾底、沟底,县界、镇界、村界,铁路、公路、河流沿线“三边三底三界三线”延伸,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质增效。
昌乐环卫的电动三轮车队
完善标准规范。坚持以标准管长远、以规范促长效,聚焦治理重点难点,先后编制18项标准规范,围绕人力资源、设施设备、信息智能化等明确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资源配置,确定道路清洁等基本作业和质量要求,制定日常管理制度,提出服务评价主体和依据内容,破解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怎么干、怎么管的难题。其中,《城乡环卫一体化服务规范》等4项标准成为省级标准,《城乡社区环卫清洁服务要求》成为国家标准。聚焦制度标准落地,在全省首创城乡环卫一体化标准化管理村创建,全市累计创建标准化管理村8311个,创建率93.95%。
坚持多元投入。拓宽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投入,着力破解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资金缺口制约瓶颈。发挥财政主导作用,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每个镇街至少建有1座转运站、每万人配备1辆垃圾转运车、每15户或60人设置1个垃圾桶、每100户配备1名保洁员标准,配足配齐人员设备。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健全财政投入引导、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制定出台21条措施,提高环卫工人待遇,并为符合条件的环卫工人缴纳“五险一金”,不符合条件的每人每月发放400元保险补贴,市财政连续5年投入1000万元为全市一线环卫工人交纳意外伤害保险。
强化考核监管。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纳入全市城市管理考核,考核权重占比11%,围绕保洁作业质量、人员设施管理、宣传监督等方面,制定详细评分细则,加大暴露积存垃圾、保洁不规范作业等典型问题扣分力度。建成“数字环卫”信息系统,运用AI智能分析等技术,实时监控车辆运行、作业轨迹等情况,对垃圾桶满溢等24小时智能分析、自动抓拍,第一时间形成报警数据,及时提醒进行整改。开发上线“潍坊智慧城管”小程序,实现了问题动态发现、及时处置。探索建立农村人居环境“门前三包”制度,将环境卫生纳入村规民约,组织村民在包靠好自家房前屋后卫生的同时,对主要巷道、小沟小渠等公共区域和废弃旧宅、空闲宅基地等,划分网格卫生责任区,交由村民包靠管理。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在坚持高位推动下,我市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沿着制定好的“路线图”,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着。
美丽村庄——昌邑市围子街道孙斜村
模式探索让乡村环境更美丽
“自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整治以来,我们组织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开展治理模式探索,因地制宜打造了四种模式。”市城管局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梁斌所说的四种模式即“国有企业模式”、“市场化运营”模式、“直管+市场化运营”模式、“国有企业+市场化运营”模式。
所谓“国有企业模式”,是由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整合市属国有制企业,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政府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和考核,实现管干分离。比如,寿光成立城乡公共服务集团,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整合环卫、园林、市政、亮化等设备、人员、场地,推进资源集约化高效利用,实现了“一把扫帚扫到底”。“集团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扩大经营范围,逐步形成‘一竿子到底’城乡环卫一体化、‘以克论净’深度保洁精细化和‘城乡保洁-垃圾收运-垃圾处理-资源化利用’一体化的寿光环卫模式。”城乡公共服务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集团已将“寿光环卫模式”成功复制到其他地区,赢得当地政府和群众广泛好评。同时,他们还充分利用人员、车辆等优势,积极拓展物业服务业务,为部分小区及厂区送去优质环卫服务,为环卫主业提供有效支撑。
“市场化运营”模式,是由政府制定标准、合理定价、监管考核,以市场化招标购买服务方式,委托企业保洁管理。昌邑市扩大市场化运营规模,组织环卫企业通过签订托管协议,承接运营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城乡环卫项目,合同额达258亿元,将“小环卫”做成了“大产业”,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由“输血产业”向“造血产业”转变。
“直管+市场化运营”模式,垃圾的收运、处置由环卫部门直接管理,村内环卫保洁、垃圾收集实行市场化运作。“国有企业+市场化运营”模式,将辖区分为两部分,城区环卫保洁由国有企业负责,其他区域实行市场化运作。
四种模式各有千秋,治理的指针却始终指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日前,记者走进青州市王府街道凤山村,街道干净整洁,两侧花姿摇曳。“现在居住环境好了,感觉心情也舒坦多了。整治以前,村里那个脏乱差就甭提了,大街小巷堆放着石头、砖头、柴草等杂物。”说起村庄新颜旧貌,村民感慨万千。
凤山村位于王府街道西南边界,因区位闭塞、交通不便,历经两次搬迁,“走出凤凰台”成为村里人日思夜盼的念想。为改变落后局面,凤山村从垃圾治理入手,与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和美乡村、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振兴有机结合,逐步探索形成以村庄卫生包干制、垃圾收集上门制、收费服务长效制为核心的垃圾治理“凤山模式”,实现了山村环境改善、经济结构转变和业态不断提升,有效推动社会结构变化和乡村治理方式发展。
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生态宜居的重要抓手,从一村美到村村美,潍坊打造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美乡村。
“一把扫帚扫到底”城乡环卫一体化——寿光环卫集团生活垃圾清运车辆
生态治理让绿色生活更美好
走进昌邑市龙池镇齐西村,只见一排排整齐的“灰瓦白墙”老居、一座座绿色的垃圾分类亭,复古与现代相互衬托、相得益彰,让这个历史文化名村显得格外整洁干净,风光无限。自2022年以来,该村在全市率先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带领群众走进现代时尚生活。
“我们村本身就在景区旁边,村容村貌非常干净整洁,如果大家能够把垃圾分类逐步落实,村里的环境将来会变得更好,我们的致富之路也将越走越宽。”村民们亲身体会到了垃圾分类的好处。
向前一步走,让“垃圾”变“资源”。昌邑市着眼降低固体废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紧盯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持续深化制度创新、细化标准控制、强化科技支撑,打出综合利用“组合拳”,蹚出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新路子,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探索资源利用,加强生态治理。潍坊创新建立环卫服务、垃圾分类、再生资源“三网融合”新模式,构建“前、中、后”垃圾收运处置闭环系统。针对可回收物中的塑料垃圾,引进废旧塑料催化裂解项目,政府主管部门、催化裂解企业和回收行业企业共建产业联盟,围绕规模化收集、集中规范化处置、回收后分类应用等进行产业化运营,实现多方共赢。
寿光作为大棚蔬菜种植大市,每逢蔬菜换茬季节就有大量秸秆集中出棚,如清运不及时,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还存在安全隐患、阻碍交通、影响农村环境卫生。纪台镇曹官庄村农民的一项机器发明推动了“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秸秆浪费问题,并帮助菜农获得了更高收益。
作为全国重要的“粮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潍坊果蔬秸秆等垃圾产生多、处置成本高。聚焦解决这一难题,我市在部分乡镇建成秸秆粪污处理中心,集中回收秧蔓秸秆、人畜禽粪、易腐垃圾等,制成有机肥料免费供给村民,形成了“农户收集-镇级处理-产出农家肥-农户免费使用”的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体系,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减量85%。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种存在于古诗中的田园风光,如今在潍坊的广袤大地上越来越多。“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这是我市群众最深切的感受。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杰/文
图片由市城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