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开垦 风俗仍在
潍坊晚报 2024-08-31 15:35:43
潍县战役指挥部旧址。
别画湖消失了,但黑土地上还纵横遍布着河湾沟汊,长年流淌不息,在这里可收获美味的鱼和螃蟹。家家户户定时煮网晾网,这是别画湖存在时留传下来的风俗。此地土壤肥沃,除了麦豆五谷,广种高粱。这里养育了彪悍质朴的民风,民族危亡之时,人们敢于反抗,保家卫国。
河湾沟汊遍布村庄
家家捕鱼收获满满
别画湖真的消失了,白浪河下游两岸那些如豆小村里,问起别画湖,即使是耄耋老人也都一脸茫然。湖泊消失了,黑土地上还纵横遍布着河湾沟汊,略显浑浊的流水长年不息。夏秋之际,人们依然沿用荆笼内燃灯照蟹的方法,不过,放在荆笼里的换成了手电筒裹着薄薄的塑料纸片,照样收获着鳌尖膏满的螃蟹,成筐成篓,盐渍发酵后,美味溢香。岂止这样,沟汊里放了另一种荆笼,口小肚大,顺流而下的鱼游入其中,只等着成为釜中鲜白的鱼汤。河湾沟汊窄小,湖中瓜皮小船再也不能行得开,渔网成了最好的捕获工具。谁家没有几张渔网,便算不上“北洼人家”。有时水鸟临水啄食小鱼,说不定一网抡下去,连它们一并收入网中,更是意外惊喜。
网中上佳的收获是梭鱼,沟汊还在结着冰碴,这些适宜于淡、海水交流处的鱼便早早地顺流成群地来了。经过冬季,体内杂质排放殆尽,烹调出锅后,其汤如乳,清香满溢;其肉如酥,松软肥嫩,张网人谓之“开凌梭”。且是成群而来,收获满满。如捕得嘉鲯鱼(又叫海鲫鱼),更是上好的“利市”。首先名字吉祥:“加官进级”。嘉鲯鱼不仅味美,食后骨刺全部保留,可插成一只羊形,扎以红绸,悬于窗前,昭示着“富贵吉祥”。提鱼入城中,争买者如云。不过,这要等到香椿紫芽萌发后的谷雨季节。潍县有句古老的俗谚:“香椿一寸,嘉鲯一坌。”“坌”为量词,指集篓而装盛来。
于是,渔网珍贵如农人的耒耜,需用猪血沸煮,以期久用不腐,煮后需晾晒。“开凌梭”还没到来,家家户户就开始了煮网晾网。这是别画湖存在时留传下来的风俗,清乾隆年间,曾“七载春风在潍县”的知县郑板桥留下诗句:
北洼深处好拿鱼,
春风淡荡二月初。
河水尽开冰尽化,
家家网罟曝村墟。
土壤肥沃蒲苇仍在 随境而进鱼米之乡
湖泊消失了,但湖水千百年的沉积,众河汇流的冲涮,积淀了深厚的腐蚀质,这里变成了肥沃的土壤。水地稻田再不能泥淖中插秧,正好种下麦豆五谷。沟湾河汊纵横,时有内涝,高梁这样的高杆作物无怨无悔地弥补着大自然的缺憾。深水处的莲藕不再多见,但浅滩上的蒲苇依然存在。蒲地间隙中生出茸茸细草,吸引着前来觅食的迁徙雁群。苇中有小鸟作巢,名“苇喳”,觅寻鸟卵成为了孩子们的乐趣。
风调雨顺,少许肥力,地植小麦即可麦莛高三四尺。物尽其用,刈获后,以木梳去其老叶,以水润之,刀劈为细丝,可以编为麦草辫,光洁如玉,外商洋人购去,加工为巴拿马草帽,加工为精美壁上挂件,竟至漂洋过海。少妇村姑坐于绿树荫翳之下,信手拈来,顾盼自如,欢声笑语,手中草辫却条理不紊,其乐融融。由小麦而及高粱,有物种秸秆外皮天然带有胭脂色,去瓤为篾,编为工艺品的方盒,擅编麦草辫的巧手驾轻就熟,小试牛刀罢了。抗日战争前夕,一对方盒可换来高粱150余斤。柳性喜近水,多河即多柳,春风初拂,枝条柔软,同样是编织的上佳材料,编成照蟹的荆笼,编成拿鱼的河筌,去皮体态娇白,编为花篮,如果再插几枝早春的杏花于其中,简直是一幅神仙的画卷,入城市价格当然不菲。直至有一天,有巧手农家女将劈开的麦莛变为了一只远航的小船,帆窗俱在,剔透玲珑地走上了广交会,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草柳编”。
磨面为食,汲河而饮。高粱酿村酒,菹醢伴野蔬,鱼虾自网来,鸟卵添五味。鱼米之乡,不过如此,感谢别画湖的遗风流传。当然,“把酒话桑麻”的悠悠其乐中,也饱含着随境而进的劳动汗水。
湖泊养育彪悍民风 国难当头群起抗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别画湖恣肆汪洋,蒲苇如林,劲草偃伏,小村寥落,养育了彪悍质朴的民风,英勇不惧,热血反抗。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举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旗帜。中共“鲁东工委”在此一呼百应,三百余名血性男儿齐集“蔡家栏子”,成立“鲁东抗日游击队第七支队”,打响潍北抗日第一枪。西利渔村是湖畔最北边的村庄,别画湖消失后,海水入侵,不似旧时风光,成为了一个不毛之地的渔村。炮火硝烟重重的日军残酷扫荡中,众志成城,拉开了潍北抗日根据地创建的序幕。常寨洼为别画湖之一部,湖泊消失,常寨村还在。1948年,华东野战军发起潍县战役,许世友、谭震林率领的战役指挥部就设在村中。支前大军如潮如涌,奔向攻城前线,同解放大军铁血并肩,击响了盘踞在昌潍平原上一切反动派的丧钟。
千古兴废,如今盛世再现,万象更新,潍北的土地在呼唤:如诗如画的湖泊美景能否再现?
本期图片由孙兆颖提供(署名除外)
本期参考资料:《潍县志稿》《潍县乡土志》《寒亭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