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改革”巡礼 | 潍坊昌邑市:专业合作社唤醒“万亩荒滩”

潍坊新闻网 2024-09-04 10:20:24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初秋时节,在昌邑市柳疃镇青阜农业综合体的农田里,水稻颗粒逐渐饱满,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在蓝天白云下,扑面而来的泥土香,混合着稻子的清香,一幅美丽而喜悦的画卷缓缓展开。

  水稻迎丰收,田野美如画。谁能想到,青阜村曾经“满眼盐碱地,只长野草不长粮”。过去的青阜村,因盐碱地上农业产出低,多数村民外出务工,土地大片撂荒。如今的青阜村,盐碱地综合利用面积从3800余亩发展到10.2万亩,盐碱地改良投入从500余万元到累计投资4亿元,从单一种植小麦、玉米发展到种、养、加、文旅等产业一体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3万元增长至5万元……这一个个鲜活的蝶变数据背后,是昌邑市不断探索实践,创新盐碱地改良利用模式,走出了一条成功的盐碱地综合利用“青阜路径”。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唤醒盐碱地这一沉睡的资源,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昌邑市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在柳疃镇青阜村积极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方案,蹚出了一条专业合作社带动全过程治理、全链条发展的盐碱地改良新路子。

  盐碱地综合利用“谁来实施”

  盐碱地治理周期长、投入大,单家单户无力承担,仅靠政府投入不可持续。对此,昌邑市按照“政府引导支持、企业主导经营、群众参与获利”思路,构建“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广泛汇聚个人、集体、社会资金等力量,形成盐碱地综合利用推进机制。

  土地流转后的盐碱地综合利用实景(资料图片)

  土地流转推动盐碱地全村集中治理。在盐碱地较为集中的青阜村探索实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成立股份制公司推进盐碱地治理。村集体以蓄水湾塘、“四荒地”入股,全体村民以承包地入股,吸引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共同成立潍坊丰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全村3800余亩盐碱地进行集中改良治理。经过改良治理,重盐碱地块土壤含盐量从10‰以上降到1‰以下,小麦亩产量由不足350公斤跃升至近1000公斤。

  一村富了不是富,百花齐放才是春。青阜村盐碱地治理成功后,带动了周围17个村参与盐碱地治理。为更好推进跨区域、连片式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由青阜村党支部牵头,潍坊丰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6家农民合作社成立青阜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新型组织架构,对10.2万亩盐碱地进行治理、利用,实现了党支部领导下的规模化治理、集约化经营和耕、种、管、防、收全链条服务。

  构建“企业盈利、集体增收、农民致富”多赢局面。青阜农业专业合作社累计投入资金4亿元,以项目化、产业化方式实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2023年经营收入2.6亿元,利润6000多万元。村集体通过盘活集体资产,获得经营分红、整理土地、物业管理等多种收益,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72万元。村民通过土地流转“从地里拿钱”、土地入股“持久性受益”、托管服务“家门口赚钱”等方式,拿到了土地租金、股份分红、生产务工三份收入,有效拓宽了增收渠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万元。

  盐碱地综合利用“如何治理”

  青阜农业专业合作社改变传统大水漫灌式压盐办法,坚持“节水抑盐+适种筛选”双管齐下,实现以种适地、绿色发展。

  充分利用潍河泄洪资源“引水”,投资1.7亿元实施潍河引水工程,铺设主管道55公里、干支输配水管道44.8万米,年可引潍河泄洪水2000万立方米。充分利用废旧湾塘“蓄水”,修建47个蓄水库,全部做防渗处理;借鉴“海绵城市”理念,打造“海绵村庄”和“海绵农田”,改造提升村内及田间排水沟渠、管网,有效收集雨季降水,实现排涝、蓄水双效同步,综合蓄水能力达到800万立方米。

  利用废旧湾塘修建的蓄水库

  作物吸盐,推行“前三年种植苜蓿,第四至五年种植棉花,之后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模式,依靠耐盐碱作物的生长吸收土壤中的盐碱成分。深翻土地,变传统翻土10厘米—15厘米为70厘米,改善水分、营养渗透状况。淡水压碱,以成方连片的300亩—500亩盐碱地为治理单元,四周筑土培高,中间引灌淡水,形成相对封闭且具有一定深度的水层,提高淡水利用效率。

  成立专门育种科技公司,制定育种长期规划,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2000亩科研基地,每年进行3200多份种子资源筛选实验,找到具备高产、高抗逆、耐盐碱、耐干旱等优良品性的“优秀选手”,再拿到基地试种,大力推动“以种适地”。目前,已试种1600多个小麦品种,选育出抗茎基腐病强的“山农38”,抗寒、抗倒伏、分蘖成穗率高、抗赤霉病的“山农48”等60多个优质农作物品种。

  盐碱地综合利用“怎样蝶变”

  青阜农业专业合作社坚持改良利用结合、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在规模种植基础上补链、延链、强链,发展盐碱地多样特色产业,拓展盐碱地增值空间。

  “全程机械化,既高效高速,又省时省力,现在农田管理到位,有电、有水、有肥,收成很好,预计水稻亩均产量能到1300余斤,今年是个丰收年。”青阜农业综合体工作人员孙迎东说。

  通过土地集中流转、生产服务托管、技术设备集中投入等方式,根据土地条件,科学设置粮食、林草、棉花、水稻等集中种植板块,大幅提升产量。同步实施规模化、机械化、智慧化生产管理,投资2亿元购置大型拖拉机、智能配肥机、植保无人机、自走喷药机、采棉机、苜蓿打包机、烘干塔等国内外先进农机装备400台(套),建设日烘干能力1800多吨的粮食烘干塔和1.8万多平方米的粮食储存库,引进智慧化管控及水肥一体化、滴灌、微喷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改良后土地与当地非盐碱地相比,农作物亩产量平均提高10%左右。

  树立大食物观,做好种养循环文章。积极推动传统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大力发展肉牛奶牛养殖。引进乌拉圭海福特肉牛、新西兰荷斯坦奶牛等特优品种,规划存栏量2.8万头,年产有机肥3万吨,目前已养殖10000多头。通过秸秆青贮、黄贮、牧草种植等提供优质饲料,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废弃物处置问题,保障了肉牛品质和产量;牛场粪污等可作为有机肥料,增加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了化学肥料投入,为粮食单产持续提高提供了地力保障。

  打造农产品深加工品牌“丰瑞农业”,积极开发大米、小米、面粉、杂粮等系列产品。抢抓畜牧市场对高品质苜蓿有较大需求的机遇,建立种植、贮存、加工、销售完整链条,以比国外苜蓿价格降低2/3的优势,迅速打开国内销售市场,每年收入4000多万元。创新设置“盐碱地乡村游”IP,实施“丰收坛”“稻香渔歌”等项目,开发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休闲垂钓、亲子教育等盐碱地新业态,形成“宿在民居、乐在乡间、游在田园”文旅品牌,年接待游客量超10万人次,打造“盐碱地+文旅”发展新亮点。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莹/文图

责任编辑:陈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