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记录生活抒怀寄意

潍坊晚报 2024-09-10 15:33:38

  

  刘锡诚散文集《黄昏的眷恋》。

  刘锡诚散文集《走出四合院》。

  刘锡诚甘于寂寞,埋头书斋,用散文记录生活,其中出版了《走出四合院》《追寻生命遗韵》《黄昏的眷恋》《芳草萋萋》《田野手记》等多部散文集。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全国各地考察后写的文化散文、笔记式散文,含有重要的珍贵信息。

  记录人生经历 不忘乡愁友情

  刘锡诚用散文随笔的方式记录生活,反映现实,处处流露着真情实感,也透露了他的人生历程。

  从《岁月风铃》一文可以看出他早年生活的艰辛,但更多的却是奋发向上的追求与进取精神。而最动人心弦的,是文中不止一次表达的意思:“我是一个一直在地里弓着腰干活的农民,在活儿还没有干完时,从来不会直起腰来喘一口气。”

  连缀刘锡诚《走出四合院》《黄昏的眷恋》《芳草萋萋》散文集里的一些篇章,无意间,他为自己写作了一部简史。刘锡诚出身于农民家庭,父亲手把手地教会了他耕耙、锄地、收割等全套农活。日本鬼子扫荡,他目睹鬼子“用刺刀穿透盖在(他)顶上的秫秸”,“回想起来,仍然心惊肉跳,连细节都还记得清清楚楚”。(《远去的村庄》)“童年时,母亲和姐姐常到野外的草地上挖苦菜吃。”(《家乡的苦菜》)读小学时,因躲避鬼子的扫荡,流亡到了偏僻的山沟里。为刘锡诚打下知识基础的是省立昌乐中学。“只是日子过得十分清苦。每星期六回家,在家住一夜,星期日回校,从家里带来够一周吃的高粱面掺和着地瓜面的煎饼和一罐自家腌制的咸菜。”(《我的草山》)高中毕业,“我的想法很简单,要上嘛,就上最知名的北京大学,若是考不上,就回家种地当农民”。结果却考上北大。在北大燕园里,他入了党。(《岁月风铃》)北大毕业,经曹靖华介绍,到民研会。1960年,下放到内蒙古锻炼。(《大浪淘沙》)他被分配到一个小村子,担任一个生产小队的队长,“由于多年的折腾,村里已经选不出一个可以胜任的队长了。”(《长相忆》)1969年9月30日,下放去五七干校劳动;后期,分配到新华社;1977年,“我又从新华社回到了文艺界。”(《岁月风铃》)

  他在《劝君更尽一杯酒》写道:“在作家艺术家圈子里聚在一起喝几杯酒,侃侃大山,那就随便多了,既亲切又自由”,怀念同他交往的文人学者,与作家王孝廉“我俩对饮,以一瓶为限,不论是五粮液还是董酒,酒完为止……他每到京必来看我的夫人和我,从对酌之中我才能理解了他在《春帆依旧在》《船过水无痕》《花落碧岩》等散文集中所表露的那种深深的情怀:深沉的爱和忧患。”刘锡诚1980年去贵阳时,作家何士光“闻讯赶来,连拖鞋都没顾得上换。士光一看桌上没有茅台,就冲口而说:怎么没有茅台?好,酒我负责啦!第二天他果然提着一瓶茅台来招待所见我,很教我感动了一阵子”。文字里透出的是浓浓的、纯洁的友情。

  《给我一把竖琴》通过回忆自己同宗同族的弹唱艺人会友先生手里的那把三弦琴,体味的是“散文就如同弹唱艺人手里的竖琴,从那颤动着琴弦上飞流出来的,都应是真实的思想情感,都应是发自肺腑的真话”。

  刘锡诚的一些散文,回首往事,反思历史,冷眼洞察社会,静观人生百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在书中的文字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写景状物散文 抒发人生感悟

  刘锡诚的一些散文,借写景状物,抒发了人生多种感悟。“且看那些傲然矗立于山腰上的二十余尊历代大文豪的雕像”,也许这就是对严子陵躬耕和垂钓于山林之中的“一个最好的注脚”。(《雨中访严子陵钓台》)他从云杉的形象中体悟到:云杉的“挺拔傲岸、不惧风沙、不畏干旱、迎风战雪、闯关夺隘的历史风骨”,给人类带来了“希望和鼓舞”。(《云杉的性格》)他的老年多处体现了云杉的性格,读来特别感到亲切。

  《洋槐树》则是状“洋槐树”之物,抒发对母校省立昌乐中学的感念之情,“这株洋槐树把他们一批批一届届送走之后依然生长在原地,没有离开过这块黄色的泥土地,只是在它的身躯上增很多很多的老皮、疤痕、伤口。它默默地,孤独地,像一个永远无言的老母亲在照管着孩子们。”母校四月槐花香,读到这里,总会勾起万千学子对母校的无限回忆和遐想。

  《中秋对月思》通过赏月、思人,传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又联想到朱楼赏月、把酒伤别、吟诗作画等赏月习俗,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

  刘锡诚的散文自成一家,既不是杨朔散文的“物—人—理”或“景—人或事—情”的模式;也不是周作人的冲淡、苦涩散文;也不是朱自清的儒雅散文,而是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哲理,交叉、错综,质朴中见锋芒,纪实中涌热情,写景时显温柔,表现自我时现“大我”,这样一种说真话、抒真情、写真实、求真理的崇“真”散文,卓然独立于散文百家之列。

  描写传统文化

  展现人文精神

  刘锡诚很多散文,如《田野手记》《追寻生命遗韵——我眼中的文化史迹》里收集的文章,是他在全国各地考察后写的文化散文、笔记式散文。

  这些散文,有民族传统节日的采风,有地域传说的探源,有古老习俗的闻见录,也有礼俗的记叙和歌谣的采集,包含对某一有价值的过程和难忘情景的记录,含有珍贵素材与重要信息,时间过去愈久,愈有价值。比如,他在《葛沽皇会有遗韵》中所记载的那样繁盛、热烈又庄重,今天已是情味寡然、面目全非了。比如当年如果没有笔录日喀则那些动情的民歌,今天还能再听到吗?这不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吗?他观察之周密,捕捉之敏锐,记录之精准,都在他看似自然流畅的行笔之中,显出一位具有深厚的田野功底的文化大家的厚重和老到。它就像一位作曲家即兴的钢琴短曲,一位画家信手拈来的几首小品,诸多意味,皆在其中。

  《大母神的启示》,解“大母神”这一“生命遗韵”之谜,又有对文化学者李亦洪深沉的怀念,写得是多么感人,谁不为她的过早逝世而惋惜。《访书又得〈剑客图〉》一文,是对《剑客图》这一“生命遗韵”的解谜,又是一篇优美的怀人散文。这些散文感情色彩浓厚,文笔跳动洒脱,形象生动逼真,可读性、趣味性、学术性相统一。

  这类散文,还有对各种民间仪式的描写:塔尔寺大法会、德宏泼水节、六月六青海土族花儿会、石岛海祭、泼雪泉旁端午节、葛沽皇会、东岳庙会……以优美、感人的笔触,通过历史、文化、民族、人格等主题,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展现人文精神和道德意识,激发读者对社会、传统文化以及自身的反思。

  君子之风,山高水长。刘锡诚如老农般不让一日闲过的勤奋,埋头耕作、静待收成。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