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评谈丨明月·相思
潍坊新闻网 2024-09-13 10:44:14
明月·相思
◎薛静
又是一年中秋节,又到一年月圆时。高悬在天空中的明月,见证了千百年来无数人的悲欢离合,也照亮了千百年来无数人的回家路。
中秋是中华传统佳节,承载着中华民族对丰收的冀望。遥想几千年前,经历了春耕夏耘的先人们,终于迎来五谷丰收,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像米芾在《中秋登楼望月》中写的:“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写的:“不觉中秋节至,是日晴明得好……宰了一腔大羊,杀了百十个鸡鹅,准备下酒食筵宴。看看天色晚来,怎见得好个中秋。”明月当空,举家团圆,满桌佳肴,灯火可亲——这是对劬勤最好的回馈,更寄托了古人对风调雨顺、现世安稳的绵长希冀。时至今日,这份对辛劳的尊重依然流淌在人们的血脉中。
这轮中秋的圆月,也承载着人们对团圆的渴盼,对亲人的思念。中秋节的别名不胜枚举,但“团圆”之义四海皆通,那千山万水,也阻挡不了回家的脚步。李绿园在《歧路灯》中说:“他乡纵有当头月,不抵家山一盏灯。”人们从四面八方聚过来,辛苦辗转只为一个目的:一家人围坐一桌,边吃月饼边赏月,在柔和的月光中畅述亲情、畅想未来。花好月圆,良辰美景,都被亲情“润色”得更有趣致;城里乡下,南国北疆,“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当团圆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当古老的文化记忆成为现实的身份认同,人们也就更加明白中秋佳节中关于“家”的意义,更加懂得“团圆”的价值。
千百年来,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里,总有一轮明月朗照其上。从秦砖汉瓦到唐风宋韵,中秋的满月,盛满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文化乡愁。有阴晴圆缺、悲欢离合的咏叹,有怀远望乡、家国一体的共鸣。无论是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还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亦或是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诗句所蕴含的文化力量,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每一次吟诵,都会激荡起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期盼国泰民安、四季安和的希望不会变,期盼鹏程万里、家庭美满的希望不会变。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让人们揽清风入怀,在明月的清辉中,去感悟这份属于中国人的文化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