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激扬一心救国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潍坊晚报 2024-09-14 17:35:46
时间,总有着诸多不经意的巧合。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通车,潍坊境内的朱刘店站是青岛至济南铁道里程的中点。昌乐县朱刘店(今朱刘街道)东圈村,胶济铁路沿线一个普通的村庄,桂河从村中穿过。1904年农历八月二十二,张适出生于这里。这天是公历10月1日,老张家一定不会想到,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日子。遗憾的是,张适未能等到那天。
天资聪颖 过目成诵成绩优异
张适1904年10月1日出生于昌乐县朱刘店东圈村,张家一大家子人居住一处,祖父母、父母、姑姑及叔婶都还一个锅里摸勺子。他是父母的独子,从小渴望学习,父母也非常重视教育,虽然不是十分富裕,全家还是节衣缩食地送他上学读书。张适曾就读于昌乐县立高等小学,是家中最有学问的人,笔记本上显示,他此时用名张来顺。
张适天资聪颖,过目成诵,塾师张世熙对他影响较大。张适的日记中还专门写到张老师善赋诗,所赋皆念念不平之事。张适凭记忆记录了先生表达自规、自明、解恨的三首诗,比如先生对当时富人和穷人差距忿忿不平,赋诗以自规:“富贵贫贱总由天,心机用尽徒枉然……自劝自知一拙见,休教富人厌穷酸。”老师的教诲,给他种下济世安民的种子。
由于长期在外求学,张适接触到先进思想,经常参加各类活动,家人不放心,担心他出事,便想用家庭拴住他,于1919年替他张罗了一门婚事,娶东云町村年长他4岁的赵明霞为妻。
毕竟是父母包办的婚姻,张适起初并不喜欢妻子,但她温柔贤惠,渐渐走进他的心里,1920年,长子张同喜出生。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一批知识青年开始觉醒,他们对腐败黑暗的社会现状深恶痛绝,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心怀救国救民之志的张适,没有被婚姻和家庭束缚住,在追求学业、追寻真理的路上奋力前行。
济南求学 寻求救国救民真理
1923年,张适以优异成绩考入济南育英中学。他才华横溢,写的小说、诗歌、话剧、游记等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读其长达万言的《珞珈山游记》,如身临其境,意词精深,令人感叹。日记中有感而发的诗句也常出现,如《在东北楼观法政苍园有感》“云散雨收斜阳天,凭栏纵观小苍园。三五燕子翔空际,一二蝴蝶舞苍间”。《晚饭后偕同学郊游有感》“登高远瞻千佛山,迷迷濛濛罩云烟。方绕过去双燕子,乘风又来一杜鹃”。这些诗让人感受到一位奋进青年的细腻情感,而“凭栏纵观”“登高远瞻”等字眼里又透露着他心怀高远的家国情怀。
面对军阀林立、连年混战、生灵涂炭的黑暗现实,张适更加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济南育英中学国文教员王翔千是诸城人、中共早期党员,他时常给学生们讲世界革命形势,讲十月革命的胜利,讲五四运动……新鲜而又深刻的道理,使张适的思想发生了变化。
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建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山东地方团已于1922年9月在济南育英中学“紫燕楼”成立,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更加广泛。1925年,张适加入青年团。
讨伐檄文 充满民主革命思想
张适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于l923年至l925年间撰写了《我对于段执政之感想》《庆贺云南起义之我感》《农业为兴国之本论》《重民权说》《她的苦楚》《庆祝元旦之感言》《从军临行别娇妻》等数十篇反帝反封建檄文,字里行间充满着民主革命思想。
《我们要怎样去反抗帝国资本主义》一文指出,因为国际资本家的侵略,“我国的钱少了又少,人民的生活难上加难”,官僚政客们能去改造这一局面吗?张适认为“还是得反抗”,因为民贫如洗,有几个钱都被官僚政客们搜刮了去,他们才不会管国家存亡呢,所以“欲反抗国际帝国资本的侵略,非推倒本国的官僚不可”。《我对于国耻纪念之感想》一文,痛陈《二十一条》“既悖公理又失公谊,是倭奴欲奴隶我国民也,割据我沃壤也,侵夺我权利也”,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并指出中国只有国内团结一致才能有更好的外交。
1924年5月4日,济南育英中学百余学生一早在操场集合,赴公园与一师一中、女师、医学、农业、法政等学校的学生一起开会,纪念五四运动。距离开会时间尚早,张适偕三五知己信步公园,“虽有奇葩异卉之芬芳,黄鹂紫莺之歌鸣,而我心中如拳塞胸者何耶”?
参加集会的千余学生公推法政学生担任临时主席,登台演讲,还有十余名学生也登台发表演讲,台下怒发冲冠之貌、咬牙切齿之声不绝,可见“一般学生良心未泯也”。此次学生集会旨在纪念五四,当局者很是紧张,担心学生们闹事,巡警陆军荷枪实弹如临大敌,不停地在公园里巡逻,张适认为他们是“庸人自扰”。集会之后,学生们成立联合会。
在日记中描述集会的具体情况后,张适接着写下《五四纪念之我感》。他认为,每到五四,学生们除了开会、游行、演说等举动外,更要关注国家之如何,讨伐“政府之劣”。
1924年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七),张适以很长的篇幅抄录了老师王考臣谈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签订时,北京、济南学生的活动,“官府诉之于武力而学生宁牺牲而不惧”。他有感而发,写下《我对于现今学生的感慨》,认为现今的学生不应该只埋头读《四书》,而应该关注国家大事。
1925年11月7日出版的《中国青年》第125期上,发表了张适(署名张适斋)的文章《富庶城镇的贫民生活》,描写了浙江南浔镇“恐在通国之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富区域”,有四象、八牛、七十二狗(南浔人用来形容富家的,有千万财产为象、百万财产为牛、十万财产为狗),可就在这样一片富庶之地,运河上的船家靠捕鱼、载人的微薄收入,过着贫苦的生活,“过的生活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张适发出呼吁:“他们正在黑暗无光的地狱里,仰首跷脚地盼望热心改造社会的诸君去提拔他们。”
编辑报纸 揭露时局鼓舞青年
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中,创办过《励新》《晨钟报》等进步报刊。2022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3周年之际,山东博物馆首次对外公布了和王尽美有关的早期革命文物——《晨钟报》和《晨钟·星期副刊》原件。山东博物馆相关人员在公开报道中表示,山东博物馆发现的《晨钟报》正刊报纸一份(1924年中秋节)、《晨钟·星期副刊》三份(第43期、第47期、第54期),是失传已久的、王尽美参与编辑过的报纸,是极为罕见、珍贵的革命文物,《晨钟·星期副刊》已被评为国家二级文物。
资料显示,《晨钟报》创刊于1923年8月20日,由进步人士、济南电话局泺口领班汝仲文在中共济南支部的推动下创办,汝仲文担任营业和筹款负责人,进步人士李容甫担任首任社长,王翔千、王尽美等共产党员参加了编辑部,王翔千任主笔。报纸取名《晨钟报》,是对标北平《晨钟报》的办报理念,意在唤醒民众、鼓舞斗争。王翔千在1950年的履历表中写道,《晨钟报》“系小型通俗报,但注重政治及社会问题,不采低级趣味作风,经由王尽美参加领导,为本党宣传时较多。在当时为山东仅有的进步言论……”
山东博物馆李娉在《震此“晨钟”——从革命文献看王尽美的为党初心》一文中写道:“王尽美与王翔千、张适斋等人利用《晨钟报》尤其是《星期副刊》这一思想阵地,发表了大量揭露黑暗时局、鼓舞青年奋斗、倡导民主人权的进步文章。《晨钟·星期副刊》是《晨钟报》的星期日副刊,由莘莘青年社编辑,编辑部在济南普利门外钟声里。副刊随《晨钟报》附送,不取分文。《晨钟·星期副刊》以‘群众、团结、努力、改造’和‘奋斗、牺牲、平等、自由’为宗旨和办刊理念,刊登新体诗、宣传新教育思想、介绍西方法治思想和新青年生活的改变等,王尽美、张适斋等人写的许多社论和重要文章都侧重在随正刊附送的副刊上发表。”
赵晓林文章指出:“通过解析馆藏的三份《晨钟·星期副刊》的内容就能知道,副刊虽是《晨钟报》的附属品,但却是这份进步报纸的真义宗旨所在,上面刊载的各个文体都或深或浅地彰显了抨击现实、鼓舞青年、唤醒民智的进步思想。”
这两段文字中提到的张适斋,即张适在这一时期的用名。山东博物馆公众号上发布了1925年3月22日第43期《晨钟·星期副刊》的3版,这期副刊目前仅存两版。报头之下印有“本刊编辑主任张适斋”,“寸铁”专栏刊登了张适斋的杂论《吴子玉死灰复燃》。直系军阀吴佩孚,字子玉,直系倒闭后溃逃四川,与赵恒惕暗谋北伐之事,杂论所论正是此事,张适斋在文末直抒胸臆:“两次直奉大战导致国贫民困,若再起第三次大战,那中国可就了不得啦!”该版用半个版的篇幅刊发了署名适斋的小说《一个青年的求学史》,述说主人公求学之路的悲惨遭遇和受到的非人虐待,初等小学时遇到脑子古老的先生,“只知作福作威,对待学生同看守对待囚犯一般,不是打手板就是罚长跪”;升入高小后,校长“同森殿阎王一般,那群教员,目眦口裂,怒发冲冠的,同恶鬼一样”。文章以文学笔调揭示了官办学校落后僵化的教育模式。
《大众日报》2022年10月9日刊发的《“晨钟”回响 声越百年》一文,提及1925年6月7日第54期《晨钟·星期副刊》,“张适斋发表署名文章《青年中竟有此等败类》,以犀利之笔严厉批判了在山东筹备追悼孙中山逝世大会之际,某些青年学生只想着去看女师学生的庸俗妄谈。张适斋痛切疾言‘勇于救国’应是学界青年学生的责任,农工学商军政各界中当尤以学界为要”。
成为党员 论述人民的重要性
1926年,对22岁的张适而言,是一个新的起点。
由王翔千介绍,张适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寻求真理的路上,找到了指路明灯。
昌乐籍“四五”烈士李华亭此时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求学,当年暑假回到家乡,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与同在济南求学的孟繁锷、张适、梁德元等组成回乡宣传小组,一起分析昌乐时局,深入农村、集市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向进步青年介绍《向导》《新青年》等刊物。
张适入党后,思想进步很快,对世界风云、国家大事也有着精深的宏论,如他在《人民何以为国家要素之一试略言之》的论文中指出:“天下之要素三,即土地、人民、主权也。斯三者,富国之基础、强国之根本也。故欲富强其国家者,皆宜等视斯三者。何也?盖主权所以维持人民,土地所以生殖人民,此三者如子母不可离也。苟有人民而无土地,则人民无所依为生;有人民而无主权,则人民任性放纵无所缺其一也。然而更宜重视人民,何则盖人民者立国之本,凡国家之强弱兴衰,全在于人民程度之高低,人民众者,其国必强;人民寡者,其国必弱;人民智者,其国必兴;人民愚者,其国必衰。”
张适的文字透着自省与担当,让我们从中读到他不一样的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