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札记 | 月在中秋
潍坊新闻网 2024-09-18 09:39:45
月在中秋
□李梅
圆月当空,心中起了诗意。那么多的三五之夜,树影婆娑,承载着春夏秋冬,刻画着一个又一个年轮。
少年的心灵,总是想象鲁迅先生笔下的月明之夜:“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想象中,那个圆月的夜晚,那个刺猹的少年,该是怎样的意气风发。故而,以至于每个月圆的晚上脑海中都会呈现这幅画面。
画面不断叠加,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样漫上心头。
浩大的天宇,广阔的视角,嫦娥的奔赴,清冷的余晖,不胜寒冷。
公元1076年中秋节,苏轼在密州任上,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分别七年,看到天上的明月,不由得想起弟弟,发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慨叹。次年,兄弟二人终于团聚于中秋之夜。
三十年前,同样月明之夜,是我背起行囊到异地求学在外度过的第一个中秋节。宿舍内灯光暗淡,舍友拿出家乡的土特产作为中秋的宵夜,天南海北的特产满足了味蕾,却挡不住飞驰的心思,人在心已远,跨过大海,飞向遥远的家乡。
家乡的中秋夜是家人团聚的夜晚,也是全家人最忙的时刻。包饺子、做菜肴、准备供月水果及糕点,每个人忙得不亦乐乎。母亲向来重视这个月圆之夜,她嘱咐孩子盯着月亮,月亮升起来就立刻告诉她,然后一大家子人跟着她到院里祭拜月神,也叫“圆月”。供桌摆好,供品摆正,最不能少的一样供品就是月饼,而且要摆最大的那一个。供品撤掉后,那个月饼方可切割分而食之。有的孩子饭吃得太饱,不能再吃东西,但也要象征性吃一点,这意味着生活甜蜜幸福圆满。家人把最美好的心愿凝聚在祝愿祈祷中,把最快乐的记忆刻印在明月之上。
后来家里的房子换成了高楼,没了院子,母亲照旧会在中秋夜晚摆上供品,只不过供品的位置换到阳台,所有的仪式一样没少。母亲始终坚守着她的过节方式。
明月又当空高挂了,王菲的歌《但愿人长久》在耳边响起,我告诉自己:今年的中秋,无论多忙,都要回家看看家乡的月亮。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树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