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马保三:抗日老将威名传

潍坊晚报 2024-09-21 10:52:58

  马保三,192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2月病逝。在长达4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历任中共寿光县委宣传委员,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司令员,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副参议长,青岛市市长,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等职。

马保三

  筹经费卖掉场院

  查乡长逼交赃款

  马保三,原名马鉴堂,曾化名张炳炎,1888年出生于寿光县牛头镇村一个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他自幼聪慧、好学,深得塾师赏识。后因家庭困难,辍学务农。他勤学、健谈,富有正义感。曲折的生活道路和广泛的社会阅历,使他深知广大群众的疾苦。1921年,国民党县长带领武装人员来到牛头镇村,划界插标,硬要掠夺400亩地作为“学田”。这一蛮横行为遭到村民强烈反对,大家推举马保三出面交涉。马保三带领村民与官府和豪绅进行了坚决斗争。青年时代的马保三在群众中有很高声望。当时流传着“牛头镇,两头尖,当中出了个马保三”的民谣。

  1922年夏,马保三与张玉山相识,在张玉山的启发、引导下,阶级觉悟逐步提高。1924年8月,经张玉山、李铁梅介绍,马保三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寿光党组织第一批党员。为筹集党的活动经费,他不惜卖掉自家一个场院。他积极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在本村发展了7名党员,建立牛头镇第一个党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1926年8月,中共寿光地执委成立,马保三任县执委委员,负责农运、宣传等工作。10月,马保三任寿光县农民协会主席,到各村组织农会,积极开展反对封建军阀和苛捐杂税的斗争。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为躲避敌人的搜捕,马保三远走东北,辗转到了朝鲜的仁川,与在朝鲜的中国同志组建了中华劳动组合会,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活动。

  1933年7月,马保三由东北回到寿光,不久因叛徒出卖而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气节。1934年春,通过党组织营救,加之敌人无可靠证据,马保三被保释出狱。

  马保三出狱后,因当时寿光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一时没有接上组织关系,但他仍同过去一样,积极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1934年底,他带领群众千余人包围乡公所,通过查账,搞清了乡长马秉修的贪污行为。在他们强烈要求下,县政府撤销了马秉修的乡长职务,并令其交出赃款,被迫答应群众推荐马保三担任湖东乡乡长的要求。

修缮前的马保三故居

  拉队伍家乡起义

  战胶东声名远播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共寿光县委领导下,全县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马保三以湖东乡乡长的合法身份,搜集枪支,举办抗日民众训练班,积极投入组织抗日武装的准备工作。一个多月的时间,他跑了8个乡,几十个村庄,组织了七八十人的队伍,为后来的武装起义培养了骨干,打下了基础。

  1937年11月,中共寿光县委在马保三家召开了县委扩大会议。会议决定以牛头镇为起义中心,起义后部队番号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马保三被推举为总指挥和军政委员会成员。12月29日,各地游击队员700余人陆续到牛头镇集结,在乡公所门前竖起“国民革命军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的大旗,马保三宣布八支队正式成立,宣读《八支队成立宣言》。

  牛头镇起义后,八支队随后在牛头镇进行集中整训,整训一开始,马保三打开自家的粮仓,腾出自家的房子,让战士们食宿。他说:“先吃完我家的,然后再吃大伙的。”他全家老小整天磨面、做饭,全力为部队服务,被指战员亲切地誉为“八支队的后勤部”。为鼓动参军,他率先垂范,带领子孙三代一起参军。在他的带动下,全县掀起了参军的高潮。

  1938年2月5日,马保三与副指挥韩明柱组织指挥的三里庄伏击战,一举击毙日军官兵三名,缴获汽车一辆及一批枪支弹药等军用物资,取得部队组建以来第一次对日军作战的胜利。首战告捷,军威大振。当月23日,发动三合庄战斗,收编67名伪军,声名鹊起。

  1938年3月,鲁东工委决定调八支队东去昌邑,与七支队会师,扩大武装,协同作战。4月,八支队到达昌北与七支队合编,组成八路军鲁东游击队指挥部,统一指挥七、八支队,马保三任指挥。合编后,应胶东特委邀请,马保三率部继续东进,帮助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开辟蓬(莱)、黄(县)、掖(县)地区抗日根据地。在马保三的指挥下,鲁东游击队与第三军一起,智取黄县城,解围黄山馆,收编龙口公安局和水上警察队,名声大震。部队很快发展到6000多人,钢枪5000多支。5月12日,在第八支队队部,马保三主持召开了第三军、第八支队和第三支队负责人联席会议。会议决定第三军、第八支队、第三支队组成抗日联军,由马保三任指挥。会后,前敌指挥部率领鲁东游击队一部向掖县进发,攻克白沙,再夺夏丘堡,以解三支队之围,将掖县、黄县、蓬莱等县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

  7月,根据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指示,马保三率部回师邹(平)长(山)地区,与清河三支队并肩作战,巩固扩大清河地区抗日根据地。10月,鲁东游击队主动出击周村城日军,创造了攻城范例。12月,马保三率领部队越过胶济铁路挺进鲁中,参与创建沂蒙山区根据地。下旬,部队被改编为山东纵队第八支队,马保三任支队司令员。1939年春,八支队编为山纵第八支队(不久改称一支队),马保三被任命为支队司令员。从此,这支武装在山纵直接领导下,转战沂蒙山,驰骋鲁中南,粉碎了日军无数次“扫荡”。

马保三在青岛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解甲后主政地方

  任市长廉洁奉公

  1940年7月,全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马保三为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从此,他结束几年的戎马生活,开始做地方工作。他领导制定了民主选举法、双减法等,使各项工作做到有法可循。他亲自到基层帮助建立各级政权,选举县长、区长,并发动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粉碎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

  1945年,他兼任解放区救济总会山东分会主任,在分配盟国援助中国抗战的物资时,他与国民党反动派据理力争。亲自到山东解放区沿海港口组织人力,调度运输工具,及时把救济物资运到各个根据地。

  1949年青岛解放后,马保三任青岛市首任市长。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严于律己,自觉抵制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秘书看到他的被单破了,要给他添件“太平洋”被单,被他婉言谢绝。离开青岛时,市委送给他两个皮箱、两个木箱,他说:“进青岛时带的什么,走时还带什么,多一件也不要。”

  1950年4月,马保三到省里工作,同年当选为山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副主席。1955年当选为山东省政协副主席;1956年当选为中共山东省委委员,任统战部部长;1958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59年继续当选为山东省政协副主席;1963年继续当选为山东省委委员。1964年2月,马保三病逝,享年76岁。

  

本期撰稿:高培忠 温桂鹏 郭振兴

图片由潍坊市委党史研究院、寿光市委党史研究中心提供

根据刘海清、郭建华文稿整理

责任编辑:陈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