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观 | 不辜负每一寸土地
潍坊新闻网 2024-10-08 14:13:03
不辜负每一寸土地
——潍坊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见闻
文物是时间的切片,也是历史的隐线。潍坊是文物大市,在这里,4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栉风沐雨,见证城市发展;51.9万余件可移动文物灿若星辰,为历史作注。
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潍坊全市数百名文物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奔忙在鸢都大地的山水之间,他们拨开半人高的野草丛,在地面一寸一寸寻找陶片;他们以镰刀开路,学会辨认蛇虫出没的印迹;他们披星戴月,以“当日事当日毕”的工作自觉自我加压,白天完成户外勘探,晚上回库房整理资料归档……他们是守护历史的“探索者”,用手中的洛阳铲描摹着人类文明的诗篇,遍寻历史给这方土地留下的遗珠,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摸清全市文物资源“家底”,明确全市文物资源的分布情况、价值特征,为文物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提供依据。9月12日,记者跟随“山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临朐调查队”,采访记录普查队员的一天。
在文物普查现场。
01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清晨5:40,在临朐县文化和旅游局门前,“山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临朐调查队”的8位队员已经集合完毕,细看他们手中的装备,一手拿“中国考古界的独门神器”洛阳铲,一手持三维定位测量仪器“RTK”,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科技在文物普查这件事上密切“合作”。
文物普查中的高科技工具
“今天我们还是共10个勘察点,两队勘察地下,一队负责地上,大家注意安全,走,干吧。”在出发前的例行“碰头会”上,临朐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县博物馆馆长衣同娟布置任务干脆利落。
清晨6:10,一队调查队员抵达东城街道张家寨村,清晨的村庄,炊烟袅袅如白练轻飏。前不久,村民们在种地时发现地里有许多陶片,就通过村委上报了博物馆,临朐县“四普”调查队研判这可能是一处新发现遗址,队员们要来对这处遗址进行勘察。
早上六点多,在临朐县东城街道张家寨村,“四普”队员到达第一个勘探点。
临近收获前的玉米地是最不“友好”的,尽管队员们都穿着长袖迷彩服,但是玉米叶还是会把脸划破。从事文保工作37年、参加过“三普”的衣同娟教大家:“低下头,猫着腰,快速前进。”
“玉米地其实还算不上难走,墓葬、石刻类不可移动文物大多分布在密林草丛中,加上临朐多山地,乡村道路崎岖不平,车开不进去的地方,我们就扛着装备徒步前行,最前面的人手拿镰刀开路。”今年27岁的迟浩岩去年刚参加工作,是普查队里最年轻的队员。
墓葬、石刻类不可移动文物大多分布在密林草丛中,图为一处普查点。
欢声笑语将天不亮就起床的困倦一扫而光。六点半左右,普查队到达第一个勘测点,大家敛去笑容,进入严谨细心的工作状态。
有的队员开始拾捡地表陶片并装在采集袋里,有的队员在观察附近地形,干探工这个活已经34年的刘子会开始以洛阳铲打点勘探。这不是个轻松的活,通过他手上像蚕豆一样的老茧就可见一斑。即便是小号的洛阳铲,加上连接杆也足有二三十斤重,打探铲的关键就在于每次探铲都要打在同一个位置上,而且需要直上直下,这样提取出来的土样就可以代表不同深度的堆积状况。
探工们手掌上都有类似的老茧。
“文化层内容物丰富,70公分出现陶片,还有兽骨。”队员们蹲在地上仔细观察刚打上来的土,然后将土段按深度摆放整齐,拍照并做好登记。
每隔10米打一个探洞,在6:49的时候,该遗址的西边界被确认。两位队员布设“十”字形排孔,使用探铲查看地层堆积情况,通过土壤内容物确定遗址的边界,这叫做“卡边”。早上7:20,这处“新发现”被确认并划定了范围。
“开门红!”勘探完毕后,因为村庄距离城区远,队员们就在遗址旁席地而坐,吃着打包带来的早饭,你一言我一语介绍普查流程:“先核查文物的位置坐标、保存状况等基础信息。”“用相机拍摄细节,包括年代、标本、远景、近景、全景等,最后无人机航拍整体。”“打完探洞后,再用净土回填,这样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来人如果再勘察到这里就不会迷惑。”
洛阳铲打出来的土壤。
这次“四普”时间紧任务重,实地调查从今年5月启动,每天工作计划是10个文物普查点,早上5点半左右开始,避开中午酷暑,下午从3点半再干到天黑,晚上回到博物馆将资料整理归档,队员有事就请假,节假日轮休,确保每天都有人在普查。
晚上8:00,在临朐县博物馆的“四普”专用标本库房内,队员们又集合到了一起,他们对白天采集的陶片等标本进行了初步清理,让它们暴露出原本的纹饰和颜色,从而能更容易分辨时代和工艺。随后以镇街为单元、以时代为顺序存放标本,整理归档资料,对复查的信息、新发现的情况进行研究论证。
9月12日,经过一天勘察后,“四普”队员们回到博物馆的标本库房,将白天带回来的标本清理归档。
与几千年的瓶瓶罐罐和陶片瓦砾共处一室,队员们有的在写工作日志,有的用CAD等专业软件制图,导出无人机、相机里拍摄的照片,分门别类建档存放,再将RTK里的测绘数据整理后上传至工作电脑软件里,同时将所有电子材料进行二次备份防止数据遗失。
“文物普查工作最关键的是细致。”这是文保工作者的共识。“要想细,就得‘地毯式’,这是‘笨办法’,却也最管用。”衣同娟介绍,在实地调查中,文物普查队坚持“四不漏”原则,即不漏一个自然村、不漏一个山头、不漏一个高台地、不漏一条自然河流,在此基础上,遇到有水井的村,队员们还自觉细化到“不漏每一口水井”。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每天都在溯溪爬山、访村民、看民居的路上,普查队员们人人日均三万步,村村必到,寸土必走,线索必查,确保了全县村庄普查率和区域覆盖率。
一些文物勘察点需要蹲在地上扒开草丛才能看到。
02
在田野中传承“手艺”与匠心
“文物修复师比文物还要稀缺。”一句业内玩笑话背后,道出了“缺人”这个文保行业一直以来的痛点。临朐县以“四普”为契机,锻炼队伍带新人。
“三普”的时候衣同娟39周岁,是当时最年轻的队员,现在变成年龄最大的了,在“四普”中,年轻同事都是衣同娟来带。“我们这个行业‘老带新’至关重要,因为有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需要在扎实的田野考古实践中自己去感受。”衣同娟说。
“实地参与田野考古后,才进一步理解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迟浩岩说:“比如在挖探方时,各种深度的土壤会呈现不同的颜色,而只有当你亲手操作时,才能真实感受到差别在哪里。”
在普查中,每发现一件新东西,衣同娟都会给年轻同事详细讲解。注重用好博物馆的标本库,衣同娟在普查伊始就告诉年轻同事:“你们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尽管往回捡,我和你们一起辨认。”于是大家从一开始带回来现代陶瓷、玩具碎片、玻璃杯底,到现在对器物一眼能断代,几个月时间内,在衣同娟手把手教学下练就了“火眼金睛”。
衣同娟(左二)现场与大家一起鉴定分析采集到的标本。
“我们单位的郎丰刚老师再有两年就退休了,他参加过‘三普’,这次‘四普’他又主动请缨,一边参加勘察,一边带年轻人。今年最热的那几天,我们勘察一处断崖时,他蹲在地上观察陶片,站起来的时候,也许是天热中暑或者头晕,我看他明显在原地站了很久才开始走,那一瞬间我自己也很受教育,明白了什么是一丝不苟的匠心,什么是守土有责的传承,在我的老前辈们身上,我看到文保工作者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临朐县文化和旅游局三级主任科员刘玉姣说。
做好文物普查不仅是“历史情怀”,更是时代责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建设需要动工破土,这就要求做好“考古前置”——将考古工作前置到土地收储入库前,确保净地出让。目前,临朐一共出具了525个地块的土地供应意见,办结率100%,数据是“一丝不苟、严谨细心”的诠释,也是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的支撑,临朐县“考古前置”工作走在了山东省前列、潍坊市第一。
队员们在清理标本。
03
一次文物普查能改变一地历史
在临朐县,常常能听到文保工作者们讲述“三普”时候的“高光时刻”:2009年3月25日,在龙山吴家辛兴村勘探时,衣同娟所在小组突然在一处断崖上发现了一个“鬲足”。
看到这件“鬲足”,多年的考古经验让大家都觉得这件文物可能价值重大。后来经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教授实地考证确认:这件“鬲足”属于北辛文化,临朐县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东上林、吴家辛兴两处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北辛文化聚落遗址”。
北辛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年,是早于大汶口文化遗址的一种原始文化类型遗址,在山东发现数量很少,在潍坊极为罕见,具有极其重要的考古价值。
这次发现,一举将临朐县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由距今约5000年的中晚期大汶口文化,向前推进了近2000年,改写了临朐原始农耕文明历史,不仅填补了临朐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也为研究山东史前早期文明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临朐县北辛文化遗址的发现,是文物普查的意义的生动注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这件事情上变得具象化。
在临朐县,文物普查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而是全县的事。一件小事可见一斑:因为文物分布分散且大多在野外,文旅部门车辆不足,普查队每到一个乡镇、街道,当地政府都早备好车辆供实地勘探,并让食堂为队员们准备午饭回镇上吃。
每到一处,普查队就先发动了解当地历史,尤其是找参加过村镇志编写的村民提供线索。得益于这些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退伍军人和老乡里人士的积极参与,普查效率明显提升。
测量队员正在进行地上文物测量。
“做好文物普查,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既是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的时代命题,也是必须扛起的责任和担当。”临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朱占花介绍,临朐县是文物大县,县委、县政府对于文物普查工作高度重视,为做好“四普”实地调查工作,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以及分管副县长为双组长,15个县直部门和14个镇街园区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四普”机构,县政府召开常务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对文物普查宣传、试点等工作及早部署、及早推进,对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开展复查,对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重点调查,目前已完成总量的46%,超出原定计划。
“四普”队员在测量一处明清时期的石桥。
山川壮丽,星月亘古,文脉千年。潍坊市拥有8000多年文化史、5000多年文明史,像临朐县文物普查队员一样的一代代文保人坚守在这里,进行着一场与时间比赛的“接力跑”。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召唤。
响应召唤,勇担使命。立足与时偕行的丰厚遗产,扎根生生不息的文化根基,文保工作者们不辜负每一寸土地,以一流的保护、研究、弘扬,传承好潍坊这片土地上的文化遗产,守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