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享书香丨明月照我风雪满怀
潍坊新闻网 2024-10-11 10:57:44
明月照我风雪满怀
◎薛静
如果要介绍辛弃疾,应该从哪里说起呢?从他21岁那年,祖父辛赞弥留之际的三声“起事!起事!起事!”开始,还是从他23岁率50人于5万金兵驻地活捉叛徒张安国开始,亦或是从写下《美芹十论》《九议》为官造福一方却依然得不到重用开始?这些片段,都是辛弃疾。但这些片段,也都代表不了辛弃疾。
翻开王江山所著《辛弃疾传》,他的豪气,铺满了整篇宋词,但字字句句,都写满了“意难平”。年少时,辛弃疾便怀揣满腔家国梦想,身在金人占领区,心却一直向往南边的宋朝。勤学经史子集之外,辛弃疾苦练武艺,希望有那么一天,能横刀立马驰骋沙场。23岁,他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加入耿京的起义军队伍,月下奔走数百里斩杀叛徒义端,生擒张安国,带耿京旧部万余人渡河南归。
“虽千万人,吾往矣。”接下来,该是激昂浩荡地征战北伐了罢?但人生并不会按照预设的剧本往下走,南归的辛弃疾没有得到重用,反而因为“归正人”的身份备受猜忌,贬谪、起用、再贬谪、复起用,周而复始。他就像千疮百孔的南宋王朝城墙上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写就万字奏疏,平叛江西茶商暴乱,重整滁州残破山河,创建飞虎军守护百姓安宁,解除隆兴旱灾危机……一件件,一桩桩,都是辛弃疾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也不曾放弃的青云志。
现实有多苍白,他就有多倔强。辛弃疾这一生,不避难、不畏难,就算是被迫退隐,也依然内心滚烫。他开辟了一片稻田,自号稼轩,既写“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也写“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53岁,辛弃疾又一次被起用,年底被召入京城面见宋光宗。按常理说,经历了这么多是非,也该学着圆滑点了。但辛弃疾不改凌云之志,提醒皇帝“安居虑危,任贤使能。使国家有屹然金汤万里之固”。但宋光宗显然没有听进去,没过多久,辛弃疾再一次不出意料地被罢免了。
这一蹉跎,到了64岁。垂垂老矣的辛弃疾,面对朝廷的又一次征召,在北固亭写下:“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从投身军营立志收复河山,至此已经四十余年。无数次回望来时路,光阴不改,路的那头,依旧是鲜衣怒马的将士模样。68岁,疾病缠身的辛弃疾,大喊几声“杀贼”后,病逝于铅山家中。秋风裹着他的未竟之志,将他葬在了青山中。他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他应如是。
“万万千千恨,前前后后山。”在官场频繁调动的某一年,辛弃疾在前往下一站就任的船上,看着河流两侧的群山,写下了《南歌子·万万千千恨》。那时的他尚且不知,虽然意志如铁不可撼动,但金戈铁马的梦,终如同天上那一轮明月,可望而不可及。把历史进程归咎于一个人或者一群人是很容易的,可惜那并不是历史的真相。辛弃疾所处的时代,就像暴风雪笼罩下的暮日旷野,仅靠一人之力抱薪行于其中,哪怕生起柴火,也会被狂风吹灭。但也就是在这茫茫四野中,辛弃疾坚守了理想,塞北江南与万里江山,见证了他的热血激荡。蓦然回顾,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直都是提刀上马浑身浩然正气的辛幼安!
辛弃疾写词爱用典故,词风多变气象万千。他没有如愿成为收复河山的将领,却因文采辞章流芳百世。如果命运不那么反复无常,如果没有经历如此多的曲折与起伏,不平与愤懑,可能也无法彻底激发辛弃疾的文采。但历史的偏爱,并不仅仅因为他的词写得好,而是因为心系民间疾苦,写尽家国天下。否则,辛弃疾同窗好友党怀英,词作同样清丽疏朗,也该在历史文坛占有一席之地才是。可党怀英选择出仕金国,走上了荣华富贵路。自此之后,他也永远失去了历史的正名。
人生大概总是不尽如人意。所以诸君啊,既然终归要在这悲与喜交织的人世间活下去,那就别去过多追问人生的意义,别去尝试窥探命运的秘密,大笑着,畅快着,继续往前走下去吧。前路再难,也别忘了抬头看看天上的明月。清辉月光,照亮了满怀的风雪,也一样会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