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上流风 | 一名老党员的初心和坚守
潍坊日报 2024-10-11 15:10:48
一名老党员的初心和坚守
◎陈静
走进潍坊市档案馆,在丰富纷繁的案卷中,你会发现有这么一位“特殊”的老人。她曾经逃荒要饭,后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入党后为革命出生入死,从村妇救会会长、党支部书记、县委委员到省妇联常委,从全省劳模到全国三八红旗手、党的十大代表……这些光环下的她却淡泊名利、平易近人、清正廉洁,身后没留下一点钱财。她就是曾经的前阙庄村党支部书记张秀英。让我们通过珍贵的档案,来追忆一位老共产党人的初心与坚守。
张秀英(右一)同生产队的社员们一起打场。 (资料图)
忠诚于党,献身党的事业
1936年,潍北大地到处腥风血雨,共产党人时时处在危机之中。22岁的张秀英,已经与前阙庄村贫苦农民于万瑞结婚成家。为了生计,冬春要外出讨饭。在潍北讨饭期间,地下党组织发现了她,问她敢不敢当个随时可能被杀头的共产党员。当她了解到共产党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斩钉截铁地表示:“只要能翻身得解放,我没有什么可怕的!”
从此以后,张秀英以讨饭为掩护,成了我党的交通员,为当时的潍北党组织传递了大量情报,她的家也成为地下党的联络站。有一次,组织上派她到寿光传递一份重要情报。她巧妙伪装,闯过敌人五道封锁关卡,脚上磨起了血泡,咬牙坚持完成了任务,受到潍北县委的表彰。
前阙庄村是潍北独立营营部驻扎地。每当队伍来了,张秀英便组织妇女儿童站岗放哨、洗衣做饭,像亲人般关爱照顾独立营的战士。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对山东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已经是党支部书记的张秀英挺身而出,发动本村贫苦农民踊跃参军。她亲自找到潍北县委负责人,硬是把自己不满15岁的独子送到了部队。在她的感召下,全村涌现了“男儿争相上战场”的动人场面,不到200户的村就有130多名青壮年走向了前线。1948年春,潍县战役打响,指挥部就在潍北的东常寨村。为了支援前线,张秀英组织全村青壮年组成担架队,家家户户卸门板,冒死到前线救伤员。她还组织妇女们运粮磨面、煮汤烙饼,把食物送到攻城部队。
为民奉献,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多年的乞讨生活使张秀英落下了多种疾病,但她从不向病魔低头,干起工作来总有一股拼命的劲头。
1958年,为了兴修水利多打粮,身为公社副社长的她和两位女干部庄梅英、于芝荣组织了“三英战吕布(埠)”。公社南部有个吕家埠,沟壑纵横,水患无穷,十年就有九年被水淹。为了根治水患,80多人的“治水造田连”开进工地,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削埠填沟,挖渠疏水,奋战一个多月,终于造出了300多亩良田。在“大战吕家埠”的30多个日夜里,张秀英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哨子不离口、铁锨不离手,终于把烂泥滩变成了米粮川。
前阙庄村南有块盆地,土质松软,下雨就会变得泥泞不堪,人称“陷马湖”。1973年冬天,张秀英决心整治这个“老顽疾”。可没干几天,她的老毛病又犯了。大家劝她别干了,可她说:“大伙儿都在这里流大汗,我当书记的怎么能待在家里享清闲?”就这样,她带领全村大干一冬,终于把“陷马湖”改造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丰产田。
前阙庄村周边全是黑黏土,一到雨季,本村的人出不来,外村的人进不去。张秀英上任后,一直把治黏排碱当作头等大事,铺渣修路,失败了一次再一次;挖沟抬田,治涝控碱一遍又一遍。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艰苦奋斗,村里出入的路不再难走,粮棉连年获得大丰收,亩产在当时的昌潍地区屡拔头筹,上交的公粮也由初期的5万斤增加到14万斤。路好走了,村里富了,“光棍村”的名声一去不复返。看到这些喜人的变化,乡亲们由衷地赞叹:“这都是张书记领着我们干出来的。”
清正廉洁,坚守党员本色
1963年,为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需要选派一批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干部充实到农村一线。张秀英当时任公社副社长,她听说以后,毅然决然提出要回村工作。有人不解,说你苦了半辈子,已经捧上了“铁饭碗”,怎么又要回去端那“粗泥碗”?她说:“我逃荒要饭时前阙庄收留了我,我出来了村里还很穷,不摘掉这个穷帽子,就是给我个‘金饭碗’也吃着没滋味啊。”
回村工作后,她当支书开会多、事多,队里补助她工分,她从不让高评多补。有一次麦季做分配方案,队里一次补给她300分。她从县里开会回来追问这事,队长说你家劳力少,你又公事多,这是大伙研究决定的。张秀英坚决不肯,她说:“大家的心意我领了,可该补多少补多少,不能因为我是支书就多补。”有一年春天闹粮荒,党支部的同志们见张秀英东奔西忙,怕她撑不住,就从村机动粮里挤出60斤给她送了过去,张秀英回家发现后又一斤不少地送了回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0多年间,和张秀英一起共事的村、队干部30多人,没有一个多吃多占的,更没有一个因贪腐出事的。老党员们说,跟着张书记,心里踏实、走路稳当,吃得香甜、睡得坦然。
一时不贪并不难,难的是一生守清廉。从1963年到1983年,张秀英先后在任20年,在她交接班时,村集体账面上仅现金就有40多万元,这在当时可是个了不起的数字,加上固定资产4台大小拖拉机、一辆解放牌汽车、各生产队的骡马、配套齐全的农田排灌设备,还有村办企业制鬃厂、钢模厂、砖瓦厂、养猪场等,总估价近千万元。守着巨额集体财产,张秀英两袖清风。她是省、市(地)、县先模人物,来人多、应酬多,可无论谁来,她都在自家待客,从不花公家一分钱。张秀英临终前,家人问还有什么可留的,老人家愧疚地摇了摇头。老人留下的遗物,屋里屋外除了日常生活用的锅碗瓢盆和劳作用的几件农具外,最值钱的也就是一台她随身听的小收音机、一个小饭橱和院子里的两个咸菜瓮了。
张秀英同志虽已离开我们多年,但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战争年代赤胆忠心跟党走,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孺子牛精神;在地位荣誉、物质金钱面前清正廉洁、一尘不染,始终保持共产党员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与天地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