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百件历史大事(十五)
潍坊日报 2024-10-14 07:00:00
潍坊百件历史大事
(1924年—2024年)
74.习近平同志到潍坊视察工作。2008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潍坊市考察工作,先后到诸城、寿光、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中心城区考察,实地了解潍坊市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情况,并就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党的建设等问题进行调研。在潍柴动力、诸城外贸、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寿光洛城农发公司等单位调研时强调,在新的起点上谋划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审视过去、总结经验得失,武装头脑、转变思想观念,分析现实、查找突出问题,规划未来、完善体制机制,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习近平还深入到诸城市龙都街道土墙社区、寿光市孙家集街道办事处三元朱村,看望基层干部群众和党员。他强调,要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与社会以及各项社会事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在加大经济建设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在提升经济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质量的改善;在提高发展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人口素质的增强。特别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改善民生。
75.潍坊港晋升国家一类口岸。1989年5月,潍坊北港正式投入使用。2007年6月,潍坊港森达美港区万吨级码头开工建设,同年11月,经国务院批复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于2009年4月通过国家验收,同年7月,实现对外开放首航,是山东省“十一五”期间实现对外开放的唯一海港口岸。
76.王乐义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以共产党人的忘我精神和钢铁意志带领全村干部群众,于1989年首创“冬暖式”日光蔬菜大棚,不断探索科技兴村、科技富农的道路,并将成功经验传播到了全国各地。2005年12月,中宣部、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确定王乐义为全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典型。2006年1月,中宣部、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组织《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14家中央新闻媒体对王乐义同志的先进事迹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同年2月,王乐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09年9月,王乐义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77.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原名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0年11月经原文化部批准设立,2019年12月被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为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成为首批全国七个之一、山东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区涵盖潍坊市全域,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项、省级9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7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个,“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个。2021年,潍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全国第四个、山东省第一个“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成功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
78.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莫言,原名管谟业,系潍坊高密籍作家。中共党员,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11部,中短篇小说100余部,另有多部剧本、散文集和演讲集。《红高粱》获全国中篇小说奖,《白狗秋千架》获台湾联合文学奖,《檀香刑》获首届鼎钧文学奖、台湾联合报十大好书奖,另获意大利第三十届诺尼诺国际文学奖。2004年获法国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2011年,《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成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中国籍作家。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