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思伯夫妇墓志皆珍品

潍坊晚报 2024-10-14 10:15:30

  

  北魏《贾思伯墓志》拓片。

东魏《刘静怜墓志》原石局部。

  著名农学家贾思勰的籍贯是哪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争议,直到1973年《贾思伯墓志》与《刘静怜墓志》在寿光出土,这一问题终于有了定论。两块墓志具备极高的书法和史料价值,出土50年来,从名不见经传到声名日显,其中过程曲折。

  贾思伯夫妇墓志 字迹清晰广受关注

  北魏大臣贾思伯与弟贾思同墓在寿光,宋代赵明诚撰《金石录》,元代于钦撰《齐乘》以及历代编修的《寿光县志》对此均有记载。民国《寿光县志》:“北魏尚书贾思伯及弟思同墓,在县城西南十里李二庄东北……今双冢犹并列。”

  1973年12月,李二庄村民无意将贾思伯夫妻合葬墓挖毁,出土数十件陶瓷器以及贾思伯和夫人墓志两块。时任寿光县博物馆馆长的贾效孔闻讯赶到时,墓已填平,陶瓷器存放在村委,两块墓志被村民抬走,用作打坯垫石。看着村民提着石杵,用力捶打在土坯上,而土坯的下面就是墓志。贾效孔心急火燎,然劝阻未果,于是请李二庄村大队书记出面,村民才将墓志交出。贾效孔借了一辆地排车,将两块墓志拉回了县文化馆(时博物馆还未从文化馆中分出)。

  《贾思伯墓志》,北魏孝昌元年(525)刻,青石质,志盖盝顶(出土后遗失),无字。墓志高57.2厘米,宽58厘米,厚13厘米。魏碑体,字径1厘米左右。34行,满行33字。最后一行在志石的左侧面。志石右下角断裂,第6、16、17行第一字碰损。第1行第1字“魏”字,仅存“女”字。贾思伯夫人《刘静怜墓志》,东魏武定二年(544)刻,青石质,志盖盝顶,无字。正方形,边长79厘米,厚14.3厘米。魏碑体,字径1.5厘米至2厘米。28行,满行28字。字迹清晰,无漫漶。

  墓志出土后,长时间无人问津。20世纪90年代,贾效孔曾撰文报告出土情况。寿光书法家魏涌汉对《贾思伯墓志》的书法艺术略述梗概。著名考古学家、书法家赖非则在《书法艺术报》撰文,对二墓志书法分别予以简评。近年来,则广受关注。新出版的《北朝墓志精粹》精选北朝墓志七十余种,贾思伯和夫人刘静怜墓志在列,“东魏西魏卷”更以《刘静怜墓志》设计封面。《中国石刻书法精粹(第五辑)》将《刘静怜墓志》以单行本印刷,则是首例。

  贾思伯履历辉煌 德行政绩出类拔萃

  贾思伯(468—525),字士休,齐郡益都县钓台里(今寿光市李二庄村附近)人,《魏书》《北史》均有传。《贾思伯墓志》记载比本传更为详细,可以证史之实、补史之缺。

  他的先祖是甘肃武威冠族。远祖是大名鼎鼎的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十世祖贾诩,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曹魏集团的重要人物。九世祖贾机,为幽州刺史,因避乱东徙,定居“中齐”。父亲贾道曾任齐郡太守。伯父贾元寿官中书侍郎,追赠青州刺史。

  贾思伯21岁出仕,接待南齐使者,任步兵校尉,转中书侍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跟随孝文帝南伐,陪伴左右,参谋军机。孝文帝临终命他执笔记言,代写遗诏。宣武帝时期,又任过荥阳太守,南青州刺史、兖州刺史。孝明帝即位后,官至要职,其中廷尉卿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度支尚书掌管全国财赋;殿中尚书掌管禁军等。后为帝师,为孝明帝讲授《杜氏春秋》。孝昌元年(525)卒于洛阳怀仁里,时年58岁,同年归葬故里。夫人刘静怜,长广(今平度)人,出身“东齐”茂族。生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卒于东魏兴和三年(541),东魏武定二年(544)与贾思伯合葬。

  贾思伯不仅有着辉煌的从政履历,其德行和政绩也是出类拔萃。如,他与弟贾思同曾跟随北海人阴凤学习,因无钱酬报,阴凤便扣下他们的衣物作为抵押。贾思伯任南青州刺史时,赠送阴凤缣百匹,并备车马迎接。阴凤非常惭愧,没有去见贾思伯。贾思伯以德报怨为时人赞赏。又如,贾思伯以持节军司的身份,随任城王拓跋澄围攻钟离,兵败撤退,贾思伯负责断后。拓拔澄认为他是文人,很可能遇难,他竟安全归来。拓拔澄称赞:“仁者必有勇,常谓虚谈,今于军司见之矣!”贾思伯却说自己因为迷路才凑巧脱险,绝不夸能表功,“时论称其长者”。他性格谦和,礼贤下士,路上遇见士人,也要停车下马,以礼相待。

  两块墓志风格有变 刻工精湛为书法瑰宝

  北魏的书法艺术,自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始,正式完成于494年)之后,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流派,成为上承汉魏、两晋,下启盛唐的魏碑体。《贾思伯墓志》书于北魏孝昌元年,正值北魏书法鼎盛时期。魏涌汉曾对其有过细致而恰当的评价:“察其结体之势,大都左偃右仰。与北魏孝明正光三年(522)刊刻的《张猛龙碑》颇多相似,皆平正而势犹飞动,端庄而意若行云。笔画或舒放纵长,或绵密横短,往往欹而能正,化险为夷。用笔则方圆兼出,刚柔相济,与《元晖墓志》同系一脉。这时的魏碑,已经在早期《龙门二十品》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神态中既有诸家造像碑版的方整斩截之趣,又能继承钟、王大家高雅自然的艺术风度。棱角峥嵘的方笔中,时有圆笔揉运其间,刚毅豪放的气势与娴静秀美的笔意相结合,形成独具一格的美姿,可谓气度凝重,神采飞扬。”

  《刘静怜墓志》书于东魏武定二年,比《贾思伯墓志》晚19年,书体风格有很大变化。赖非曾在《书法艺术报》撰文称:“《贾思伯墓志》结字方形,体势侧倚;《刘静怜墓志》结字则呈纵势,且无侧倚之态。北朝真书大约从孝明帝开始,侧倚的体势向平正复归。《肖敷妃王氏志》是较早的例子,《元引志》《曹望憘造像记》《元晫志》《元爽志》等,体势的复归更明显一些。《刘静怜墓志》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它平正的体势、峻厚的笔画正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书风特征。”

  贾思伯“工草隶,善辞赋”,因此《贾思伯墓志》和《刘静怜墓志》也定当出自名家手笔。惜无落款,难以考证。幸文字清晰,几无漫漶,且刻工精湛,实在是北朝墓志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与贾思勰为同族兄弟 墓志为唯一实物旁证

  《贾思伯墓志》的另一重要价值就在于它是考证《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籍贯的关键证据。

  《齐民要术》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业全书,研究《齐民要术》及其作者贾思勰的学说称为“贾学”。然而,关于贾思勰的生平事迹,史书中并没有记载。关于贾思勰的确凿“信史”只有十个字,那就是原书原刻本的卷首作者署名,题为“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撰”。学者据此得知他所处的时代为北魏,曾担任过高阳太守一职。

  清代学者姚振宗在《隋书经籍志考证》中偶发新思,提出“贾思勰和《魏书》有传的贾思伯、贾思同是同族兄弟”。《山东通志》《青州府志》嘉庆《寿光县志》也有同样的观点,但都没有进一步说明其中原因。后世学者钩沉史料,对此说又有所发展。他们据《齐民要术》自注:贾思勰与刘仁之有交情;据《魏书·刘仁之传》:仁之与冯元兴交好;据《魏书·冯元兴传》:元兴与贾思伯曾同时为肃宗朝(516—526)的侍读与侍讲,即“同事”关系。这样一联系,认为贾思勰与贾思伯确实是有关系的,且彼此同时、同姓、又同以“思”命名,因此很可能是同族兄弟辈。

  “贾学”研究的开创人栾调甫则从《齐民要术·序》和各卷的内容中,发现一些资料,根据《齐民要术》屡次提到齐人、齐俗、齐郡,考订贾思勰是北魏时期青州齐郡人。贾思勰与贾思伯、贾思同是同族兄弟,又是齐郡人,那么他最有可能就是北魏青州齐郡益都县人,即今寿光人。《贾思伯墓志》在寿光出土后,这个说法已被多数专家学者所接受。因为《贾思伯墓志》是目前发现的研究贾思勰籍贯的唯一实物旁证。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