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兴寺管延伯造像探秘

潍坊晚报 2024-10-14 10:50:37

  

  北齐管延伯造像记拓片(南立面)。

  国兴寺遗址现状。

  寿光稻田镇田家村东,旧有国兴寺,今仅存者,只有北齐佛座一个,旧志载《明隆庆重修碑记》《清康熙重修碑铭》两篇而已。佛座现存稻田镇田家村(原属管村地)国兴寺遗址。造像记记载,河清元年河间太守管延伯等300余人敬造丈六大佛及二菩萨,并录参与者姓名。

  国兴寺始建年代不详

  佛座埋地下得以保存

  寿光稻田镇田家村东,桂河西岸,旧有国兴寺。今仅存者,只有北齐佛座一个。佛座现存稻田镇田家村(原属管村地)国兴寺遗址,汉白玉石质,正方形,边长160厘米,高27厘米。佛座完整,文字清晰。造像记记载,北齐河清元年(562)河间太守管延伯等300余人敬造丈六大佛及二菩萨,并录参与者姓名。

  佛座南立面与东、西立面有字。南立面造像记为:

  □□河清元年岁次壬/子七月己亥朔二日庚/午,清信仕、佛弟子河/间太守管延伯、管因□/□道俗三百余人等,□/□玄宗,心诚妙理,竞舍/财珍,敬造丈六大像一/躯,并二菩萨,并巳讫竟/。□是重基累炎,事绝经/□,仰愿三宝永隆。上为/皇帝陛下、州郡令长、群/僚、师僧、父母、居家眷属/、一切众生,咸同斯福/。像主河间太守管延伯/、像主管永因……(以下为人名,略)

  旧志载《明隆庆重修碑记》《清康熙重修碑铭》两篇而已,均言国兴寺始建年代不详,只说宋煕宁、元大德、明隆庆、明万历、清康熙重修,并推测始建应在隋唐之际。大概明清时,佛座埋于地下,造像记未曾显露,所以造成谬误。现在,从造像记已知,国兴寺始建时间应不晚于北齐河清元年。至于它的四围,因遗址未经勘探,并不清楚。寺内有何建筑、僧众多少,也无资料可以考证。唯一可以管窥的是仅存资料中提及的佛像,国兴寺之所以远近闻名,也正在于此。

  国兴寺原有一佛两菩萨,为河清元年河间太守管延伯携道俗300余人共同建造。左右二尊为菩萨像,元代时被花马军所毁,佛座也已遗失。中尊主佛高约一丈六尺(5米左右),称丈六佛(丈六为约数,不一定是准确高度),用白石雕成,“如玉缜,如脂凝,螺发轮掌,纤悉毕具”,“远近千里内,曾无其亚”。主佛于20世纪60年代被碎成石子。佛座或因埋于地下,得以保留至今。

  近年,村人在佛座上重塑佛像,并用砖瓮其身,佛像距四周墙壁1米左右,仅容一人,规模与佛像精致程度都不能同日而语。

  造像记透露侨置河间郡及所辖6县

  造像记不仅弄清了国兴寺的始建年代,而且为研究寿光南北朝时期的行政区划提供了重要证据。造像记中的河间,即河间郡,郡治及所辖县原来均在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南朝宋孝武帝时(430—464)侨置于寿光,北魏、北齐沿置(北魏河间侨郡属青州)。据《宋志》,河间郡共辖6侨县,分别是:

  乐城(河间郡疑治乐城),一作洛城。东方村龙兴寺遗址元孟过“重修龙兴寺碑”云:“龙兴寺在县之东南十有五里,旧有石佛一座在焉,上有‘洛城县令李某同妻李氏布施’。考其年代,乃北魏时承明年所造。”遗址在今寿光洛城街道洛城村南。原为汉乐望县故址。

  城平:原治沧州西南。侨县确址无考。

  武垣:原治河北西南。侨县确址无考。

  章武:原属冀州章武国,治河北黄骅西南。侨县“江左立,属广川,孝武大明七年(463)度此(迁河间)”。寿光一带还出土过“武平二年岁次己丑河间章武人刘□妻牟佛德墓”砖志,现藏昌邑市博物馆。武平(570—576)是北齐后主高纬的年号,武平二年为571年。惜无具体出土地点,故确址无考,疑侨置今寿光。

  南皮:“孝武始立,属渤海,孝武大明七年(463)度此(迁河间)。”(《宋书》);《魏书·地形志》“青州南皮”条下有望海台。望海台遗址在今寿光营里镇西黑冢子前村,即汉平望县城。又,今寿光侯镇台后村有南皮台遗址。民国《寿光县志》云:“即刘宋侨南皮县故城,在县城东北四十里。台基甚广阔,高数仞。”南皮台与望海台相近,则南皮侨县在寿光东北无疑。

  阜城:原属渤海郡,治河北阜城东。侨县确址无考。

  国兴寺佛像规格高

  寿光管氏原为望族

  造像记300余人中,管姓占大多数。除河间太守管延伯外,为官者尚有前将军西荆州别驾管景。今天造像所处的寿光稻田镇管村已无管姓。寿光弥河东原有管家庄(1936年尚存),也曾以管姓为主,后弥河泛滥,村庄被淹没,今天管家庄已不存在,剩余三户管姓迁入邻村寺西村(今洛城街道寺西村)。访其长者,均不知来源迁徙。

  山东管氏为齐相管仲之后,田氏代齐过程中,管仲的后人逃亡鲁、楚两国。随着时间推移,管氏分布越来越广,但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管氏一族在齐地一带仍然是最为兴盛的。据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卷七“二十四缓”载,管氏集中的地方,一是北海,一是平原。

  《元和姓纂》所指北海应为北海郡,大约为旧青州府东部莱州府西部之地,寿光管氏包含在范围内。《元和姓纂》在介绍北海管氏名人时,提到管少卿、管宁、管彦三人。

  管少卿,西汉初,为燕令,他始迁居朱虚(今临朐东南),从他之后,“世有名节”,九世后,生管宁。

  管宁(158—241),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人,管少卿九世孙。汉末三国时期著名隐士。其割席断交与锄园得金的故事广为流传。著有《氏姓论》。

  管彦,西晋人,曾为西夷校尉。事迹见《晋书孝友传王裒传》。

  《元和姓纂》所指平原应为平原郡。其地大致在今德州市中部、南部以及惠民县、阳信县一带。提到管统、管辂二人。

  管统(生卒年不详),东汉末年袁谭的部将,任东莱太守。203年,袁谭进攻袁尚失败后,刘询起兵,各城纷纷响应,唯有管统弃妻儿不顾来投奔袁谭,被任命为乐安太守。205年,曹军攻破青州,袁谭兵败,各城都投降了,只有管统在乐安不肯投降。曹操命令王修去斩首管统,王修认为管统是亡国的忠臣,就为管统松了绑,让他去见曹操,曹操赦免了他。

  管辂(210—256),字公明,平原郡平原县(今平原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术士。

  北海、平原都是齐国故地,从两地管氏的发展情况可知汉魏时期,齐地的管氏家族仍是名门望族。管延伯造像包括三尊佛像,主佛为丈六大佛,左右两菩萨尺寸略小,现存主佛底座周长160厘米,佛像与底座全部用白石雕刻,如此的规格在全国也是少见的,在当时绝非一般家族可以完成。由此可以推断,南北朝时期,在今寿光境内,有一支北海管氏仍是当时的名门望族。

  本期图片由张书功提供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