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美风光 | 年画杨家埠

潍坊新闻网 2024-10-17 13:58:53

年画杨家埠

◎王庆德

  我是先见了年画,才知道杨家埠的。

  过年了,爷爷总要在正房里贴几张年画,《年年有鱼》《榴生百子》,还有印着秦琼和尉迟恭的门神,新鲜,喜庆,当然也便宜。那年画边上有杨家埠的字样,幼小的我就知道了杨家埠,知道了那里的人有本事,会刻版,会印画儿。

  幽幽的岁月,不但没有把记忆冲刷了去,斑驳的土墙上,那几幅土里土气的年画,在脑海里却越来越清晰,对杨家埠的仰慕也就与日俱长了。

  杨家埠年画起于明成化,盛于清乾隆,随着清王朝的衰败,清末民初几近停业。中国新生,这年画也就随之振兴了。

  杨家埠的大观园珍藏了年画的精华。走进杨家埠,远远地就望见大观园的门楼。那门楼坐南向北,高高地起了,檐牙高挑,凌空欲飞,汉白玉雕刻的山羊安祥地立在大门两侧。我想,杨家埠人多姓杨,大概是羊谐“杨”音,又寓吉祥之意吧。

  正门两侧,东西两门相对,青砖黑瓦,只是门矮小了一些,没有了磅礴的气势,却平添着幽雅的意境。避开熙熙攘攘的人群,入西门,走进了年画珍藏馆。

  这馆是一座四合大宅,一条甬道隔为东西,是一宅两院的建筑。东院,柳枝柳叶如翠如碧,丝丝缕缕地过墙而来,那古拙的石榴树绽出了嫩红的叶芽,月季蓬勃,像一团团火焰。北面的古风堂,巍巍地立着,那檐和脊隐在了绿里。抱柱联曰:“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李争春千日红。”虽未看见桃李,这春意却已经溢了出来。

  古风堂里自然是古韵幽幽。那神荼郁垒是一个古老的故事,上了年画,刚劲的线条更增加了威武的气势;比干谏纣王,反被剖心,气节可钦,敬为文财神,那祥和的神态里透着公允;关公是人们熟悉的人物,在年画里成了武财神,他那集忠义于一身的气概,叫人不忘诚信;钟馗捉鬼是正直驱逐了邪恶;那福禄寿三星,还有五子登科,千百年来寄寓了人们迎福祈祥的美好愿望。

  与古风堂相对的是留芳轩,橱窗内排着一块块用梨木刻成的年画画版。这里有明清的珍品,也有今人的佳作,那优美的线条,生动的人物,记录着杨家埠年画的发展。即使室内光线蒙蒙,也掩不住它那深沉的气韵。

  与古风堂隔墙并列是赐福堂,“一池浓墨成砚底,九州人家出毫端”的楹联,形象地反映了杨家埠人寄予年画的情怀。赐福堂里,那神话中的金童玉女,变成了天真烂漫的娃娃;那《麒麟送子》《喜报三元》,表现了人们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打渔杀家》《李逵夺鱼》,这戏曲中的人物也活在了画面上;根据《白蛇传》的情节,连缀了五幅年画,一幅一个场景,连续起来,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也许这就是早期的连环画吧。那花鸟画图中有象征君子的梅兰竹菊,还有牡丹与白头翁共幅的《富贵白头》,这类富有象征意义的年画,正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杨家埠的年画在恪守传统中,不断地吸收新鲜的东西,变化着,发展着。这西厢日新轩的年画就是因时而变、革故鼎新的创作。清末慈禧是腐败透顶的,内忧外患,国已不国。杨家埠的年画艺人怀着满腔义愤,创作了《炮打日本国》等年画,刻画了慈禧的丑恶,表达着民族的气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了一批反映新气象的年画,如《和平幸福》《生产互助》;进入20世纪60年代便有了《人人学雷锋》《新铁牛》;那幅《支援四化献力量》的画面上分明地写着“南风吹,麦儿黄,责任田里好景象;张家忙,李家忙,为了四化多打粮”,这便是20世纪80年代反映生产责任制的作品了。这些新画作,保持了年画的风貌,贴近了生活,为老百姓所喜爱,它又是史实的记录,社会的写照。画里有诗,诗中有史,这年画,也可以称为“史画”的。

  走出这偌大的四合院,前面矗立着一面影壁,影壁前是一株硕大的白牡丹。铁杵一样的干,迎风而立;繁茂的枝桠,流淌着绿意;花如雪,纤毫不染,晶莹在碧玉般的叶上。一阵微风,姿态轻盈,香风摇荡。我四顾了,只这一株,清清地立着。这白牡丹,不靠五彩缤纷、姹紫嫣红来招惹人,而是凭了无华的神韵,清高的气节,宁折不弯的操守,也就是内在的美,雄视了它的同类。她纯洁、孤傲、倔强,不问是否有人欣赏,我自生长,我自茁壮,我自开放,我自辉煌。这不也正如杨家埠的年画吗?

  踏着洁净的花径南去,两侧的垂柳、连翘拂衣,丁香、芍药送香。几株明代建村时植的槐树,经了风霜,茁壮在半空。那黄的蒲公英,白的荠菜花,散在绿茵茵的草坪上,简洁质朴,也如一幅年画。

  南门外,那绿杨碧槐里是店铺街。岁月把路上的青石磨亮了,风雨把墙壁浸老了,文化又让店铺丰盈起来。这里有工艺品,有根雕,有泥塑,也有瓷器和陶皿,然而更多的是年画。中国三大家的年画都陈列在这里,各个生着异彩。天津杨柳青,靠京城近了一些,印绘结合,多了一些富贵气;苏州桃花坞在水乡,浸润久了,自然更灵秀了。都是美的,我都喜欢,但在感觉里,还是杨家埠的年画亲切质朴,靠得我更近一些。

  路东端兀立了一株古槐,干已半枯,只有薄薄的一侧,敞胸露怀地斜向了东方,那峥嵘嵯峨里记载着五百年岁月和无数的艰辛,而那繁枝茂叶又告诉我它生命的坚强。看久了,觉得这也是一幅生动的年画,从它身上能读出杨家埠的发展。

  这古槐掩映里是年画作坊——杨家埠画店。

  画店的墙下是一摞摞画版,那娴熟的刀法,疏朗的造型,和谐的构图,四溢着年画艺人的智慧,也凝聚着他们的心血。靠着这画版,一位老师傅面东坐了,对着一方案子,轻轻地放好版子,衬了柔软的垫子,操起锤子,把版子敲了个工稳。又在版子前放了支子,右侧放了盘子,布了颜料,覆上棕子,右手操起把子,在棕子上轻轻地一蘸,就版子上均匀地涂了,左手牵来一张宣纸,平平稳稳地铺在了版子上,放下把子,擎起趟子,在宣纸上轻轻柔柔地一趟,白白的宣纸就成了一幅画,然后套色、敷粉、烘脸,又使这画增色了三分。

  窸窣的纸声里,年画一幅幅靓丽了出来,人物、花卉,素的、艳的,古的、今的,让人大饱眼福。

  走出画店,是幽幽的长廊,长廊两侧疏疏朗朗地绘上了年画。不晒日头,不着雨淋,可以在长廊里边走边赏。还没有看够,不知不觉就出了长廊,走到了村中的大街上。屋舍是整齐的,大门上的年画是多彩的,各展了主人的爱好,也各展了主人的才能。义和店、恒兴店、昌泰店……各色的字号挂在大门的一侧,大大小小,印刷书写,各逞其能,这招牌也是文化。

  正浏览着,拐弯处就见一人拉开架步,是照像。他觉得这门,这招牌,就是一幅画。“喀嚓”,一件艺术品诞生了。我正要请教年画变成了摄影,如何欣赏它的韵味,就见那高高的平台上,一只风筝飘了起来,那上面是一幅年画。

  这年画糊在了竹片上,成了风筝,系上一根线,就飞到天上去。杨家埠就靠了年画风筝飞了起来,正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作者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潍坊市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王庆德

责任编辑:平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