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战乱学校无奈停办
潍坊晚报 2024-10-22 14:16:57
随着日本的入侵,整个山东沦陷,省立十三中也因此夭折。但学校在办学期间,向近600名青年学生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很多学生在这里接受了革命思想,走上革命道路,在建设和保卫祖国的伟大事业中作出了卓越贡献。
王希坚
师生南迁计划落空
学校停办挥泪离别
1937年七七事变后,省立十三中照例招考新生,这一年报考的学生特别多,有700多人,而学校只能录取100人。落榜人数太多,家长们纷纷要求学校增设自费班。为此,刘少青几次向省厅请示,均未获批准,一怒之下,他向何思源提出辞职,后又被留任。经与教职员们反复商讨,最后决定多收一个班,增加新生50名,教员们不收钟点费。
正在这时,鲁西北各校开始奉命南迁,诸城离前线较远,照常上课,同时作好南迁准备,演习行军、野餐,并警惕敌军空袭,挖防空洞,作防空演习。11月间,莱阳省立二乡师、烟台省立八中、掖县(今莱州)省立九中、蓬莱省立八乡师等学校的部分师生南迁途中,路经诸城,到临沂集中。不料他们到达临沂后,因负责南迁的吴兰圃在济南病故,一切无人过问,一部分师生又经过诸城返回家乡,这给省立十三中的师生泼了冷水,南迁的愿望渐渐消失了。
12月下旬,日本侵略军占领黄河北岸,政治形势十分紧张。在此情况下,学校只得暂时停办,教职员工和学生也只得暂时疏散回家。离校时,每个学生带走一套课桌凳,教职员每人发了50元的历年结余,只留下崔季言、崔隆春和诸城人李子方、丁文千看守学校。临别前夕,师生们满怀悲愤,依依不舍,最后挥泪而别。刘少青同教职员姜泽生、秦文郁、程省三、庄肖颜、张著生、张愚谈等乘胶济路最后一次车去济南。后来崔季言、崔隆春也离开了学校。省立第十三中学因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而不幸夭折了。
王东年
共四届学生毕业
十三中为国育才
从开学至1937年12月,学校共招收七届学生,先后共有四届学生毕业,日寇入侵后学校停办,五、六、七级学生均未毕业。
曾在省立十三中任教的绝大部分教职员在新中国成立后,仍从事人民教育事业,孙备五任泰安中学第一任校长,后任曲阜师范大学副院长;姜寿千曾任教师进修学院院长;齐哲、阎仲容任山东师范学院教员;崔季言、庄肖颜、程省三、张纫素、许杰民等均任过中、小学教师。刘少青在济南十八中执教到离休,退休后热心研究花卉栽培。
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省立十三中向近600名青年学生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很多学生经过这座文化桥梁接受了革命思想,在国难当头的年代,毅然走出校门,勇敢地奔赴抗日救国前线,有的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在全国解放后担任了党和国家较高的领导职务,在建设和保卫祖国的伟大事业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当年十三中的学生中许多人都曾在党、政、军中担任过要职,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在不同的岗位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张翼
如王东年任全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张翼获空军少将军衔。王尽美之子王乃征曾任吉林省军区副司令员,徐炜曾任陆军第二十六军政委、济南军区副政委。陈先曾任国家体委副主任,王洛曾任济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孙朴风曾任青岛市委宣传部部长,鲁平曾任胶东日报社社长,宫钧民和王绩长期在教育部工作。
孙朴风晚年写诗,回忆那段令他难忘的岁月:
忆往狂澜半世前,
忉忉怛怛一青年。
忧看华夏烽烟漫,
踏过文桥树正观。
陈先
◎相关链接
王东年参加革命
做地下工作任要职
王东年(1915—1971),又名王镢,字润清,全国科协书记处书记,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人。他自幼天资聪颖,读过私塾,后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十三中。1934年,他考入济南杆石桥高级中学,接触到许多进步思想,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在青年中宣传抗日爱国思想,动员他们奋起抗日。他同本村王乃征、王遇民、王家馨等爱国青年一起组织读书会,阅读进步书刊,研讨国家大事。同年10月,由王乃征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北杏村党支部成立,王东年任组织委员。12月,为组织武装力量抗日,中共北杏支部建立抗日武装。1939年冬,在莒北一带做党的地下工作。
1940年3月任莒南抗日民主政府秘书,同年底任莒南县县长,1943年7月调任莒北县县长。1944年11月,莫正民率部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滨海区警备旅,王东年任政治部主任。1945年4月调任滨北专署专员。1949年2月任南下工作大队队长,9月任江苏省苏州市市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国家统计局办公室主任、处长,外贸部技术合作局副局长、局长,国家科委国际技术合作局局长,全国科技协会书记处书记。1971年在北京病故。
撰稿:孟文杰
图片由孟文杰提供
本期参考资料:《诸城文史资料第五辑》《诸城文史资料第九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