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校严谨课余生活丰富
潍坊晚报 2024-10-22 14:16:58
省立十三中成立以来,学校从上到下认真办学,选用的教材要求较高,治学严谨,成绩优秀。学校对学生管理分工明确,规章制度严格,但对学生的思想控制却并不严。学校注重道德品质教育,开展了丰富的课余活动。
王乃征
学生学业考核严格
数学成绩全省第一
学生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进入省立十三中就读。
学校课程设置有:公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音乐、图画、体育和手工等13科。所选用的教材也要求较高。如英语选用的是开明英语读本,数学选用开明教本,几何选用“三S”几何,语文为自选讲义,其中古典文学占一定比例,近现代的也多是名家作品。
教学方法虽多用满堂灌、注入式,但个别学科也重视实践训练。学校对语文读写能力较重视,除课堂教学外,还指导学生办壁报,进行作文竞赛,使学生们受益匪浅。
学校对学生要求相当严格,有临时考、月考、期考、毕业考等各种考试,考场有舞弊者,试卷得零分。规定平时考试,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课有两门不及格不准升级,毕业考试有一门不及格不准毕业。学生的课外作业必须按时完成,每天都得写日记,周末交级任老师批阅。
初中也是学生们求知欲望旺盛、学习打基础的时期。省立十三中成了王希坚等学生渴求知识的摇篮。学生们在学校期间广泛阅读,无论是鲁迅的著作如《三闲集》《二心集》,还是郭沫若、茅盾、郁达夫等人的文学作品,或者是一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万有文库》,学生们都争相阅读。也有学生对哲学、社会学方面如普列汉诺夫的《史的一元论》和波格达诺夫的社会发展史,数学方面尺规作图问题和伽罗华的群论等废寝忘食地钻研过,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各方面充满了兴趣。
由于学校制度严,抓得紧,教学质量高,加上学生们求知若渴,所以省立十三中的学生成绩都比较好,学校很快闻名遐迩。1934年,第一届学生毕业时参加全省初级中学毕业会考,取得了好成绩,其中数学成绩平均80多分,全省第一。二班学生王希坚各科平均成绩85分,是全省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受到省教育厅的通报表扬。
学生管理分工明确
注重道德品质教育
省立十三中在对学生的管理上也有明确分工:教务处管课内,训育处管课外,各级部设有级任教师负责学生的操行评定,童子军教练员和女生指导员则分别管童子军训练和女生工作。
省立十三中坚持从严治学,无论作息、考勤等方面都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学校每天早晨举行集体升旗仪式,然后跑步20分钟,傍晚降旗,晚上自习2小时,晚9时熄灯;每周一举行纪念周活动,唱国歌,背诵总理(孙中山)遗嘱,聆听校长讲话;每周六下午大扫除。这些都是固定的。学生每天下午降旗前不准离校,其他时间离校需请假,并在传达室挂上名牌。就是周日,也规定上午8时出,下午5时回校。平时随便出校门要记大过。出勤情况一周一公布,旷课时间占三分之一以上者除名。
学校格外注意对女生的教育和管理。女生宿舍院墙上插着尖玻璃,男生未经学校许可,不能随意进入。女生指导员全面指导女生的学习、纪律和日常生活。第一任指导员是许杰民,她中等身材,微圆的面庞,戴眼镜,留短发,端庄大方,很有精神。她和女学生住一个宿舍院,按时带领学生大扫除,经常检查指导学生搞好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许杰民生活朴素,对学生态度和蔼,关心备至,工作认真负责,常教育学生要好好学习,遵守纪律,按时作息,晚自习时多半都到宿舍指导帮助学生学习,她的好习惯、好作风,对学生的影响很深。
省立十三中的校风一直良好,学生中轻易没有打架斗殴的,也没有严重违犯校规的。男女同学之间互相尊重有礼;老师爱学生,学生敬老师。
王乃征在二级二班,其父王尽美生前的革命战友王翔千曾到学校找到王乃征和自己的子女王希坚、王绩、王平权等共同谈论共产党的往事。这些情况,个别要好的同学是知道的,甚至老师也有所闻,但并没有引起风波。可见校方对学生的思想控制并不很严。
学校注意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各级学生都有公民课(相当于现在的政治课),讲三民主义,讲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讲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发现不良倾向随时纠正。每学期结束,都由级任教师对每个学生做出操行评定,并开展“三优”(学业、操行、体育)和“两优”(学业、操行)评选活动,评选出的学生颁发奖状,全校表扬。
学校组织课外活动
陶冶情操培养素质
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学校里有很像样的军乐队和雅乐队,由教员张愚谈创办。他将爱好音乐的学生组织起来,分门别类传授演奏技巧,并与音乐教员庄肖颜一起购买添置了铜鼓、管号和京胡、二胡、笛子等乐器,经常举行演奏会。每年春季旅游,军乐队为前导,很有气派。杨子荣(外号小钢炮)的管号,声音宏亮,一般号手比不了。
一些文娱骨干还组织了话剧团,利用课余时间排演文娱节目。学校经常为师生举办画展,第一级有两名学生油画画得很好,来参观的校外名流均赞不绝口。
学校每两周利用一个星期天,集体组织郊游或越野赛跑。这些活动对学生开扩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培养集体精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部分学生还在教师的启发下成立了“诗社”。如“春帆诗社”是受国文教师王英超影响组织起来的。王英超上课时,讲“普罗”文学(即大众文学)。他讲鲁迅,曾在黑板上写过“出了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不禁彷徨而呐喊了”。当学生们向王英超请教写诗时,他要学生们到在建教室的工地上,去听工人喊的劳动号子,他说那里面有诗。诗社最初由张维桢、郑希成和孙朴风三人组成,共议名为“春帆”,后来王国栋也参加了。学生们写的都是自由体诗,做了个小盒,把写的诗放在里边,供本组人阅读切磋。
◎相关链接
王希坚加入共产党
成为著名作家诗人
王希坚(1918—1995),诸城人。中共党员。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游击队。历任57军独立旅政治部宣传科长,中共海陵县委宣传科长、宣传部副部长,山东省农会宣传部长,《山东群众》《群众文艺》主编。新中国成立后,任新华书店山东总分店编辑部副主任,山东省文联编创部长、副主席,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诗集《翻身民歌》《远方集》,短篇小说集《陈老石入社》《前沿阵地》,中长篇小说《地覆天翻记》《变工组》《迎春曲》《雨过天晴》等。
撰稿:孟文杰
图片由孟文杰提供
本期参考资料:《诸城文史资料第五辑》《诸城文史资料第九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