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农科院“十大品种与十大技术”工作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2024-10-25 17:46:00

  10月25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潍坊市农科院“十大品种与十大技术”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袁柳天  市农科院院长

  付春市  农科院副院长

  魏秀华  市农科院科研处主任

  于海涛  市农科院小麦所负责人

  “十四五”以来,市农科院选育的小麦、玉米、花生、豆类、蔬菜、果树、园林等领域的26个品种通过国审、省审、植物新品种权审定或获得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数量位居全省地市级农科院前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6项;22项地方标准获批发布实施;研发的5个品种、6项技术入选潍坊市主要粮油作物主推品种和农业主推技术,2项技术入选山东省主推技术。2023、2024年连续两年被授予“山东省科技兴农奖”先进集体。

  围绕新优品种和绿色增产、节本增效、生态环保、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技术,遴选了“十大品种、十大技术”:

  十大品种

  玉米:潍玉8号

  该玉米品种株型紧凑,抗瘤黑粉病,中抗小斑病、穗腐病、茎腐病、粗缩病。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5.7kg,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8%。2023年参加国家体系德州试验站品种展示,产量达到905.9kg/亩。

  小麦:潍麦13

  2023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高产抗倒伏,具有较好的抗寒性。2021-2022年参加高产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7.2 kg,比对照‘济麦22’增产5.4%。目前该品种通过国家小麦品种生产试验。2022年,‘潍麦13’在潍坊高密市测产801.57 kg/亩。

  花生:潍花20号

  2019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该品种为‘潍花8号’的改良品种,继承了‘潍花8号’结果集中、出米率高、抗病抗逆性强、稳产性好的优点,改良了‘潍花8号’果壳易碎的缺点,适于机械化收获,商品性和丰产性均优于‘潍花8号’。

  花生:潍花22号

  2019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抗旱、耐涝性强;油酸含量77.2%,为高油酸大花生品种,产量高,品质好。今年,在不良气候情况下,该品种10亩高产创建田经省级专家组实收测产,亩产荚果670.5公斤。

  大豆:潍豆20

  2022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高油、高抗病、耐盐、耐荫。蛋白质含量38.9%,脂肪21.5%,属高油型品种。202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30.9公斤,比对照‘菏豆12’增产8.8%。

  大豆:潍豆1897

  2018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耐盐、优质。蛋白质含量42.8%,脂肪20.6%,属双高品种。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17.9公斤,比对照‘菏豆12’增产9.9%。

  中熟桃:夏丹

  2012 年通过山东省品种审定。平均单果重305g;果面鲜红色或深红色,果肉白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3%,耐贮运。在潍坊地区7月中下旬成熟,自然坐果率高,连续丰产性强。

  欧丁香:丽妃

  花复色,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相对于其他引进欧丁香品种表现出较强的耐热性,解决了引进品种夏季高温叶缘干枯、落叶、生长衰弱、甚至死亡的现象,是替代进口品种的理想选择。

  春白菜:潍春白3号

  2016年通过山东省品种审定,2018年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潍坊地区3月下旬育苗移栽,生长期68d,平均单球重1.9kg;耐抽薹;球叶维生素C含量33.6mg/100g鲜重,球叶品质好,商品性佳。

  潍县萝卜:潍萝卜16

  该品种是利用不育系三系配套育成的潍县萝卜杂交新品种。萝卜肉质根长20~30 cm,直径4.5~6.5 cm,单株重0.75 kg左右,肉质根入土部分小,瓤色翠绿,辣味较轻,抗病高产,适于生食,田间成品率比常规潍县萝卜品种提高了15%,可达80%以上。

  十大技术

  高油酸花生栽培技术

  该技术于2023年获批发布潍坊市地方标准。比常规栽培技术平均亩增产荚果80kg左右,种植成本减少30元左右;可有效保障高油酸花生的纯度,保证高油酸花生及其制品的油酸含量。该技术在潍坊及周边地区已累计推广300余万亩。

  玉米绿色高效稳产技术

  该技术集成了推茬清垄密植精播、测墒精准灌溉和合理施肥、生物化学种衣剂二次包衣、机械化收获减损等技术,与常规技术相比,实现亩增收玉米32公斤,节本96元/亩。

  园林苗木高效扦插繁育技术

  该技术创新发明扦插设施、生根制剂、扦插方法,集成构建高效扦插育苗技术体系,扦插成活率提高25%以上;且成本低,易操作,适用性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突出。

  桃绿色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该技术选用熟期配套的桃优异品种,配套无性系抗性砧木育苗、高光效树形+长枝修剪、“两减一增”绿色提质增效等技术,可提高优质果率20%,亩节约成本1000元以上,药肥双减成效显著。

  生姜主要病虫害减施增效防控技术

  该技术运用农业措施、物理措施、化学防治以及选用微生物制剂集成生姜主要病虫害减施增效综合防控技术,该技术实施后,生姜病虫害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提升生姜品质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茄果类蔬菜贴接嫁接集约化育苗技术

  该技术于2019年和2024年被推选为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操作简便,嫁接成活率好,壮苗率高,比传统劈接嫁接效率提高25%以上,每株幼苗可节省育苗成本10%以上,目前已在山东省茄果类育苗生产中广泛应用。

  盐碱地综合改良利用技术

  该技术通过深翻洗盐、地下排碱、秸秆层阻断、施用有机肥、调理剂及生物质还田等多种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地肥力。能有效提高盐碱地的农业产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粮食产量,促进盐碱地农业持续发展。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该技术通过土壤监测,分析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养分状况,科学制定施肥方案。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和土壤肥力,合理控制施肥量和时间,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和品质,为绿色循环农业和粮食安全提供科学支撑。

  小麦茎基腐病综合防控技术

  该技术集成了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控技术相结合的“两控一晚+一拌一喷”的小麦茎基腐病关键防控技术,可有效降低田间小麦茎基腐病发病率、病情指数和枯白穗率。

  秋延迟潍县萝卜与早春西瓜高效轮茬种植技术

  该技术采用多层膜保温、田间精细化管理、分批收获等技术,可将潍县萝卜田间采收期延迟至12月,辣味明显降低,甜脆度增加;西瓜可提早到4月收获上市,糖度增加1-2度。该技术模式已在潍坊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市农科始终聚焦优良品种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截至目前,选育的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5亿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320亿元,研发的先进适用技术具备良好的经济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集成熟化、示范展示、推广应用,切实发挥了在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和区域农业转型升级的突出带动作用。


 

  齐鲁晚报记者:新品种、新技术只有落实到田间地头,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在品种技术推广上,市农科院具体采取了什么措施?

  魏秀华答:市农科院始终聚焦科研科创、农技推广主责主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真正让农业技术成果走出实验室、“种”在大地上。一是强化合作。加强院企合作,瞄准企业需求,在粮油、果蔬、花卉等领域进行系统集成研究,使科研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为企业发展提供新品种、新技术。做好对口协作,聚焦重庆、新疆等协作地区引种需求,积极推介市农科院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促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二是精准服务。结合农忙、自然灾害、突发应急等关键时节,联合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单位,组织开展“春耕备播”“三秋指导”等科技服务活动,推广新技术,实现精准化服务。三是聚焦全产业链。围绕粮油、果蔬等领域标准体系建设,重点在绿色增产、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等方面进行系统集成研究,通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标准的建立和实施,把先进的技术推广到企业、农户。四是创新模式。创新实施了“1个研究所+1个农业产业优势乡镇+1个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的“三个一”服务模式,以地方优势产业全产业链为主线,推广高新科技成果,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目前已建立10处试验示范基地,引领带动作用明显。五是丰富形式。通过派出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创新创业共同体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技下乡,形成专家入村入企推广指导生产常态化机制,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通过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观摩会,培养带动一批高素质现代化农民,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进村入户。下步,市农科院将加力畅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支撑水平,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贡献力量。

  中国山东网记者:小麦是我市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请问一下市农科院选育的新小麦品种和市面上已有的品种相比,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于海涛答:市农科院选育的潍麦系列小麦品种与市面上已有的品种相比,具有显著的独特优势。一是适应性强。潍麦系列品种是针对潍坊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进行培育的,表现出优异的抗寒性、抗病性和丰产性,能够更好地适应潍坊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并且,在更大范围内都能表现出良好的生长性能,比如‘潍麦15’,它在2024年第七届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种地展博览会上被评为专家推荐品种。二是在高产稳产方面表现突出。比如‘潍麦12’,在国家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597.5公斤,较‘济麦22’增产5.7%。‘潍麦16’在2024年潍坊市小麦高产竞赛中以892.52公斤/亩的实打测产成绩获得第一,创造潍坊市小麦高产新纪录。三是具有较强的抗倒伏和抗病能力。我们通过对株型和茎秆结构的优化,提升了小麦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的抗倒伏性。以‘潍麦13’为例,株高低于70厘米,茎秆坚硬且有弹性,根系发达,重心较低,抗倒伏能力显著增强。在抗病性方面,潍麦系列小麦对常见病害如白粉病、叶锈病、黄花叶病毒病等具备较好的抗性,能够有效降低病害对小麦的影响,减少农药使用,提升小麦品质和安全性,我们选育的‘潍麦15’便是一个高抗白粉病的典型代表。

  潍坊日报记者:市农科院培育了这么多优良品种和技术,离不开人才支撑,请问市农科院是如何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

  付春答:感谢您对我院科技创新工作的关注。为更快更好培育优良品种和适用技术,市农科院部署推进了一系列科技发展和改革举措,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育。聘请首席专家作为学科带头人,帮助科研团队在特色学科建设、引领技术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提升团队的整体实力和创新水平。加强领军人才培育,积极推荐院内专家参加高层次人才申报工作,以高层次人才带动全院科创事业发展。二是做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健全完善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机制,通过建立双导师制、推进“金翅膀行动”科技助农青年科研人员勇当先锋活动、设立院自选课题等方式,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唱主角,提升青年科研人员种业创新、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能力。三是完善科研科创管理机制。在职称评审、岗位晋级和绩效考核等方面,突出能力、实绩、价值、贡献的评价导向,打破“论资排辈”,营造人才培养、晋升的良好环境。持续优化科研项目管理,简化课题申报、报销、结项等事项流程,完善以研为本的科研组织体系,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科研自主权和资源调配权,充分释放人才价值。四是健全项目平台支撑。拓宽项目申报途径,围绕地方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鼓励学科团队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申报项目平台。今年以来,新争取项目平台16个。充分发挥创新平台载体作用,以平台支撑人才提升和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五是强化成果转化激励。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办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和对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在职称评聘中,设置相应的成果转化条款,注重评价成果质量和对产业经济发展的贡献。通过完善激励机制,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今年以来,累计转移转化新品种(系)、新技术等成果13项。六是倡树文化活院理念。积极开展志愿服务、“金翅膀行动”科技助农等活动,不断丰富载体,拓展科创科普阵地。弘扬先进典型精神,推出一批如“大豆妈妈”、种业创新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模范和先进事迹,传递农科院声音,讲好农科院故事,以文化人,激发活力。下一步,我们将努力搭建创新平台、优化创新机制,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科研创新生态,培育更多新品种、新技术,谢谢!

责任编辑:李娜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