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次受挫苦思方向
潍坊晚报 2024-10-28 17:15:40
1938年10月,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右二)、政委霍士廉(左三)与八支队副司令员韩明柱(左一)等合影。
清河区为开辟根据地选拔的62名干部在送训途中被国民党顽固派屠杀;由黑铁山武装起义队伍改编的三支队被日伪军挤压在胶济路西部沿线损失惨重,司令员马耀南也牺牲了。支队士气颓丧,指战员陷入何去何从的迷茫之中。
惊闻太河惨案
抱病指挥战斗
进入1939年,平原上的国民党顽军与日寇往来频繁,制造反共摩擦。主要代表人物是寿光的张景月和淄河上游的秦启荣、王尚志。清河地区武装斗争相继进入历史至暗时刻。
日寇为确保胶济铁路线安全,增设大量密集的据点,并出兵3000余人扫荡铁路以北,清河区所有县城均被日寇占领。3月,清河军区选派的62名排、连、营、团四级优秀干部,连同护送连队共计300多人,到八路军山东省总部干校受训。不料30日上午途经太河镇时,遭到顽固派秦启荣、王尚志所部伏击,除尖刀班奋力突出,大部遇难。
杨国夫是4月2日上午惊悉噩耗的,当时他正与霍士廉政委在益都北部马兰、段村、朱良一带创建新区,接到交通员送的情报一看,脸色骤变,跌坐在地。情报还简单记述了秦启荣、王尚志对我被俘人员进行了残酷迫害。负责护送的营长吕乙亭中弹牺牲;带队的鲍辉是他们一起从延安来的战友,在三支队任职政治部主任,两条腿被打断后,被推到悬崖下用石头砸死。
马耀南、霍士廉、杨国夫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表示统一战线中,不能对顽固派有任何幻想。这是血的教训。会议决议:请示山东纵队,集中三支队主力,为死难烈士报仇。
山东分局、山东纵队在沂水王庄召开主要负责人会议,部署讨伐秦启荣、王尚志。决定动用三个支队投入战斗,四支队由南向北,刚由八支队改编的一支队由东向西,担任主攻的是报仇心切的第三支队。
部署后,张经武、郭洪涛、黎玉连夜赶到博山夏庄坐镇指挥。这关口,杨国夫突然患病,一连几天汤水不进,他躺在担架上也要随军前进,指挥作战。
4月4日晚,三支队战斗打响,指战员义愤填膺,猛攻顽匪。山野到处回响着气壮山河的报仇口号。
4月7日,三支队主力攻入太河镇,连克镇东面秦启荣的海山、上房、吴王崮据点,截击了大量溃散逃窜之敌。紧接着,三支队特务团向益都方向追击,十团向临朐方向追击……幸运的是,在峨庄救出一些被捕的同志。他们全部身负重伤,几天来水米未进,生命垂危,见了眼前的亲人,热泪满面。杨国夫身体仍然不行,委托秘书崔醒农快送他们去医院,返身率队伍继续追歼逃敌,进击到临朐暖水河一带。
西进受困被敌冲散 民众掩护方得脱险
讨顽战役赶跑秦启荣,夺回了淄河流域,益都、临朐、博山大片土地解放。山东分局、山东纵队指示三支队乘胜追击,西去章丘、齐东活动,打通与冀鲁边区的联系。为此,分局还特地调来曾任山东省委秘书长,现任鲁东南特委书记的景晓村任清河区特委书记,同时带来一批担任组织、财务、青年、妇女等项工作的干部。
5月下旬,杨国夫和景晓村带部队离开潍地西进长山,与马耀南会合,并传达了分局指示,然后一同西进。不料,分局指定的这一带,南面是胶济铁路与明水据点,西面是战略重镇济南,敌人控制严密。三支队行踪很快暴露,被大量敌人尾随,相当凶险。几个负责人认为,预定的由章丘、齐东向北打通冀鲁边区的目标难以实现,只能暂缓北进,分散突围,回师东归。
支队的突围行动被觉察,敌人迅速追击合围过来。杨国夫与马耀南、景晓村、李人凤被敌人的汽车冲散。杨国夫所部损失惨重,只带出了100多人。换了便衣,藏了枪支,分散于百姓家中。
敌人得知八路藏在村中,就把所有人一起赶到村里的打麦场,让老百姓领人。乡亲们就把战士认作自己的亲人,有的小弟弟、小妹妹认大哥,有的大嫂认丈夫,把战士一一领回家。日寇折腾了七八天,一无所获,只得撤回。
带队突围赶赴临淄 受敌制约急需指点
虎口脱险后,杨国夫与被打散的景晓村首先会面。两人决定,杨国夫就地收拢队伍,景晓村去临淄寻找东撤的十团。
杨国夫带着一部分被打散的人员进入长山山区时,在八区由家河滩与马耀南重逢。劫后余生,大家感慨万千,就地在山区休整。
7月中旬,从临淄传来消息,景晓村已找到李人凤,十团未受大的损失。马耀南、杨国夫决定停止休整,与他们会合,于是率残队急速赶赴临淄。
7月12日,行进到桓台牛王庄过夜,由于当地汉奸地主告密,三支队被敌人包围。杨国夫断后,掩护马耀南突围。马耀南撤出牛王庄后,发现东南1公里远的大寨村没有枪声,带着警卫员直奔过去,结果遭到日寇机枪伏击,献出了生命,年仅37岁。
杨国夫带领小分队在牛王庄顽强阻击敌人,日伪军一面正面攻击,一面从左侧迂回。他命令小分队,放敌人进村,近战歼敌。他们迅速占领东西大街几个小院,组织起交叉火力网。日寇看到我军后撤,顺着大街大摇大摆进入了伏击圈,枪声、手榴弹爆炸声中,七八个日寇应声倒地。小分队趁机撤出战斗。
杨国夫带队突围后,赶到临淄找到景晓村、李人凤。听说马耀南牺牲,大家无比沉痛,接着在临淄北部大夫店召开紧急干部会议,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应变措施。一致认为,自往西发展后打的都是憋屈仗,如继续再置主力于胶济铁路敌据点之间苦斗,老本也会拼光。
杨国夫其实很早就想过这个问题,认为骑在胶济铁路上,只会受到挤压,解决不了发展战略空间。
但究竟朝哪里发展,他又说不好。大家缺乏平原抗战经验,对预留的山区还舍不得。诸多问题都始料未及,三支队首次从铁路以北跨越胶济线时,沿线据点还少,得以顺利进驻休整。随着日寇对胶济铁路的严密防范,三支队的空间反而因此受到严重压缩与制约。此时此刻,杨国夫迫切渴望得到上级首长的正确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