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潍坊市海洋渔业科技合作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2024-11-01 18:20:00
11月1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海洋渔业科技合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李庆华 市海渔局党组书记、局长
赵祥永 市海渔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英华 市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
潍坊市全力实施主攻“海洋经济”战场行动,2023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596.8亿元,占GDP 比重达到21%;全市渔业总产量51.91万吨,产值118.6亿元,同比增长3.95% 和4.3%,现代海洋渔业成为我市的优势产业集群之一。今年以来,预计上半年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796.82亿元、同比增长7.8%。
一、加强海洋渔业科技创新赋能
全市建成省级以上科创平台43家、高新技术企业155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97家。建设了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海洋体系超高速科研平台—超高速高压水动力平台,并列入崂山实验室核心公共平台,转化重大科技成果8项,联合共建项目6项。建成了莱州湾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研究站,并升级为自然资源部部级台站,是全国唯一以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为研究方向的部级科研机构。与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所、中国海洋大学、及中国工程院唐启升院士、包振民院士等开展战略合作,共建唐启升院士工作站,成功争取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应用牵引基地,联合中国海洋大学等共建的山东昌邑对虾科技小院获批全市首个水产类国家级科技小院,成立渔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滩涂贝类产业技术联盟和对虾产业联盟,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中华农业科技奖、省科技进步奖等多个省部级奖项,持续提升渔业创新力和竞争力。
二、聚力打造蓝色良种“高地”
开展协同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联合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及全国5家水产头部企业,建设邦普种业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建成国内水产领域首家联合育种研发平台,突破凡纳滨对虾育种“卡脖子”技术。与国外苗种相比,自主培育的种虾成本降低50%,生长速度提高15%,直接带动下游养殖业年产值增加约30亿元。培育领军企业,夯实海洋种业基础。不断推进种质资源保护、种业基地建设,聚力打造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现代种业企业。已建成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处、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2家、国家级良种场1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6家。成功选育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等一批农业农村部认定新品种,为我市实现高水平种业自立自强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育繁推”一体发展,构建现代种业体系。完善“育种、扩繁、推广”三位一体的海洋良种产业体系,推动实验室成果走向市场、形成效益。培育规模化苗种繁育基地18家,育苗水体12万立方米,年繁育各类苗种400亿单位,水产原良种覆盖率均达到60%以上;培育出3个具有中国“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凡纳滨对虾种虾新品系,年构建家系400个以上;建成全国最大的贝类育苗标粗基地,有力提升了潍坊渔业产业发展“话语权”。
三、加快绿色健康养殖发展
以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创新打造了一批成熟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良种良法和示范样板,加快渔业绿色健康发展。争创全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骨干基地5处,推广渔业绿色健康养殖模式6项,依托海大北方现代养殖示范园、恒兴万亩智慧渔业产业园,创新发展“智慧耕海”,循环利用节约用水量达80%以上,打造了循环水利用、智能化管理、多层级立体养殖融合发展的“潍坊模式”。同时,推动产业由单一向多元融合转变,培育壮大水产品加工重点企业20家,创建潍坊寿光林海、洰淀湖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处,老河口滩涂贝类观光园等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4处、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2处,打造了“渔夫垂钓”“赶海节”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休闲渔业知名品牌,努力打造渔业经济发展新业态新亮点。
四、加快推进重点科技项目建设
“十四五”以来,潍柴重机“智能环保大功率船舶双燃料发动机研制”、康跃科技“船用涡轮增压器研制”等6个海洋领域项目获批省重点研发计划,获上级扶持资金5965万元;水动力平台项目获省大科学装置预研等支持资金5000万元,目前累计投入超过6亿元。实施海洋牧场建设、良种提升工程、养殖尾水治理及智慧渔业园区建设等30余个渔业项目,累计投入财政资金约2.5亿元。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潍柴重机“大功率中速船用发动机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等36项科技成果获市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市级科技进步奖32项。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1处,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处,潍坊寿光盐碱地生态立体综合养殖模式作为典型案例获农业农村部推广。
齐鲁晚报记者:刚刚介绍中提到正在开展渔业“三新”行动,能否介绍一下行动的目标和具体内容?
赵祥永答:为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虾、贝、鱼三个百亿级全产业链工程的决策部署,加快推动全市渔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在全市开展了渔业“三新”行动,即“新渔人”培育行动、“新渔技”提升行动和“新渔品”塑造行动。总体目标是:做大做强我市渔业板块,推动渔业向集约化、智能化、品牌化、现代化转型升级。至2026年底,培育复合型渔业人才50人、领军企业20家;建设现代化新型渔业园区10处、示范基地10处;打造渔业养殖新品种10个、新品牌10个;力争渔业产值达到140亿元。重点开展6项工作:一是加快科技平台建设。加强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黄海水产研究所的深度合作,引进、创建各类渔业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完善技术服务体系,重点解决渔业发展中关键技术难题,促进潍坊渔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开展现代“新渔人”高端培育。按照“企业‘点菜’定题目、政府‘买单’送培训”的思路,开发适合我市渔业发展需求的精品课程,开展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全力打造一支有创新精神、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新渔人”。三是创新生态养殖技术和模式。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创新发展环保型高效水处理技术、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等,逐步实现高密度智能化养殖、养殖用水循环使用达到零排放目标。四是丰富水产养殖新品种。发挥我市沿海地下卤水资源、潍坊临朐冷水资源优势,引进和推广“鳎优1号” “多宝2号”“水科1号”等一批优良新品种,加强与黄海水产研究所、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等有关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新品种养殖技术的培训及指导,构建渔业养殖品种“多点开花”的发展新格局。五是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依托渤海水产城、寒亭食品产业园、中凯冷链物流园建设现代智慧冷链物流产业园,大力开发高附加值深加工水产品和海洋生物制品,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加快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六是塑造渔业新品牌。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建立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开展水产品商标注册、地理标志、品牌创建、品牌宣传推介和市场营销,提高我市水产品知名度,提升渔业产业附加值。
山东商报记者:请介绍一下在保障渔业“三新”行动实施方面有哪些措施?
赵祥永答:为确保渔业“三新”取得预期效果,我们重点强化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海渔局和各县市区渔业主管部门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把打造渔业“三新”品牌作为重点工作,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建立工作推进长效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分解目标任务,抓好跟踪督导,强化责任考核,确保任务落到实处。二是强化科技支撑。深化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等重点科研机构深度合作,积极对接企业发展需求,不断释放科技创新动能,加快构建支撑有力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创新整体效能,实现产业、科研的有效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三是强化资金保障。整合现有渔业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打造渔业“三新”品牌能够持续顺利实施。积极推进渔业金融领域创新,拓宽融资渠道,深化多方合作,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渔业“三新”品牌建设。四是强化宣传引导。依托全国海洋日、放鱼节等活动,加强渔业“三新”品牌的解读和宣传,主动加强与媒体沟通合作,及时总结推广各县市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营造全社会广泛关注和支持的良好氛围。扩大宣传覆盖面。
中国山东网记者:请介绍一下我市在海洋科技创新领域开展的工作有哪些?
王英华答: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市在海洋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是围绕“争创联助”四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是争支持,高位推动助力海洋产业发展。争取省海洋局全体处室主要负责人来潍调研,确定支持潍坊海洋发展12个重点事项,领域涵盖科技创新、要素保障等,这是全省首次。争取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山东主场活动在我市成功举办,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争取10家企业平台入选省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家企业平台入选省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二是创品牌,多措并举深化校企融合发展。促成市政府与中国海洋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共建山东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中国海洋大学潍坊美丽海湾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并就19项具体事项开展联合攻关。东方钢管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合作研发的“海洋构筑物耐久性设计与长寿命运维关键技术”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是联院所,链接资源加强多领域合作。与崂山实验室等60余家科研院所、涉海企业建立紧密型联系,与中国海洋大学共同打造的山东昌邑对虾科技小院,入围第二批国家级水产类“科技小院”,为全市第一家。邀请香港理工大学来潍参访,深化卤水资源、未来食品、功能性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合作,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四是助企业,急企所需突破发展瓶颈。用足用好惠企惠渔产业扶持政策,落实省级以上资金1.18亿元,扶持恒兴智慧渔业示范平台等19个现代渔业重点项目。邀请中集来福士海洋科技集团来潍与潍柴、豪迈等16家企业集中对接,达成产品配套意向8个和三文鱼育苗等项目2个,为我市海洋产业进军高端领域奠定坚实基础。先后赴50余家涉海企业开展现场调研,了解企业存在困难,全力帮助企业对接海洋领域优势资源,助力企业积蓄动能、培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