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履职为民的答卷——市人大常委会履职工作纪实

潍坊日报 2024-11-04 06:29:19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一步一脚印,不负一韶华。伴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年来的不断巩固与发展,潍坊市人大常委会也走过了四十年辉煌历程。

  沿着时间的轨迹,翻开履职日志,累计听取审议专项报告650多项,开展调查、视察等监督活动1630多次,出台地方性法规25件,作出决议决定580多个,依法任免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620余人次……一组组详实数据,一件件民生实事,满满记录的是常委会为建设更好潍坊注入人大力量的点点滴滴,展现的是常委会履职为民的使命担当。

  砥砺前行,未来可期。市人大常委会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和潍坊市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为契机,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坚持依法履职、全面履职、精准履职,努力推动全市人大工作开创新局面。全国《人大工作研究》《联络动态》连续三次刊发我市人大做法,今年10月,潍坊在省人大常委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座谈会上作为两个市之一,作了大会交流发言。

 

强化思想引领

把牢方向定准位

 

  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保证党领导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国家的显著优势”。

  市人大常委会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举行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0次、研学篇目190余篇,活化学习方式,编辑推送“每日学习推荐”270多期,引导党员干部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围绕庆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周年,通过出版《潍坊人大志》、召开庆祝座谈会、举办“我与人大共成长”征文和“人民至上·履职为民”演讲比赛活动等,强化宣传教育,坚定制度自信。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出台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八提倡八严禁”规定,切实把党的纪律转化为行动自觉。

  把牢方向,方能行稳致远。市人大常委会主动向市委请示报告重大事项11次,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62人次,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人大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聚焦市委决策部署,谋划确定全年34项常委会会议议题和76项重点任务,召开党组会议11次,加快推进落实,始终做到与市委同向发力。

 

加强地方立法

护航发展促善治

 

  作为“世界风筝都”,风筝已成为潍坊最具代表性、最有价值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名片。

  如何通过立法推动风筝文化产业“破茧出圈”“筝筝日上”,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出台《潍坊市风筝文化产业促进条例》。这是全国首件关于风筝的地方性法规,已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潍坊开启了法治护航风筝产业发展的新征程。

  法因时而立,法因时而进。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发挥立法主导作用,扎实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聚焦创新提升“三个模式”,制定禁用限用剧毒高毒农药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紧扣落实市委“一号改革工程”,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从制度层面助推深化改革;既搞“大块头”又搞“小快灵”,制定志愿服务、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等规定……累计出台的25件法规,正是市人大常委会以法治引领和保障更好潍坊建设的真实写照。

  民意是高质量立法的源头活水。设立省、市级基层立法联系点14个,实现县市区全覆盖;法规草案征求社会公众和人大代表意见,常委会会议邀请立法咨询专家参与法规案审议……市人大常委会在地方立法实践中,认真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不断拓宽群众直接参与立法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努力让每一件法规都满载民意,立法工作呈现出节奏更快、质量更优、覆盖更广的新风貌。

 

聚焦重点领域

精准监督求实效

 

  “如何多点发力破解执行难题?”“助力企业走出失信危机方面将有哪些新举措?”8月23日,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对优化营商环境进行专题询问,一个个企业群众关心的问题进入“考场”,市政府职能部门和法检“两院”负责人现场“应考”。这是市人大常委会聚焦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人大之问推动市委重点工作部署落地见效的生动实践。

  询问前,主任会议成员分5个调研组深入一线组织召开座谈会41次,广泛联系人大代表、企业负责人和群众457人次,组织9260余名各级人大代表填写调查问卷,全面收集问题和意见建议。询问会严格“闭卷考试”,会前不划范围、不透题目,14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直击影响营商环境的短板弱项,单刀直入、精准发问,14个部门的负责人直面问题、诚恳回答。会后,还通过听取专项报告、“回头看”视察、开展工作评议等方式跟踪问效,努力把“问题清单”变为“成果清单”。

  激发市场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关键之举。市人大常委会还牵头建立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确定涉企案件执行不到位、涉企检查调度频繁等5个主攻方向,逐项“把脉问诊”,全力破解顽瘴痼疾。潍坊营商环境指标连续三年获全省第一等次。

  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载体支撑。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落实赵乐际委员长调研天瑞重工批示精神,牵头开展“我为企业找订单”活动27次,对接驻鲁代表企业53家,促成合作33家,有效助力企业拓市场增效益。按照市委“9+3+N”重点产业链提级扩能要求,围绕智能农机、纺织服装、磁技术等3条产业链发展开展调研、座谈11次,推动市级层面“因链施策”、精准扶持,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今年前8个月,全市规上智能农机、纺织服装营收均增长14%以上,磁产业骨干企业异军突起,实现营收12.34亿元。

  注重强化重点领域监督,围绕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开展调查、视察、执法检查29次,对32名员额法官、员额检察官进行履职评议,对157件案件开展质量评查,在社会各界引起良好反响。

  一系列监督工作的有效落实,彰显了人大制度的优势功效,见证了市人大常委会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搭建履职平台

优化保障增活力

 

  “下面,我汇报一下近年来的个人履职情况……”8月2日上午,一场特殊的代表亮绩赛绩擂台赛正在紧张举行。引领肉类食品行业发展的全国人大代表郑思敏,开创“潍坊玉泉洼模式”的省人大代表赵霞,致力打造蔬菜产业“中国芯”的市人大代表丁俊洋……19名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大代表用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语言,讲述不一样的代表履职故事。

  “我们的风机产业实现扭亏为盈,离不开现代温控产业代表联络站的帮助支持。”山东众润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永胜深有感触地说。

  代表联络站建在产业链上——市人大常委会以发挥代表专业特长为切入点,在花卉、蔬菜、机械装备等重点产业链建设联络站72个,组织代表进站履职3600多人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1300多个。1至8月,636家规上代表企业实现营收5000多亿元,占全市总量60%以上,代表们交出拼经济的闪亮“成绩单”。

  代表发挥作用离不开平台载体的支撑。市人大常委会持续深化“履职尽责、服务大局、争作表率”代表主题活动,线上建设市县贯通的“数字人大”履职平台,推广“码上见代表”等小程序,实现代表联系群众全天候、零距离。线下规范提升代表“家站”415个,五级代表全部编组进站,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密切专委会与行业代表小组的联系,推动常委会和专委会联系代表全覆盖。据统计,各级代表联系群众9.2万多人次、解决问题5300多件。

 

打造“四个机关”

自身建设提质效

 

  全国人大两次专题听取潍坊人大工作汇报,工作经验做法在省级以上媒体刊发推广120多篇次,多次获评省级文明单位、省人大“一报一刊”宣传工作单位、潍坊市保密工作先进单位、模范机关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市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称号……一项项出彩业绩的背后,是市人大常委会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的不懈努力。

  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是市人大常委会的核心课题。市人大常委会牢牢把握“四个机关”职责定位,在强基固本上“做文章”、在提质增效上“下真功”。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成立党的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党建工作,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持续推进“一支部一特色一品牌”创建,多个党支部被评为全市“过硬”党支部、“五星级党支部”,涌现出“红研”“法治护航”等特色品牌,推动党建与人大工作深度融合、互促共进。

  坚持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制定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自身建设的意见》,修订《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工作规则》《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办法》《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履职守则》等,纵深推进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着力锻造过硬队伍,举办“干部大讲堂”17期,组织一线考察学习10余次,开展公文写作比赛、以文辅政能力提升培训班,20余名机关干部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保密工作先进个人、保密岗位练兵技能大赛一等奖等荣誉,营造出敢干敢拼、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

  过往已去,步履坚实;未来已来,奋楫者先。立足新起点,市人大常委会将聚焦聚力市委“一七五一”思路目标和任务举措,扛责在肩、依法履职,在加快建设更好潍坊的征程上担当作为、拼搏实干,努力交出一份经得起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人大答卷”!

通讯员 : 高宁宁 郭文波

责任编辑:庞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