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我为自己自豪

潍坊晚报 2024-11-08 07:34:50

他们,用文字记录历史,用镜头捕捉瞬间,是社会的瞭望者,真相的追寻者。值此第25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同聆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对职业的热爱与执着,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永远心怀敬畏

记者 邵光耀

  光阴流转,岁月更替。时间在文字的记录下更显庄重,就像这八年来的时光,日日如新,岁岁不同,但却留下了一个个奋斗的铿锵足迹。

  “记者”是一种职业,一个名号,也是一份责任。最开始,认识浅显,只觉得记者是一种职业,挣钱吃饭,无可厚非。后来,随着一次次深入的采访,参加一个个重要的会议,才开始意识到记者是这座城市朝夕之变的记录者,是一个关乎民生大事、城市发展大计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所以慢慢明白,记者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份责任,我们记录时代风云,守望公平正义,是一个必须心怀敬畏的职业,不伟大但也绝不渺小。

  常怀敬畏之心,就要时时小心、处处留意。作为一名时政记者报道领导活动,需要时刻把讲政治保安全放在第一位。我们要把稿件写准确,绞尽脑汁、字斟句酌,读一遍还要再读一遍,时刻保持警惕,不能有一个错句、错字,就连一个标点符号也绝不能大意,时刻牢记“小心驶得万年船”的道理。

  常怀敬畏之心需要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学而不思则罔,作为一名记者要做到胸有韬略,懂得审时度势,必要的思考学习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心里有一根弦,思考学习“为谁而报道”“为什么而报道”“怎样报道”“报道会带来什么影响”,做到每一篇报道都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到有的放矢、箭无虚发。

  八年来,时刻谨记作为时政记者的责任,经历过等稿到半夜、半夜再改稿,经历过200字的稿子反复修改了无数遍……回头看看,一切经历恍如昨天。那些过往鞭策激励着我——不忘初心,干好记者这份光荣的职业。

 

做一株木棉树

编辑 范国强

  还差俩月,就是做记者的第18个年头了。

  大学毕业前,从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记者,因为对文字感兴趣,一门心思想当一名对外汉语老师,还报考了对外汉语研究生,但遗憾的是以两分之差落榜。后来,带研究生的老师问我,就差这两分要不要再试一年,我果断拒绝了,因为当时正在热火朝天地当记者呢。

  做记者是有趣的,会见到各种光怪陆离的新鲜事;做记者是温暖的,会遇到各类赚你眼泪的暖心人;当然,做记者也有颇多抓耳挠腮的时刻,有时候下笔如有神,有时候半小时敲两个字……这种感觉有点像谈恋爱,有时候爱得十分热烈,有时候又觉得她对你爱答不理,但总体上来说,那满满的爱能够很快消解掉那些许的恨。

  移动互联网大潮汹涌,新媒体形势日新月异,最近几年,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直在变化,写稿手段在变,传播方式在变,有些变化的速度甚至让人措手不及,但心里一直有一个声音,就是无论如何变化,做新闻一定要坚守内容的初心,传播载体会改变,但优质内容任何时候都不会被淹没,越是甚嚣尘上,越是要更加专注。

  今年三月,我在长沙街头第一次看到红艳的木棉花。想到舒婷《致橡树》里的那句诗:“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如果说新闻是橡树,那记者,就坚定做一株陪伴橡树的木棉吧,不仅爱她伟岸的身躯,也爱她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尊重变化,也坚守心中热爱。记者节快乐!

 

记者的平常一夜

记者 宋玉璐

  11月的第一天,走出2024潍坊市企业家大会的会场,天已经全黑了,久坐一下午的疲惫还未消散,嘉宾群采又在火热进行。所幸另一名同事早已架好录音机和笔记本电脑,我只需要在旁听着,捡拾能够补充在稿子里的内容就好。

  会议的结束,对记者来说是写稿漫漫征途的开始,构思稿子框架内容,是远比晚饭吃什么更需要仔细思考的事情。然而脑中若是毫无思路灵感,这件事就会变得举步维艰,尤其是对于写侧记来说。

  哦,侧记!对于一个从业三年,已不能拿“新手”当挡箭牌的记者来说,其生产过程尤为艰难。打开采访本,将会议现场细细切割、解剖,录音占满手机内存,但只是记录全程的话,不足以成篇,重要的是抓住会场的某一处,或是某位嘉宾发言中的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其难度之高堪比大海捞针,但若是能捞到,就是足以穿起各个部分、段落的金针。

  侧记完成,又到了深夜。我急着整理东西回家,无意间碰落了一本校刊,是大三时我们小组负责报道的校运会特刊,看到一篇篇煞有介事的新闻报道,我乐得笑出了声。高考志愿调查表里,我曾畅想了36行不止,“记者”也赫然在列,却非名列前茅。不可思议的是,我真的读了新闻学,也真的成了一名记者。

  我本该写:“作为一名时政记者,我跟随着各级领导的脚步,走过风吹麦浪的田野,穿过日新月异的街道,进过机器轰鸣的车间……”但所有记者都知道,这些远远不够描述我们的日常。三年来,几乎每天都在接收全新的信息刺激,我的眼睛就是记录仪,心灵是感受器,新闻报道是新产品,我以此谋生,也心怀自豪。

  又逢记者节,祝我,也祝所有记者,节日快乐。

 

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编辑 康静

  今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今年,是我投身新闻编辑工作的第15年。岁月流转,情怀不变,初心依然。但随着新媒体势力崛起,我这个老编辑有点“坐不住”了。

  遥想刚工作那会儿,传统媒体仰仗舆论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在新闻行业大有可为。然而,如今人们的阅读习惯转移到了手机、电脑屏幕上,报纸的吸引力日渐式微。新媒体已然将新闻阵地冲击得七零八落,既然“打不过”,那么就“加入”。我们潍坊晚报开辟了“融媒主打”板块,每天以二维码形式推送视频、图表、海报等新媒体报道。在筛选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了不少“网感十足”的新表达、新视角、新姿态。

  在借鉴网媒拓宽业务能力宽度的同时,我也在尝试延伸技能长度。10月中旬,中国男足与印尼队的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在青岛进行,我客串记者前往采访报道,这次经历真是收获颇丰。在新闻发布会上,爱奇艺、直播吧等新媒体同仁刚刚拍完一段主教练回答提问的视频,立马利用外语翻译的间隙剪辑视频、撰写文案、草拟题目、上传工作平台。在比赛中,有幸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在同一片媒体区工作,WiFi覆盖使得大家可以随时不疾不徐地实时输出文字图片。手写笔画的采访,已然成为过去。如果你问我为什么从业十几年从未疲倦,因为新闻工作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未来已来。

 

期待下一场采访

记者 周晓晴

  奔忙了一天,从峡山风尘仆仆归来,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天。刚刚在办公桌前坐定,接到要写记者节感想的通知,需要完成的“任务”又多了一个。参加工作15载,在记者节前写几句感言好像成了约定俗成的仪式。这一年,从幕后再次回到台前,感慨好像格外多。

  从业十几年,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成长与蜕变,也记录下了许多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无论几点,有任务就得出发,采访完赶完稿才能回家,这样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好像已经刻在了骨子里,每一次采访、写稿,都是一次自我的成长与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着作为一名记者的使命与责任。

  看着大家外出奔忙,将热气腾腾的稿件发到投稿群里,我心里充满了羡慕,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反而有些不适应。可是,再次出发还能冲得上吗?还有新鲜感吗?我这样反复问过自己。也许,过去的每一天都写满了故事,未来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未知,于我而言就是这份工作的魔力所在。记者这个身份,不仅记录着十几年的青春与热爱,也给予了我突破自我、自由生长的武器。

  下一场采访,永远都是全新的挑战。何其有幸,能成为一名记者。

 

默默扎根 向阳生长

编辑 王翠

  又是一年记者节。2021年,我正式成为了一名新闻工作者。今天,迎来了属于我的节日。

  进入潍坊日报社后,作为民生新闻记者的我,穿梭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采访了许多蕴含着“大能量”的“小人物”,时至今日,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故事仍感动着我。一路走来,懵懵懂懂、跌跌撞撞,经历着成长的烦恼,也体会着收获的快乐。每每回想,那个举着手机、拿着本子和笔一路小跑,或骑着自行车,或坐着公交车奔波在城市街头的自己,正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成长。

  2023年3月,我成为日报总编室的一名夜班编辑,从“台前”到“幕后”,在新的岗位迎来新的挑战。跟着同事前辈们潜心学习了三个月后,在不断适应新角色新任务、承受新压力的过程中,我逐渐增加了自信,终于可以独当一面。

  如果说当记者是步履不停、冲锋陷阵,当编辑就是坐住板凳、苦心经营。编辑要做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事,每一个标题、每一篇稿子、每一个版面都要付出很多心力。看到自己认真编排的稿子和版面见报后,内心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不言而喻,持续苦干的动力也更加充足。前辈们经常说:“报纸夜班工作不是一天的终点,而是新一天的起点。”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十年如一日,让我感受到了一名新闻工作者应有的担当和责任。我也会像他们一样,默默扎根,在黑夜里向阳生长。

  我时常想,从改革转型第一线到经济建设最前沿,从城市建设各领域到社会民生细微处,新闻工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和视角,在时光流逝中得以见证时代变迁,何其有幸。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祝所有为新闻传播事业默默奉献的同仁节日快乐!愿我们在新闻路上初心不改,逐光向前,记录时代的点点滴滴,向社会传递更多的温情与正能量。

 

感知时代脉搏

记者 郭超

  “脚下有泥,心中有光。”从成为记者那一天起,前辈就教导我,要深入基层一线,不怕吃苦,在平凡工作中记录细微而温暖的声音,才能写出沾着泥土味的稿件。这是我一路走来的动力,对新闻事业的热爱,让我始终坚持在现场、在路上,完成一次次蜕变。

  潍坊文化底蕴深厚,涌现出许多杰出名人。从金石文化到影视音乐,从舞蹈曲艺到书法美术……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守正创新中勇攀高峰,在崇德尚艺中孜孜追求,在交流互鉴中不断探索。很幸运,我透过文字记录了他们如何讲好潍坊故事,让城市魅力更加璀璨。

  今年6月的一天,太阳炙烤着大地,我跟随潍坊市文艺志愿者来到临朐县惠民演出,那次演出让我记忆深刻。演员们在太阳下一遍遍排练着,天气再热也抵挡不住他们的热情。当晚7时许,当一个个贴近百姓生活的节目轮番登场,聚集来的十里八村的村民沸腾了。那晚,我到家已是次日零时17分,躺在床上久久不能睡去。演员们那份对文艺的热爱,鞭策并激励着我,唯有到人民中间去,才能感知时代脉搏。

  像这样的采访只是我平凡工作中的一个缩影。宣传潍坊红色文化的义务讲解员罗洋、让潍坊风筝飞得越来越高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效东、用说唱致敬家乡的“00后”小伙韩铁牛、为临朐县博物馆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付出良多的临朐文旅人、让潍坊的诗歌再攀高峰的诗人黄浩……我将他们的故事用文字搬上了另一个“舞台”,我们的读者也感受到了这份文字背后的力量。

  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记者面临着不小挑战。但我相信,在路上,才能了解时代;在现场,才能了解人民。我会继续珍惜每次采访机会,书写潍坊人物的点滴,讲述潍坊发展的故事。

 

当好新闻的“守门人”

编辑 陈晓芳

  人生最幸福的莫过于做自己喜欢的事。

  当初大学报考新闻专业,就想未来能从事自己所喜欢的行业。2008年毕业后,我离开大学校园回到家乡,从潍坊日报的一名实习记者到现在任职潍坊新闻网编辑。

  我一直坚信人生就是一个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过程。

  作为一名网站的新闻编辑,每天在紧迫的时间压力下筛选、修改、完成新闻的编辑和发布是我工作的日常,这样的工作让我阅人阅事无数。相声演员总说,自己的肚子是“杂货铺”,其实,编辑的脑子也像个“杂货铺”。有了这个“杂货铺”的脑袋,工作起来才能坐得稳、心不慌。常听人们说,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我倒不这么认为。新闻团队是一个整体,共同为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报道而努力。

  我也一直相信厚积薄发的力量,用热情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的发展,新媒体编辑在向“一专多能”转变,作为新时代的新闻人,我愿意主动融入媒体融合的发展潮流中,努力掌握复合技能,沉下心来学习和研究,迎接挑战,去走更远的路,亦要当好这个新闻的“守门人”。

  在第25个记者节来临之际,愿我们握手中之笔,拥心中之梦,记录时代变迁,传递人间真情。祝各位同仁记者节快乐!

 

以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

记者 石莹

  自2015年到深度报道部成为一名记者后,工作中的三段经历激励着我成长。

  记者是一份能“传承”的职业。初到深度报道部,我的主任尹莉莉就真的像师父教徒弟一样带我,印象最深的是她要求我每天读《人民日报》,第二天和我讨论前一天的报纸内容,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丝毫不敢懈怠,每天开心又忙碌地学习成长。

  从事记者以来,我最大的感触是采访中心是一个团队、一个大家庭,老记者毫无保留地教。这样的精神和行动是职业传承,年轻记者就在每一位老记者的经验中、肩膀上成长,锻造出了报社记者独有的核心优势和团队战斗力。

  新闻不是易碎品,而是历史的底稿。2019年,我到临朐采访“五井战役”,最了解这段历史的是一位名叫许心安的老人。联系他时,他正在医院里,下午就要做手术,在病床上输液等着进手术室。可没一会,他又给我回电话,说自己拔下针溜出医院了。在医院旁边的小广场,他接受了采访。没有椅子,我们就坐在晒得发烫的健身器材上。他说:“这个年纪了,生老病死看开了,一接到你的电话,我竟然担心不顺利……”许心安老人说,他要趁自己还能讲述,赶紧完整清晰地讲出来,让我们写下来、发出来。后来,在很多个时刻,我常常想起这个场景,它提醒着我,要珍视记者这份职业,要敬畏手中的工作。记者要做时间的朋友。

  什么样的新闻作品才是精品?绕不开“人民”和“时代”两个关键词。2020年,我到安丘采访乡村电影放映队,看到了队员们对这份工作的热忱以及村民对他们的期盼与信赖。这段采访经历让我发现,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才能采到好新闻。党报记者就是要自觉践行群众路线,除了宏观发声以外,去挖掘新闻场景的细枝末节,去关注关心微观主体的声音,去回应关切,不刻意拔高、不过分渲染,平白明净地表达,新闻才更具感染力。

  报社风雨40年,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与报社一起蜕变成长的我们,都深知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有过何等的艰辛与勇毅、奉献和担当。而今,与报社一起站在新的起跑线,许下新的愿景:要客观,要真实,要尽全力写好每一篇新闻——以最初的心,把记者这份工作做成终身事业,做无愧于时代的党报记者。

 

做一名“匠人”

编辑 孙梦婕

  一大早,就被朋友圈里热烈的氛围叫醒,叮叮咚咚的私聊微信也收到不少祝福:记者节快乐!屈指算来,在报社工作,已经十年有余。这段时光,如同一本厚重的书,记录了我的成长与蜕变。

  从最初踏入这个行业时的懵懂与好奇,到如今成为独当一面的编辑,我经历了无数次的挑战与磨砺。每一次面对稿件,我都如同一个匠人,精心雕琢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力求让文章更加精准、有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友谊,见证了无数新闻事件的起承转合,也经历了许多难忘的时刻。与同事们并肩作战的日子,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与温暖。每一次成功策划并推出专题报道,都让我感受到了工作带来的喜悦。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用坚守回报热爱。

 

心中若有梦 脚下便有路

记者 张益阁

  第25个记者节如约而至。思绪回到2019年的夏天,大学里那堂新闻摄影课过后,我的人生仿佛就与“记者”结缘。“这,才是摄影的意义所在”……往后的日子里,每当沉浸在“荷赛”“普利策”的世界里,这句话反复萦绕心头。对新闻摄影的无限向往,也让我找到了未来的方向。大学实习期间,我曾作为昆明都市时报见习摄影记者收获过一张头版封面,喜悦之情胜过万千。

  2021年,我来到潍坊日报社,正式踏上了新闻旅途。当理想照进现实,除了欣喜,也有迷茫。热爱新闻,却不知何为新闻。好在我足够幸运,遇到了新闻事业的领路人——我的主任陈怀禹。每当有重点报道时,他都亲自带我到一线,帮我拟定稿件框架、雕琢稿件细节,在一篇篇新闻报道中,一步步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名记者。

  回顾过往,有意义、有价值、有收获、有成长。在政法融媒部,我聆听过全国公安英模的忠勇事迹;记录过铁路公安用脚步丈量167.2公里铁路沿线的无私坚守,以及社区民警把家搬进警务室,用真情赢得群众信任的“警民故事”。在政法系统这座“新闻富矿”里,我得以采写了一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稿件。

  到现场去,才能有最新鲜的素材与最真实的画面。新闻永远在路上,而追随着它的我,也将如此。

 

用心走好每一步

记者 徐杨

  今年是我记者生涯的第13个年头,回首过往,有幸见证了媒体的变革、发展和崛起。从纸媒到融媒,从文字到视频,我深知每一次的勇敢前行都将会是一次华丽的蝶变和转身,用比光更暖的心,方能走好脚下的每一段路。

  依然记得2020年援藏结束回潍后,作出的那一个重要决定——转型做一名视频记者。从一点一滴学起、从相机的每一个按键学起,边摸索边学习、边学习边进步,一步一个脚印,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视频记者。

  于是,就有了后来耗时三个月制作而成的《潍坊昼夜》,有了跟拍三天的小人物故事《“潍坊人”尤金的幸福生活》,有了讲述母女二人励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大手拉小手 同讲普通话》,有了系列报道《54岁学妹妈妈潘喜梅》……今年1月,潍坊部分河面结冰,一位58岁的市民跳入河中救人,徒手砸冰导致身体多处划伤,拿到素材后我第一时间和当事人取得联系进行采访。他说:“听到呼救声没什么想法,就是赶快救人。”短短26秒的视频,感动了许多网友,纷纷为其点赞,这段视频被人民日报抖音号转载。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我们手执相机,走过乡土,路过繁华,每一次加班的夜晚,每一个忙碌的新闻现场,都只为一个目标:制作出更多的优秀新闻产品,第一时间将它们呈现在粉丝和大众面前。

  怀揣新闻理想,勇做追梦人,未来我也必定会将这份信念和梦想融入到潍坊市融媒体中心事业的宏图之中,初心不改,奋斗不止!  

责任编辑:庞珂